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8月4日,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央政法小组组长的纪登奎,在中共河南省委第一书记刘建勋的陪同下莅临许昌,视察了许昌市郊人民公社菅庄生产大队,并召集许昌地委常委集体谈话。
党史日历
8月4日
影像:

1935年8月4日至6日,中央政治局在毛儿盖附近的沙窝召开会议。图为会议讨论并通过的决议。

1964年8月4日,周恩来参观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届美术作品展览。

邓小平再次复出后,自告奋勇领导科学教育工作。1977年8月4日,他主持召开了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开始了科教战线的拨乱反正。
论述:
1935年8月4日—6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沙窝召开会议,讨论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合后的形势和任务等问题。毛泽东在会上多次发言指出:(一)西北地区进攻的敌人主要是蒋介石。从总的方面看,蒋介石的统治不是强了,而是削弱了。(二)西北地区的特点,是统治阶级最薄弱的一环,帝国主义势力最弱的地方,少数民族最集中的地方,因靠近苏联在政治上物质上能得到帮助。困难是人口稀少、物质条件缺乏、交通不便、气候条件不好等,这些都能克服。要用全力实现在西北首先是甘肃地区建立根据地的战略方针。有了总的方向,两个方面军会合后,会取得更大的胜利。(三)中央在这个区域的第一个任务,是要使一、四方面军和兄弟一样地团结。中央军委应负起使两个部队融洽起来的责任。会上,张国焘在发言中对建立川陕甘根据地的方针表示怀疑。周恩来指出:我们要相信自己的力量,现在的最高原则是取得作战胜利,其他问题要服从这个原则。会议通过张闻天起草的《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的政治形势与任务的决议》,重申中央两河口会议确定的集中主力北进、创造川陕甘根据地的战略方针,强调党对红军的绝对领导和一、四方面军的团结,并提出“创造出西北苏区根据地”的口号。
1939年8月4日—15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此期间接连召开会议,听取周恩来的长篇报告。报告共四个部分:抗战两年的总结;目前时局的关键;统一战线诸问题;南方党与军队。报告引用大量历史资料,对两年抗战和国内外时局作出分析指出:中途妥协与内部分裂是目前的两大主要危险。目前克服危险的主要任务是:坚持抗战到底,反对妥协投降;坚持全国团结,反对内部分裂;力求全国进步,反对向后倒退。为要保证这三大任务的实现,必须使国民党进步,使军队进步,使中间分子进步,使国共关系进步,使统一战线进步,以促进国内阶级关系变化向着一个利于抗战的方面发展,而尤其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及其军队、边区的巩固与发展——这是以上一切进步与分化的基本保障。
报告根据两年来国共合作的实践,指出:当前统一战线的特点既是民族的、民主的,也是社会的。这三方面的特点是不平衡的。过去一个时期统一战线没有向好的方面发展,而是处在逆转中,目前虽有些变化,但还不是逆转的中止。因为蒋介石的思想基本是反共的,这就决定了中国的统一战线不仅是不平等的而且也不是公开法定的,使中国统一战线具有片面性的弱点。
报告还全面阐述了党的统一战线的原则、策略和方法,指出:在斗争上,我们要不失立场,但不争名位与形式;我们要坚持原则,但方法要机动灵活,以求达到成功;我们要争取时机,但不要操之过切,咄咄逼人。在组织上,要不暴露,不威胁,不刺激,以求实际的发展,但不能走向死路,也不要自投陷阱。在工作上,要使竞争互助让步相互为用,但竞争不应损人,克己互助不要舍己耘人,让步不能损害主力。在方式上,要讲手续,重实际,勤报告,重信义,守时间,以扩大影响,便利工作。要保持坚定的立场,谦诚的态度,学习的精神,勤勉的工作,刻苦的生活,高度的警觉性。
报告在谈到新四军的问题时,提出其发展方针是:向北发展,向东作战,巩固现在阵地。后来,中共中央书记处将这一方针概括为“向南巩固,向北发展,向东作战”。
1947年8月4日 刘少奇致电中共中央。电报汇报全国土地会议上各地所反映的情况,并就保障农民民主自由权利、转变干部作风问题指出:综合各地农民要求有四大项:即土地、生产资本、保障农民民主自由权利及负担公平,其中土地与民主又是基本要求,而民主是保障与巩固土地改革彻底胜利的基本条件,是全体农民向我政府和干部的迫切要求。他建议:全党确定经过贫农组及农会发扬民主,以完成土改并改造党政民各组织及干部的方针;建立各级农民代表会,暂时代替各级业已死亡的参议会,作为各级权力机关,待适当时机再建立“三三制”的各级议会;规定每年旧历正月初一(或其他日期)一切村干部解除职务,由农民大会或代表会检讨其工作,并进行改选,然后召开区、县代表会,改选区、县干部;地主、富农出身的党员,除特许者外,在土改期间回避在本县、本区工作;在各地普遍建立人民法庭,接受群众控诉,并加调查审讯,以保障干部及少数人不受群众中某些过分行动的侵犯,并对其犯罪行为得以揭露、证明和处分;对被群众撤换的干部、犯罪干部及地主富农出身干部,只要他们服从群众、服从党,一律采取治病救人争取教育改造的方针。十三日,毛泽东以中央名义复电指出:所提出的原则是正确的,同意将报告所述方针提到土地会议上讨论。
