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许昌新时代

“钢铁动脉”输送民生暖流

时间:2025-08-22  来源:许昌日报  作者:毛迎

  项目名片

  许襄长输综合供热管网建设项目建设内容包括零级热水管网、一级热水管网、中继泵站、隔压换热站、蒸汽管网及配套设施。其中新建供热管网总长度约57.7公里。以隔压换热站分界,襄城县首山电厂至许昌市阳光大道隔压换热站的零级热水管网长度约42.1公里,许昌市阳光大道隔压换热站至城区供热管网的一级热水管网长度约7.6公里;新建中继泵站1座;新建隔压换热站1座;新建蒸汽管网长度约8公里。

  项目进展

  长输供热管网沟槽开挖95%,焊接85%;中继泵站正在施工主体结构;隔压换热站设备陆续进场。

  具体作用

  项目贯通后,有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城市环境,提升中心城区供热可靠性,形成“一网多源”的供热格局。此项目的实施可为许昌市中心城区提供约150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采暖热能,保障了许昌市集中供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项目投入使用后主要供应许昌市中心城区南部区域民用采暖,覆盖范围主要为许继大道—京广铁路—建安大道以南的区域。

  项目投用后,供热能力提升595兆瓦,可满足至2035年南部城区现状和新增建筑的供暖需求,同步显化生态效益。

  核心提示

  地下“,钢铁巨龙”正奋力穿行;地上,隔压换热站工程主体结构已巍然耸立……在许襄长输综合供热管网建设现场,大型机械轰鸣声中,管网沟槽开挖完成95%,焊接进度达到85%;中继泵站主体结构轮廓初显;隔压换热站内,崭新的设备正陆续开箱就位……这条绵延的供热“大动脉”,已进入贯通前的冲刺阶段。

  这条“钢铁动脉”的职责不止输送热量,它承载着城市能源利用效率跃升的使命。项目贯通后,许昌将迎来“一网多源”的崭新格局,如同构建起一张智能化的“供热高速公路网”,确保暖流持续稳定抵达千家万户。这份“温暖保障”,正是寒冬里最踏实的民生承诺。

  互补共赢,“热力动脉”全面焕新

  2025年3月,随着《许昌市2025年度重点民生实事项目工作方案》的正式发布,一项惠及千家万户的供热管网升级工程——许襄长输综合供热管网建设项目,成为许昌城市建设的亮点。

  这一工程不仅承载着提升居民供暖质量的使命,更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通过新建热力管网57.7公里、中继泵站1座、隔压换热站1座,持续提升全市供热质量。许昌正以“热力动脉”的全面焕新,书写民生保障与生态保护的“双赢答卷”。

  8月19日,在许襄长输综合供热管网建设项目的一处施工现场,大型吊车缓缓将一段供热管道放入已开挖的沟槽,这是该项目建设的日常场景,一条连接襄城县与许昌市区的“热力动脉”正在加速成形。

  随着城镇化率不断提升,传统的供热布局遇到了挑战。在需求侧,由于城市规模持续扩大,城市人口和建筑面积不断增加,用热需求持续攀升;在供给侧,热源建设受土地紧张、环保标准等多种因素制约,城市周边热源资源有限,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用热需求。双向影响下,供热缺口越来越大。长距离余热供暖作为一种新型供热方式,近年来已成为多地探索的新路径。

  2024年冬季,世界在役最大火电厂大唐托克托发电厂至呼和浩特长输供热项目一期工程全部投运,供热主管道总输送长度达105公里,一举打破国内长距离供热纪录,并有效解决了呼和浩特市城区热源单一、热电联产比例较低等诸多问题。

  除了呼和浩特外,全国首个长输供热工程——大同古交兴能电厂至太原项目,已安全平稳运行数个供暖季。此外,济南、银川、石家庄、郑州、西安等省会城市目前也在做相关尝试。

  据统计,全国城镇集中供热面积中,长距离供暖占比逐年增加。

  “城市建设高速发展,用热需求持续增加,由于种种制约又很难新上热源项目,通过长距离供热管道将电厂热能输送至城市供暖,能有效解决城市供热难题。许襄长输综合供热管网建设项目将襄城县首山电厂和许昌市中心城区供热管网进行连接,管道的这一边是首山电厂热能的高效利用,那一边是千家万户的温暖过冬,一头连着产业,一头连着民生,真正做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互补共赢。”许襄长输综合供热管网建设项目负责人孟德龙说。

  该工程涵盖长输供热管网、一级热水管网、中继泵站、隔压换热站及配套设施建设,需要穿越河流、铁路、高速公路、燃气管道、输油管道等,技术难度与施工复杂度创下许昌供热工程新纪录。据孟德龙介绍,工程被分为11个工区同步推进,每个工区配备经验丰富的施工团队,确保工程按期交付。

  攻坚克难,全力推进施工进度

  8月5日,许襄长输综合供热管网建设项目隔压换热站工程主体结构顺利封顶。该项目位于许昌市阳光大道与南环西路交叉口东北侧,隔压换热站长111.3米,宽109.3米,总建筑面积12263.4平方米。隔压换热站包含站房、水处理间、水池及附属用房、门卫室等土建单体,场地抗震等级为二级,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项目建成后,将成为许襄长输综合供热管网的重要枢纽,对于优化管网运行效率、提升区域热能利用水平、缓解供热不平衡问题具有决定性作用。

