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民之家的青年志愿者为市民提供查询服务。

市民之家智能化设备,让办事高效、便捷。

我市第一批营商环境特邀监督员受邀“上岗”。(此图为市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中心提供)

良好的营商环境促进企业发展。图为许昌远东汽车传动系智能制造产业园智能化生产线。
“之前,企业办理社会组织登记时需要开具纸质无犯罪证明,多亏了特邀监督员,现在只需要出具支付宝小程序线上办理结果即可,非常方便。”“特邀监督员给我们企业解决了实际困难,为企业发展创造了优良环境,点赞!”……近日,我市部分企业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这样告诉记者。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稳定市场信心、激发经济发展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营商环境“特邀监督员”制度正是我市为打造一流营商环境而推出的重要举措之一。截至目前,我市共邀请两批共计30名特邀监督员;2024年以来,我市共收集“营商环境特邀监督员”反映问题5批次60条,已解决55条,正在解决5条。
枝繁巢暖凤来栖。2024年以来,我市以完善体制机制为抓手,不断创新优化营商环境方式方法,建立年度工作统一部署、季度工作及时跟进、日常工作每月调度的工作机制,完善指标分包、案件办理等工作,主动当好经营主体“娘家人”和“服务员”,不断破解经营主体急难愁盼问题,着力打造投资兴业一方沃土,努力让企业“一见倾心”扎根生长。《河南社会治理发展报告(2024)》显示,我市营商环境排名第三,连续四年稳居省内前五。
▶优服务“亲商”激发企业活力
“在相关职能部门的积极协调下,会员企业通过我反映的问题,基本都得到了解决,他们特别满意。作为一名营商环境特邀监督员,我看到了政府为护航企业发展所做的积极努力,也深切感受到政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信心和决心。”日前,谈及“特邀监督员”制度,市企业家协会秘书长黄玉霞深有感触地说。
为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维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我市建立营商环境特邀监督员制度,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家、媒体记者、行业协(商)会负责人等,以兼职形式担任营商环境特邀监督员,对全市营商环境工作进行常态化监督,为优化营商环境建言献策。
建议行政执法部门优化“综合查一次”、落实“双随机、一公开”、减少入企检查频次,建议完善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信息数据共享,提高我市政务服务效能……已经上岗的30名特邀监督员通过实地走访调研、组织企业座谈等形式,充分发挥优势,积极履职尽责,对优化提升全市营商环境起到积极作用,有效提升了经营主体获得感和满意度。
“我们公司问题的解决就多亏了营商环境特邀监督员。”许昌润弘汽车销售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建伟说,去年9月,该公司因遭遇房屋纠纷问题而影响到企业发展,营商环境特邀监督员将该问题反映给市发展改革委后,市发展改革委立即安排工作人员到企业实地调研,并组织矛盾双方召开专题调解会,不到一周,问题就得到了解决。
为倾听企业呼声,解决企业诉求,我市建立营商环境“吐槽大会”制度,定期召开“吐槽大会”,面对面听取企业真正诉求和呼声,着力解决影响经济发展的“中梗阻”和经营主体壮大的“沉疴痼疾”。
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加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以“小切口”解决企业反映的“惠企政策找不到、看不懂、不会用”等问题,让政策“活水”更好滋养经营主体的“发展之花”,2024年10月,我市探索建立“政策服务员”工作机制,市直部门选出31名业务骨干担任“政策服务员”,共同组建许昌市“宣讲人才库”,通过微视频、微课堂、线上直播、进企入户等多种形式定期向企业和群众宣讲惠企政策,及时解答企业群众有关问题和咨询,收集相关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部门与企业之间的沟通桥梁作用,切实释放惠企政策红利,激发企业发展活力。
我市还选取与经济社会发展较为密切的商会、协会,建立由市发展改革委管理,市直部门“政策服务员”及商会协会秘书长、理事长、会长等负责人组成的政企互动微信群,“政策服务员”在群里实时推送惠企政策,商会、协会负责人同步转发至各行业商会协会企业群,帮助企业及时掌握政策动向,确保政策享受“零延误”“零折扣”。
▶强改革“安商”释放优势潜能
“真是没想到,现在办理业务也能直接刷脸了,真是太方便了。”2月5日,市民李先生到市民之家办理创业担保贷款申请时高兴地说,“有这样贴心的服务和良好的环境,我对之后的创业之路更有信心了!”
为更好地满足企业和群众办事需求,近年来,我市紧抓开展政务服务线上线下融合和向基层延伸国家试点契机,聚焦解决企业群众“办事慢、办事繁”等问题,依托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引入支付宝人像对比认证、消息通知主动推送等功能,创新打造“刷脸办事”数字政务新场景。通过数据共享和电子证照即时核验等方式,实现线上预约、线下刷脸取号、事项刷脸办理、全程办事进度跟踪提醒等办事服务全流程便利化应用,进一步提升办事群众满意度、获得感。
