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许昌新时代

衣食之变见证美好新生活

时间:2024-09-23  来源:许昌日报  作者:

  全国通用粮票伍市斤、河南省粮票伍市斤、许昌市流动食油票壹市斤……9月13日,在市民卫秀珍家,花花绿绿的粮票、油票铺满桌面。

  “现在,许多年轻人可能都不知道这是什么。对我们老一辈人来说,粮票里藏着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也是几十年来生活变化的见证。”卫秀珍说。

  今年75岁的卫秀珍与新中国同龄,是土生土长的许昌人,幼时居住在城墙附近,也就是现在的瑞贝卡大酒店所在地。虽然生长在城里,但在那个艰苦的年代,一家人的生活很不容易。“我们兄弟姐妹六人,仅靠父母两人的工资生活,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卫秀珍说,那时,物资较为匮乏,粮食等生活必需品都是定量供应的,几乎购买任何物品都需要持有票证。粮票、肉票、酒票、糖票、布票、自行车票、缝纫机票……各种票证成为生活的必需品。

  卫秀珍回忆,按照规定,当时,他们家每人每月凭粮票可以买3公斤白面。由于兄弟姐妹多开销大,欠了很多人情,白面除了被用来招待客人外,基本上被母亲用来还人情。平时,他们家吃得最多的就是高粱面做的烙馍,柳树叶、蓖麻叶、榆树叶也曾作为“主食”走上餐桌。

  20世纪60年代末,卫秀珍毕业后被分配到平顶山市宝丰县下辖的一家乡卫生院工作。“对于我们来说,奔波几十公里到村民家接生是常事。有些产妇的家属会用最好的食物招待我们——鸡蛋茶、白面油馍,我们则会提前备好2角钱和3两粮票塞给他们。”卫秀珍说。

  除了粮食缺乏外,其他生活必需品也不宽裕。“大多数家庭都过着简朴的生活,几乎所有人的衣服上都有补丁。我曾穿过尿素袋做的裤子。”卫秀珍说。

  时代车轮滚滚向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生活越来越好,再也不被吃穿等问题所困扰。1993年,在中国存在近40年的粮票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目前,我市建成区有大中型商超近50家,商品种类丰富、供应充足。“面粉种类很多,包装规格多样,想买什么样的、买多重的都有,真是太方便了。”9月15日,临近中秋节,66岁的市民李梅珍来到市区某大型超市,准备购买一些低筋面粉做蛋糕等甜点。超市货架上,高筋面粉、中筋面粉、低筋面粉、玉米面、荞麦面……各类面粉一应俱全。“过去,人们发愁吃啥是因为缺少吃的;现在,人们发愁吃啥则是因为可以选择的东西太多了。”李梅珍说,“从吃不饱到吃得好,从追求精细粮食到粗细粮搭配成为消费时尚,饮食在老百姓的生活中发生了巨大变化。”

  变化不仅发生在人们的餐桌上,还体现在人们的服装上。从单调的绿、蓝、黑到如今的五彩缤纷,人们的衣着见证着时代的变迁。“我清晰地记得,十几岁时,我和妹妹因不会纳鞋底被母亲数落。如今,穿衣、穿鞋早已不用我们自己动手。今年夏天,仅裙子我就买了3条。”卫秀珍笑着说。

  一街烟火,一城繁华。如今,丰衣足食这一人们心中最朴实的愿望早已成为现实。许昌人民正与时代同频共振,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奏响幸福乐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