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 莲城实践

东方红拖拉机与许昌的情缘

时间:2022-10-11  来源:  作者:吴爱民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我国拖拉机制造业蓬勃兴起,全国各种机型的拖拉机不断出现。尤其1958和1959两年间,洛阳拖拉机厂生产的东方红-54型、东方红-75型两种履带式拖拉机相继问世,急需对国产机型和配套机具进行综合性技术鉴定,从而改进与提高。1962年,全国第一次农业机械科学研究工作会议更明确提出:要组织研究部门和工厂自行研究设计适合我国国情的拖拉机。

  于是,经多方选择,1962年12月,中央农业机械部(1959年8月成立,1965年1月改称第八机械工业部)决定把适合平原作业的拖拉机试验地,放在交通便利、地域广阔的国营许昌农场,并立即得到当时的许昌专员公署的同意和欢迎[见(62)署农字第87号文]。据83岁高龄的原试验站干部尹秀彦老人回忆:因为当时洛阳周边找不到适合东方红拖拉机试验的地方,隶属中央农业机械部的洛阳拖拉机研究所才把试验场地选在了许昌。

  1963年秋,受洛阳拖拉机研究所委派,年轻的尹秀彦与其他7名主管干部和技术骨干来到农场,会同先期从许昌八一拖拉机站(即后来的八一拖拉机修造厂)调来的6位同志,开始组织筹建试验站。由于当时农场划给的500亩土地是在耕地,位于一二分场间两条大路相交的东北角,上面无任何建筑,先期人员只好暂住在附近一处被称为“鸡窝”的地方。

  经过一年多的建设,一片红色的建筑出现在人们面前。紧靠南北公路的生活区里一栋栋红瓦房设计新颖,内部讲究,排列整齐。高烟囱、大水塔格外醒目,饭堂、礼堂、水泥路、公共洗盥亭,让人看了耳目一新。相近的工作区内存放样机的机库又高又大,带天车的维修车间宽敞明亮,里面修理、加工、校验各种机器设备一应俱全。为方便工作和生活,部里还专门为试验站配备了一台吉普车,三台卡车,一台油罐车。说起往事,尹秀彦老人很是自豪。他说:这些设施和物资,今天看来算不得什么,但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却是很漂亮,很稀缺,很让人羡慕的。一句话,国家为了尽快提高咱们国产拖拉机的制造水平是下了很大本钱的。

  不久,相继有近50名相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技术人员从全国大中院校分配或从其他单位抽调而来,组成试验站的专业技术队伍。并从多地调来约30名职工,其中包括从国营许昌农场调入的,以张本杰为主的7名熟练拖拉机手,组成试验小组,专门负责开拖拉机,进行田间作业试验。各处人员到位后,全站人数达到94人。因试验站是洛阳拖拉机研究所的下属单位,统归新更名的中央八机部管理,所以试验站建立之后被正式命名为:第八机械工业部许昌农业机械试验站,简称许昌农机试验站。从洛阳拖拉机研究所来的老干部杨蔚光任站长,胡健任党支部书记。

  尹秀彦老人说:建站之后,首先试验的就是洛拖厂生产的东方红-54型和东方红-75型这两种履带式拖拉机。试验主要是让样机挂上配置犁具在田间进行连续性的犁地作业,也叫破坏性试验。要求对车辆运行工作时的动力、操纵、连接、行走、转向等系统,包括油耗、耕作时间、出现故障及犁具状态等进行仔细观察,并做出完备详实的作业记录。

  为保证试验的连续性,当时实行“三班倒”工作制。驾驶员轮流休息,人歇机器不停,不分昼夜地在田间进行犁地作业。同时,对每台试验样机都建有档案。技术人员更是天天跟车做记录,随时记下车辆运行中出现的情况及变化。一旦试验样机运行中岀现故障或发现问题,站内技术人员就要在维修车间对其进行及时的拆解分析,逐一检查,找出原因,测定数据,并对部件进行更换或整修,所有过程都要详细记录。等样机完成规定的作业时间后,所有的试验记录、处理情况、数据都要汇总整理成完备的试验报告,及时上报给洛阳拖拉机研究所,由他们处理后,再上交到部里,为指导生产厂家对车辆进行改进,提供第一手详实的参考依据。

  随着对国产履带式拖拉机的鉴定试验,相继又有全国多个拖拉机厂生产的轮式拖拉机送到试验站进行技术鉴定。其中有天津厂生产的铁牛-40型、铁牛-55型;上海厂生产的丰收-35型;长春厂生产的东方红-28型;甚至还有南方某厂生产的小型手扶拖拉机,以及播种机和各种犁耙机具。

  为测试轮式拖拉机的动力性能,试验人员采取挂拖车拉土载重的试验方法。为验证犁具、耙具的工作状态和质量,驾驶员开着样机在几百亩大的试验田里反复犁,反复耙,把试验田的土耙得像面粉一样细碎松软。为达到样机试验的规定作业时间,试验人员除开车在自已的试验田里进行作业外,还主动联系附近农村,免费为他们犁地、耙地。村民们过意不去,为试验人员安排饭吃。可他们遵守工作纪律,坚持不给群众添麻烦。尹秀彦老人还清楚地记得:有一年,他受上级安排,到许昌北关大队搞“四清”。该种麦了,队上的地还没有犁,人们很着急。于是,他就请示站上调来试验车辆,没用多久,就把队上的地给犁完了,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随着连续不断的样机试验,一份份完备详实的试验报告送到所里,上交给部里。就在大家专心致志对各种样机进行试验鉴定的时候,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席卷全国,试验站也受到了冲击,但试验工作还在继续,一直到1968年才被迫中断。原因是主管部门洛阳拖拉机研究所乱了,人们都在忙着搞运动,根本无人顾及许昌试验站的事情。为此,尹秀彦老人还和站里的一位同志专程跑到北京八机部,询问反映试验站的情况。可跑了一圈,根本就找不到人。就这样,试验站的试验工作最终被迫停了下来。

  1970年4月,中央决定,八机部与一机部合并为第一机械工业部,八机部“番号”暂时撤消。也许受此影响,1970年 9月,试验站的全体人员被集中到许昌西郊的地委党校举办学习班,并被当时的工宣队视为知识分子改造对象,带到禹县的新峰煤矿井下去体验生活。之后,就突然宣布许昌农机试验站解散,人员被重新安置分配,部分干部、技术骨干和职工去了许昌八一拖拉机修造厂,其他的技术人员被分散到各地,个别回了原藉。其中分散的部分人员被分调到许昌地区各县,后来,他们都成了县里的农机技术骨干或农机管理上的领导。还有少数干部、职工去了舞钢等地,支援“三线”建设。试验站除了不可移动的建筑物外,大量的物资设备都归了许昌八一拖拉机修造厂,他们甚至还在试验站原址上进行了一段短暂的油泵生产。直到1979年,河南省革委组建省农机试验鉴定站时,胡健书记还受命召集原试验站的部分技术骨干参与其中。

  回首往事,尹秀彦老人不无感慨。他说:尽管许昌农机试验站从建站到解散,只有短短7年,时间不长,中间又遇上“文革”,但在那特殊年代,全站人员奋发图强,认真工作,留下了很多珍贵的试验数据、资料,为我国拖拉机制造业进步作出了贡献,很有意义,很有价值。尤其是后来对许昌各地农机人才的充实,为许昌及河南农机制造、农机管理水平的提升发挥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作者系原许昌市畜牧局退休高级技师,文史爱好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