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75年来,从书信、电报到电话、手机,通信方式的一次又一次发展让许昌人的生活节奏变得更快、时空变得更小、距离变得更近,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使广大人民群众在实际生活中真真切切地增强了获得感和幸福感。
“现在,社会发展太快了,作为我们老一辈人,真是赶上了好时代,过去写书信、打电报、接固定电话,现在手机、电脑、微信我们都用上了……”今年68岁的朱根正老人谈及通信方式的变迁不由得感慨道。
回首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年年底,平均每千人只拥有半部电话,全国90%的县不知电话为何物,电报按字收费,价格昂贵,书信仍是人们主要的通信手段。收到家信的欢喜、寄出信后的期待,见字如面、纸短情长是那个时代人们的美好回忆。
自幼居住在许昌市大同街(旧称老洋街)的退伍老兵李文福曾在《老许昌忆:三四十年前接打电话有多难?》一文中回忆:20世纪80年代中期,邮电局负责着邮寄民用、公用的信件,报纸,包裹,汇款,通信电话,电报等业务。许昌城内西大街和古槐街的十字路口处,西北临街的银行西邻,邮电局门前有一代写书信的摊位;七一路汽车站东也是邮电局,那里也有一代写书信的摊位,一桌一椅一老者,一笔一水一摞纸,桌前白布帘垂向街面,上书黑色“代写书信”大字,很招人眼。在汽车站邮电局营业厅有三四间门面,设有长途电话间,填报注明接话人地址、电话号码的凭证,由专职人员负责叫通对方,可能讲两分钟的通话内容,要等几十分钟才能接通。工作人员接通后告诉你到几号电话间接听。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人称“大哥大”的移动电话这时候开始在中国“登堂入室”。售价数万元的“大哥大”不仅仅是通信工具,还是一种时代变迁的印记。1995年5月17日,当时中国电信管理机构——邮电部正式宣布,向国内社会开放计算机互联网接入服务,第一代网民开始正式“触网”,QQ 、MSN等即时通信软件也陆续出现,电子邮件逐渐开始在中国普及。
今天,手机彻底完成了从“贵族”到“平民”的转变,从一种奢侈品演变成为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必需品,海量的应用和飞速的网络使得智能手机迅速普及并进入生活的方方面面,订外卖、看电影、网购、出行等都可以通过一部智能手机来解决。
在全球通信技术不断突破的今天,我市迎来了5G-A(5G Advanced)时代的曙光——
4月7日,中国移动许昌分公司在市区八一路营业厅成功开通许昌首个5G-A基站。“这不仅是我市通信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还是对5G技术未来发展的一次积极探索,预示着我市将享受到更为先进的网络服务,为市民生活和产业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变革。”许昌移动相关负责人表示,该5G-A 基站采用了3CC载波聚合技术,经过一系列优化调整后,网络峰值速率最高可达4.2Gbps,较传统5G 网络提升了超过180%。这一技术突破不仅极大地提升了用户的网络体验,而且为我市的数字化建设、智慧城市发展以及工业互联网等领域提供了强有力的网络支撑。
加快5G发展,对于壮大实体经济,加速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转型,提升民生服务水平,以及应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近年来,我市先后出台了《许昌市加强基础能力支撑助推“智造之都、宜居之城”建设实施方案》《许昌市加快5G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关于加快解决5G通信基站建设疑难站址问题的通知》,支持我市5G网络建设。“近年来,许昌移动和联通公司等电信运营商累计完成5G基站建设总投资16.68亿元,新建5G基站达到7861座,实现了市区、县城、乡镇,人员密集场所、工业、文化、旅游等重点位置和行政村以上区域的5G网络连续覆盖,持续提升了城乡信息通信服务供给能力。”市通管办综合室主任姚亚中告诉记者,下一步,我市将进一步加大5G网络建设力度,持续加强“双千兆新基建”建设的统筹协调和规划布局,强化集约建设和资源共享,推进5G网络建设,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