  面对工期紧、技术要求高、施工环境复杂等挑战,许襄长输综合供热管网项目建设团队精心策划、科学组织,优化施工组织方案,落实全要素、全过程精细化管理要求,对施工过程进行全程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建立全方位质量管理体系,对混凝土浇筑、模板支护、钢筋绑扎等关键工序实施高标准质量监控,不仅确保了主体结构实现“内实外美、稳固可靠”的目标,更如期圆满完成主体结构封顶任务,为项目后续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与普通市政工程相比,长输供热项目的施工难度要大得多。许襄长输综合供热管网建设项目供热管网距离长、管径大,该工程热源与用户距离远,沿线经过多个区域村庄,且需建设中继泵站和隔压换热站,以保证系统足够的动力及安全运行。

  该项目管网经过的特殊地段主要有河渠、铁路、高速公路、长输油气管线等。其中,供热管网穿越河渠24处、铁路3处、高速公路2处、长输油气管线4处;穿越方式主要采用顶管和定向钻等非开挖技术,其中穿越颍河和北汝河长度均约600米,工程施工难度较大。

  为保障许襄长输综合供热管网建设项目如期运营,施工方结合项目建设实际情况,倒排工期,明确项目重点工作节点,全力推进项目建设。“作为施工单位,我们秉承‘干一项工程,树一座丰碑’的管理理念,为项目建设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在施工过程中与各方紧密协作,确保项目顺利推进。”孟德龙说。

  到今年冬天,来自首山电厂的热源将会通过许襄长输综合供热管网流向千家万户,为许昌“绿色供暖”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穿越铁路、跨过河渠、贯通农田……许襄长输综合供热管网建设项目,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基础设施升级工程,更彰显着以人为本的民生情怀。当57.7公里的热力管网在许昌大地上延伸,展现的是从“暖流”到“暖城”的治理智慧,是城市发展从“规模扩大”向“品质提升”的深刻转型。

  低碳环保,供热体系绿色升级

  供热质量直接关系百姓冷暖。

  许昌市2025年度重点民生实事清单中,除许襄长输综合供热管网建设项目外,还包括对中心城区36个小区进行供热改造,新、改建热水管网3公里,改造新增供热面积21万平方米。许襄长输综合供热管网的建设,将惠及更多老旧小区和偏远区域,让更多群众温暖过冬。

  “双碳”目标下,我们既要温暖过冬,又要蓝天白云,清洁供暖是重要发展方向。许昌市将供热改造与城市环境治理结合,实现供热体系绿色升级。

  通过长距离供热管道将电厂的热能输送到城市供暖管网,是近年来多地探索的新路径。对比传统分散式供暖,集中供暖可减少氮氧化物、硫化物等污染物排放。多地实践证明,远距离供暖在为城市提供多元化热源的同时,可大幅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正成为一种经济、可靠的绿色低碳供暖新模式。

  许襄长输综合供热管网建设项目的实施,不仅对实现企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构建城市清洁、安全、高效的低碳供热模式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而且能有效改善城市供热结构、环境、大气质量,实现产业反哺城市,进一步推动许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通过科技赋能、民生优先、生态协同,这条“地下暖龙”不仅输送温暖,而且传递着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决心。项目投用后,许昌市民将迎来更清洁、更稳定的供暖体验。

  长距离余热供暖作为一种新型供热方式,已成为破解城市供热与环保矛盾的关键路径。将实施许襄长输综合供热管网建设项目确定为许昌市2025年度重点民生实事之一,是许昌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缩影。这条“地下暖龙”不仅传递着温暖,更书写着绿色转型的新篇章!

  记者手记

  “暖龙”延伸,幸福“升温”

  冬季供暖是民生大事,关系群众冷暖,体现民生温度。

  供热管网的不断延伸,体现着一座城市对美好生活的庄严承诺。在这份民生答卷上,既有提升供暖质量的硬核数据,又饱含对每个家庭冷暖的细致关怀。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

  许襄长输综合供热管网建设项目对民生的改善,不仅在于保障基础供暖,更在于其普惠性与公平性。随着管网的延伸,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将让更多区域,特别是城市发展中的新建区域及供热薄弱区域,共享稳定优质的热源,有效解决供热不均衡问题,切实提升民生福祉的整体成色。未来,更多家庭将告别“冷暖不均”的困扰,在寒冬中共享均等、持续的城市温度。

  “钢铁长龙”延伸之处,亦是绿色低碳转型的足迹。绿色发展理念的注入,让民生工程的热度有了更持久的续航能力。长距离输送大型热源厂的高效清洁热能,合理调配能源资源,减少了分散供热造成的污染物排放,改善了城市空气质量,保障了城市能源供应的稳定与安全,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份环境效益,将直接转化为市民抬头可见的“许昌蓝”和自由呼吸的清新空气,为城市“双碳”目标增添重要砝码。清洁能源的集中高效利用,让城市发展绿意更浓,让民生福祉底色更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