1950年8月4日 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讨论美国武装侵略朝鲜后中国应该采取的措施问题。讲话指出:如美帝得胜,就会得意,就会威胁我。对朝鲜不能不帮,必须帮助,用志愿军的形式,时机当然还要适当选择,我们不能不有所准备。
1952年8月4日 毛泽东在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委会第三十八次扩大会议上发表讲话。谈到朝鲜停战谈判时,讲话指出:谈还是要谈,打还是要打,和还是要和。为什么和还是要和呢?三十年战争、百年战争是不会有的,因为长期打下去对美国很不利。一、要死人;二、要用钱;三、他们国际国内都有难以克服的矛盾;四、还有一个战略问题,它的重点是欧洲。总之,对美国来说,大势所趋,不和不利。说马上要打第三次世界大战,是吓唬人的。我们要争取十年功夫建设工业,打下强固的基础。谈到统一战线问题时,讲话指出:统一战线是否到了有一天要解散?我是不主张取消的。党外一个部长他当得很好,有什么理由撤消?能不能当部长,不是以党籍来作保证,而是以工作和为人民服务的成绩大小而定。一个国家只能以此为标准。
1957年8月4日 周恩来在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于青岛召开的民族工作座谈会上作《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的报告,进一步阐释了党的民族政策。(一)关于反对两种民族主义的问题,报告指出:我们反对两种民族主义,就是既反对大民族主义,也反对地方民族主义,特别要注意反对大汉族主义。(二)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的问题,报告指出:这是我们解放以后在民族问题上的一个根本性的政策。在中国适宜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而不宜于建立也无法建立民族共和国。我们不去强调民族分立,否则,帝国主义就正好来利用。(三)关于民族繁荣和社会改革的问题,报告指出: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要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在民族繁荣的基础上前进。要去掉不利于民族繁荣的条件,关键在于社会改革,最根本的是经济改革,首先在农业上实行改革,把农业上的封建制度、奴隶制度废除。经济改革分两步,第一步是民主改革,即土地改革,第二步是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四)关于民族自治权利和民族化的问题,报告指出:民族自治权利必须受到尊重,民族化问题也必须重视。因为经过民族化,民族自治权利才会被尊重。如果不重视民族化的问题,就不符合我们建立社会主义民族大家庭使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策。这篇报告收入《周恩来选集》下卷。
1977年8月4日-8日 邓小平主持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邓小平在会上指出,建国后的十七年,教育战线同科研战线一样,主导方面是红线。我国的知识分子绝大多数是自觉自愿地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是劳动者。9月19日,邓小平同教育部主要负责人谈话指出,关于教育工作的“两个估计”(即“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教育战线是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是‘黑线专政’;大多数知识分子的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是不符合实际的,怎么能把几百万、上千万知识分子一棍子打死呢?我们现在的人才,大部分还不是十七年培养出来的?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创造条件,调动科学和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并提出要改革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等问题。
事件:
1941年
8月4日 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敌伪军伪组织的工作决定》。《决定》指出,对敌伪斗争不能仅仅依靠军事活动,更重要的是开展反敌伪的政治活动。对敌伪军伪组织的工作,便是这种政治活动的最重要的部门之一。对敌军主要是开展瓦解工作;对伪军伪组织的总原则是,争取同情分子,控制两面派,打击坚决作恶分子。
1950年
8月4日 政务院第四十四次政务会议通过《关于划分农村阶级成分的决定》。这个决定是以1933年瑞金苏维埃中央政府制定的《怎样分析农村阶级》和《关于土地改革中一些问题的决定》为基础,根据新的情况加以补充后制定的,它为土地改革中正确划分阶级成分提供明确的政策依据。
1973年
8月4日 中共中央转发国务院《关于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的报告》。6月10日,毛泽东给李庆霖的复信印发全党后,中央政治局几次听取有关汇报,研究统筹解决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中的问题。国务院六七月间召开了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