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省“万人助万企”活动简报以《许昌市以“万人助万企”工作奋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为题,专题刊发许昌“万人助万企”工作经验。
今年以来,我市立足实际,将“万人助万企”工作重心由助企纾困转移到产业转型升级上来,不仅有效解决了企业面临的各类困难,而且在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产业链优化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新型工业化建设提质增速,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健全体系,高效协同助企发展
日前召开的市委八届七次全会明确指出,要深化“万人助企联乡帮村”工作,提振民营经济发展信心,加大降本减负力度,深化营商环境综合配套改革,增强经营主体活力,稳定市场预期。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今年以来,全市各级助企干部深入工厂车间,变身政策“宣传员”、项目“代办员”、问题“协调员”。一场场宣讲会,让企业熟悉了惠企政策;一趟趟实地探访,摸清了企业的困难诉求;一次次来回奔波,帮助企业解决了实际问题。
市委、市政府先后召开“万人助万企”工作推进会6次,建立“万人助万企”工作周例会、月总结、月督导、常态化调度机制;召开周例会28次,组织对9个县(市、区)和市直75家相关单位开展“万人助万企”大回访、大调研活动,对助企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把脉问诊,有效提高了解决问题的精准度。
创新帮联,形成合力。我市将市级层面111家市直和驻许单位的1182名领导干部纳入“万人助万企”工作范围,建立了“1+1”帮联机制,即1名市级领导或县级干部带1名科级干部共同帮联企业,形成了强大的工作合力。
用地空间不足、资金紧张、用工短缺……企业遇到的一个个实际困难很可能就是一道道“生死关”。营商环境就是软实力、生产力。我市优化建立《全市“万人助万企”问题办理“七步工作法”制度》,今年帮助企业解决疑难问题295个。
链群共育,产业发展蹄疾步稳
日前,记者在禹州市顺店镇富泽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看到,智能化立体仓库、全自动数控加工设备、自动水冷热砂设备运行有条不紊,机械臂精确灵活地抓取、搬运产品……该企业智能化升级改造后,引进了先进的消失模自动生产线进行箱体铸造,用工人员减少70%,人均产能提高5.6倍,各类产品能耗降低35%—50%。
据了解,禹州市以“万人助企联乡帮村”工作机制为抓手,聚焦铸造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全方位、多层次服务企业,并积极为企业争取各类奖励资金,强化“链式思维”,以基础再造、链式发展、整体跃升为导向,持续增强高质量发展核心动能。一大批铸造加工企业率先完成产业转型升级,带动了一大批产业链配套项目纷纷落地。
创新是第一动力。我市深入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引领、带动和赋能产业链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数字化转型迈入新阶段——我市3个开发区入选省级数字化转型示范区,在2024年全省数字化转型现场观摩中,我市位列小组第一,2家企业获评现场观摩优秀企业,数量并列全省第一。
高端制造获得新突破——深入推进产业基础再造、重大技术装备攻关,新培育5家省级质量标杆,其中2家通过国家级质量标杆评定。建成省级工业设计中心、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5家、13家。
绿色体系创建步伐加快——以产业布局集群化、产业结构绿色化、产业链生态化为目标,加快构建覆盖全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制造体系,34家企业入选省级绿色制造体系。同时,将工业企业节能诊断与我市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有机结合,共完成节能诊断企业110家。
同时,我市坚持把打造重点产业链群作为制造业发展的牛鼻子,全力推进产业链群高质量发展。
产业链帮扶更加精准——成立了8个助企强链工作专班,明确了各助企强链工作专班的工作内容、帮扶机制等。制定了《许昌市16条产业链2024年工作要点》,定期发布产业链工作推进情况简报。
产业链招商硕果累累——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其中,生物医药产业链招引项目13个,总投资55.2亿元,已落地项目6个。超硬材料产业链引进河南德申机械设备有限公司,5000万元注册资金已实缴到位。先进计算、电梯、化工材料、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等5个产业链专班,先后赴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开展招商考察活动,并与美联新材料、天数智芯、中国移动研发中心等多家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一大批带动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项目将落户我市,为我市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带来不竭动力。
产业链对接成绩斐然——新型电力(新能源)装备产业链开展河南(许昌)电力装备产业链“四链”融合对接活动,许继集团与华为数字能源公司等8家单位进行现场集中签约。建材行业产销对接会上,6家企业现场达成合作意向金额1.5亿元。高性能铝镁合金产业链举办中国(长葛)顶墙装饰材料博览会,累计签订合同2万余份,总交易额15亿元……
产业集群效应凸显——智能电力装备产业集群成功入选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节能环保产业集群被纳入第一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硅碳新材料产业集群入选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建安区发制品产业集群入选2024年度河南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化工材料产业链、绿色建筑材料产业链、绿色低碳电力产业链入选省绿色制造业产业链群培育名单。同时,我市参与的河南省超硬材料产业集群和新型电力(特高压输变电)装备产业集群被列入2023年河南省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
抓大育小,企业培育扩张提速
在企业培育工作中,我市坚持抓大育小,梯度推进,增强制造业价值创造力。
全面推进制造业头雁企业培育行动、制造业单项冠军行动,推动企业做大做强,全市4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5家企业被评为河南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4家企业被认定为2023年度省制造业头雁企业。
深入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行动,建立“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新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2家,累计达21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24家。同时,积极推进企业升规纳统,新增规上工业企业56家,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有1800余家。
常态化、科学化、制度化开展企业家培训,着力构建能力素质高、创新素养强的企业家队伍。今年上半年累计组织本地企业家参加省、市两级培训2000余人次,企业家素质得到极大提升,现代企业制度有序建立。
我市持续开展六项对接活动,举办涵盖电梯行业等产销对接活动29场次,达成合作金额12.7亿元;召开涵盖硅碳新材料、大规模工业设备更新等政银企对接活动82场次,为企业提供170.13亿元资金;开展用工对接299场次,帮助3679家企业招聘27264人。
推动惠企政策精准落地,帮助151家企业争取上级奖补资金9544万元。其中,帮助108家企业争取一季度满负荷生产奖励资金1640万元,帮助43家企业争取2024年省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7904万元。对142家在2023年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方面作出突出贡献企业奖励资金3590万元。开展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专项行动,加大对清欠投诉举报线索督促力度。
下一步,我市将坚定不移地深化“万人助万企”工作,不断拓展服务范围与边界,以更加务实创新的举措和贴心周到的服务,共同开创我市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