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 理论阐释有许昌

“理”响莲城 · 三中全会大家谈(十六)

时间:2024-09-25  来源:许昌社科  作者:

紧紧依靠人民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杨岚 
许昌市社科专家、中共许昌市委党校讲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明确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则之一,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得到了最广大人民的衷心拥护。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在波澜壮阔的改革进程中,人民是最有力的推动者。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而这种新需要的产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可见人们的需要是一个永远递进的过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类的需要会呈现为不同的内容和形式,也就会有不同的时代任务和要求。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等特点。面对人民的新需要,就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决定》指明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导向,为我们坚持人民至上谋划和推进改革立牢了方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维护人民的主体地位,确保改革的方向与人民的意愿相一致。积极响应民众的需求,尊重公众的意见,关心民众的生活状况,致力于改善民生,使改革沿着正确的道路稳步前进。

  人民群众是推动发展的主体,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也理应是共享发展成果的主体。“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企业和专家座谈会时强调,“注重从就业、增收、入学、就医、住房、办事、托幼养老以及生命财产安全等老百姓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多办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决定》把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作为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对经济和民生领域改革作出全面部署,力度大、举措实、含金量高。这就要求我们善于从群众关注的焦点、百姓生活的难点中寻找改革切入点,把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清单,转化为改革的责任清单、任务清单,切实提升改革的精准性、针对性、实效性。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回顾党的历史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一切改革的推进,都离不开人民的力量。谋划发展,最了解实际情况的,是人民群众;推动改革,最大的依靠力量,也是人民群众。《决定》要求:“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充分吸收到改革设计中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

  群之所为事无不成,众之所举业无不胜。党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拼搏在一起、奋斗在一起,就能不断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之中,有人民群众全身心地投入改革实践,为改革谋划献计献策,为改革推进凝心聚力,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我们必然能在202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八十周年之时,完成《决议》提出的改革任务。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