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许昌新时代

种业“芯”力量 激活新动能

时间:2024-11-12  来源:许昌日报  作者:

  初冬时节,建安区广袤的田地里,麦苗陆续出苗显行,长势喜人,展现出勃勃生机,孕育着丰收希望。

  “粮安天下,种为粮先”,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关乎百姓“米袋子”“菜篮子”“肉案子”“果盘子”。近年来,建安区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粮种40多个,粮食连续13年增产,2023年获得“河南省制种大县(区)”称号;2024年,建安区粮食播种面积达136.65万亩,总产量达64.766万吨,比2023年增产11.2%;今年夏秋两季,12家种业公司粮种销售额超3亿元……喜人成绩的背后,是建安区多年来对种业的重视与坚持。

  创新离不开人才支撑。在建安区陈曹乡柏杨社区,人们总能在麦田里看到81岁的中国农科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教授刘秉华的身影,今年已是他在这里开展田间试验的第8年。他的矮败小麦育种技术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全国科技进步团体奖”。今年,他在试验田里播种小麦新品系180多个,其中两个新品种被选中参加国审试验。

  河南世纪香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彦增是一位满怀激情的菌种领域科研人员。他带领团队深耕食用菌领域40多年,完成了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等16项重大科研项目,研发13类100多个食用菌新品种,掌握63项食用菌安全生产关键技术,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8项,成果推广应用到39个市(县),创造效益50多亿元。

  在他们的身后,一批种业领域的新锐也紧紧跟随。8年前,23岁的薛力碵走进河南省兆丰种业有限公司蒋李集镇试验田,8年间,记录小麦生长发育数据2000万个,参与3个小麦新种质培育;戴鹏喆30岁时创办河南省秋金种业有限公司,今年发展小麦种子田1.8万亩……一代代“种业人”如源头活水般的创造力,为建安区种业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对种业发展来说也是如此。“每年,公司科研投入达400万元。”建安区许科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姜灿伟说,该公司通过与全国大型科研平台合作,大豆制种实现三连增,通过国审新品10多个,豆种销量跃居河南第一、全国前十。

  “自从更新了设备,科研水平和制种效率明显提升。”河南省兆丰种业有限公司质检员张朝歌说,过去,制种设备陈旧,生产效率低,公司一天只能加工3个批号13.5万公斤麦种。如今,公司基因扩增仪、磁力搅拌器、高速离心冷冻机、电子恒温干燥箱等先进设备一应俱全,一天能加工5个批号22.5万公斤麦种,且种子“四项指标”均高于国家标准。

  推动种业创新持续发展,同样离不开改革思维。河南省兆丰种业有限公司由许昌市农场改制而兴,30年间,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小麦新品种16个,与融通、五粮液等中国头部企业常年合作,年销售小麦种子2000多万公斤,成为河南省四大国有粮种企业之一,“兆丰”牌小麦良种在黄淮地区种植面积达100万亩。许昌市夏昌种畜禽有限公司由许昌市畜牧技术改良推广站改制而建,深耕牛冻精行业16年,年产牛冻精350万剂,产值7000万元,成为河南省四大牛冻精企业之一。

  “5亩韭菜育种田喜获丰收,每亩收入1万多元。”河南丰本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志军说,该公司紧盯市场需求,先后培育“丰本168”“丰本高科”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韭菜新品种16个,在河南省新郑市、郾城区、襄城县建立种子代繁基地200亩,产品供不应求。

  许昌市夏昌种畜禽有限公司则坚持“国外引进+国内改良”之路,引进德国西门塔尔牛、中国华西牛等七大系列120头种牛,对种牛品种进行改良。这些种牛由农业农村部直接监管,基因数据、族谱信息、品性特征、存活状态可查可溯。该公司年冻精量可以改良175万头牛崽,创收20多亿元,成为建安区种业的一张“金名片”。

  如今的建安区,北育韭菜、南育豆、东育小麦、中育牛,种业打通“点”、穿成“链”、聚成“片”、扩成“面”,呈现蓬勃发展之势。“我们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心有‘定盘星’、手握‘度量衡’,向新而行,全面振兴种业,把种业打造成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让人民群众仓廪充实、餐桌丰富、生活和美。”建安区委书记李晓文表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