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 理论阐释有许昌

“理”响莲城 · 三中全会大家谈(十三)

时间:2024-09-25  来源:许昌社科  作者:

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  努力打造美丽中国“许昌样板”
申艳萍 
许昌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质量保证室主任,国家环保部环境监测“三五”人才、正高级工程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将聚焦建设美丽中国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重要方面,对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重大部署,提出要健全生态环境监测机制。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许昌市要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以监测先行、监测灵敏、监测准确为导向,以更高标准保证监测数据“真、准、全、快、新”为目标,以科学客观权威反映许昌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支撑污染防治攻坚战为宗旨,筑牢高质量监测数据根基,强化高效能监测管理,实现高水平业务支撑,为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许昌样板”贡献更多监测力量。

  一、健全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使美丽许昌生态“颜值”更清晰。按照全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顶层设计要求,构建央地融合、部门协同的全国生态环境监测“一张网”。在全市目前已初步建立覆盖空气、水、土、声、生态、辐射各要素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的基础上,点位布设重点向区县、乡镇、农村延伸,客观全面反映许昌生态环境状况。将卫星、航空、地基等遥感监测更好融入全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推动多技术手段融合组网,实现手段一体化。推动监测网络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跨越,按要求实施国家空气、地表水自动监测智能化改造,具备数据有效性自动审核、人员操作规范性智能识别、数据篡改报警留痕和风险预警人机交互能力。加大环境质量未达标和改善成效不稳固地区的监测强度,削减稳定达标区域监测规模。运用固定与机动监测相结合、例行与调查监测相结合的方式,震慑“选择性治理”和“躲避式排放”。

  二、强化高水平生态环境监测业务,持续提升服务支撑效能。对标美丽中国建设相关评价考核要求,加快补齐监测领域短板,在巩固提升传统监测体系优势的基础上,加快生物多样性、碳排放、新污染物等新兴领域的监测能力建设,以监测结果客观反映“美丽许昌”建设标志性成效,努力实现“美丽许昌哪儿美,监测数据告诉您”。支撑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科学运用环境空气自动监测、污染源自动监控、移动源监控等许昌市生态环境信息平台,充分发挥全市VOCs监测网和颗粒物组分网数据融合污染解析作用,深入开展高值热点预警和污染成因分析,强化重点污染源排放数据分析和预警,精准做好空气质量预测预报,全力服务重污染天气应急应对。按照《河南省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2023-2025年)》要求,逐步建立完善噪声实时监测网络,识别筛选噪声超标区域,持续推进噪声监测自动化,2025年全面实现许昌市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加强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周边环境监测和农业面源监测,因地制宜组织开展工业园区、交通污染、秸秆焚烧、重金属、典型城镇污水处理厂、黑臭水体等专项监测。推进减污降碳协同监测,按照国家监督、省级组织、市县实施的模式,规范开展执法监测和排污单位自行监测监督检查、指导帮扶,与排污许可管理和环境执法有效联动。塑造数智化监测技术新优势,推进数字化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实时感知、采样分析、质量控制、数据处理、综合评价、应急预警、集成共享等全链条中的深度应用,构建科学先进、系统完整的现代化监测技术体系,实现监测技术、标准、方法、装备的内在协调和统一。

  三、建立健全内部质量管理体系,筑牢高质量监测数据根基。健全质量管理制度,运用信息化手段健全“人机料法环测”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重点完善自动监测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定期参加国家、省级部门组织的能力验证考核、实验室间比对,推动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提高质控技术水平,加强生态环境监测仪器安装验收、量值溯源、比对核查等关键环节的质量控制,规范监测标准物质(标准样品)技术要求。健全现场监测设备量值溯源技术体系,加强现场采样过程质量控制。提升质控信息化智慧化水平,加快建立并应用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推动标识解析、数据沙箱等数字可信技术应用,实现监测活动全程受控、监测信息可追溯防篡改。严厉打击数据造假,加强对生态环境领域检验检测等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的监督检查,加大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等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力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