“通过‘刷脸认证’和身份信息比对,后台即可调取营业执照、不动产权属证书等110种证件材料,解决证照材料重复提交、循环提交等问题,实现政务服务事项‘免证办’。”市行政审批和政务信息管理局政务服务科科长刘飞说,截至目前,医师(护士)执业注册、创业担保贷款申请等40余个政务服务事项已实现“刷脸办”,现场办理时间减少20%以上,群众、企业办事体验感显著提升。
此外,我市还以“刷脸办事”“免证可办”等场景应用为牵引,将电子印章、电子签名、电子证照、电子材料基础支撑应用嵌入政务服务全流程,通过“四电”应用尽用、证照互认及数据共享,加快推进政务服务数字化。目前,我市已完成15个自建业务系统与电子证照管理系统对接,实现191项政务服务事项“免证可办”。
为充分发挥数据驱动作用,推动更多政务服务事项免证办、网上办、掌上办、自助办,加快政务服务数字化转型,近年来,我市聚焦企业和群众办事过程中的难点、痛点,借助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科技手段,不断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全面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和流程再造,印发了《许昌市推行政务服务“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工作实施方案》,用“一二三四五六”工作法,推出出生、入学、就业、企业开办等12类主题场景113个“高效办成一件事”服务事项,探索出了一套具有地区特色的“许昌经验”,真正实现了“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目前,我市2093项政务服务事项全部实现“最多跑一次”,占比100%;全市事项完整度、准确率达到100%,实现了政务服务事项精细化、要素模板化、指南标准化、办事场景化,政务服务规范化和便利化水平不断提高。
▶聚合力“赢商”擦亮“金字招牌”
以建设“信用许昌”为目标,聚焦基础支撑,2024年共归集各类信用信息3986.2万条,有效提升了信用信息归集共享能级。
聚焦服务优化,落实信用修复“五个一”机制,2024年初审企业信用修复申请3612条,切实做到为企业“减负增信”。
深入推进专项信用报告代替无违法违规证明改革,2024年累计提供专项信用报告108份,代替原先2551份各领域证明材料……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去年以来,我市以建设“信用许昌”为目标,聚焦基础支撑等五个关键领域,紧抓信息归集等五个专项提升,纵深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国城市信用状况监测排名稳中有进,居省辖市前列。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是一座城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多方协同发力。去年以来,我市各地多个部门联合亮实招、出硬招、推新招,持续改善市场环境,联动作战、高效推进的良好态势持续凸显,营商环境建设的坚强“堡垒”不断夯实——
禹州市持续简化审批流程、降低企业成本,将原本4至6个月的外观设计专利申请期限缩短至7天,实现快速授权;长葛市在全省率先启动不动产抵押、注销登记档案移交至银行保管的模式,彻底解决企业及银行“二次跑”的问题;魏都区打造“魏民办”政务服务品牌,在推广柔性执法、加强政企良性互动等方面取得良好成效;建安区在全市率先推行“周末不打烊”延时服务,覆盖企业开办、医保社保、不动产登记等68项高频事项,并积极开展“局长进大厅”服务活动,累计解决企业、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45件;国家许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先行先试“代位注销”改革,解决企业“退出无门”的困境……
在一项项见行见效、便民惠企的服务举措中,我市营商环境强磁场效应不断释放,一大批优质企业落地生根。
“营商环境,优无止境。我们将与相关部门一起紧扣经营主体关心关切,聚焦地方实际锻长板、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切实增强政策和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厚植经营主体成长沃土,推动营商环境建设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跃升,不断擦亮许昌营商环境‘金字招牌’,助力高质量发展一路生‘花’。”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热词:“特邀监督员”
名词解释:我市制定并施行营商环境“特邀监督员”制度,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家、媒体记者、行业协(商)会负责人等,以兼职形式担任营商环境特邀监督员,对全市营商环境工作进行常态化监督,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截至目前,我市共邀请两批共计30名特邀监督员;2024年以来,我市共收集“营商环境特邀监督员”反映问题5批次60条,已解决55条,正在解决5条。
目前,我市已完成15个自建业务系统与电子证照管理系统对接,实现191项政务服务事项“免证可办”。
目前,我市2093项政务服务事项全部实现“最多跑一次”,占比100%;全市事项完整度、准确率达到100%,实现了政务服务事项精细化、要素模板化、指南标准化、办事场景化,政务服务规范化和便利化水平不断提高。《河南社会治理发展报告(2024)》显示,我市营商环境排名第三,连续四年稳居省内前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