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许昌新时代

老年食堂“点亮”幸福“食”光

时间:2025-10-22  来源:许昌晨报  


       
老人们在“大家de食堂”就餐。

       核心提示

  民以食为天,一粥一饭是美好生活的开始,也是“老有所依、老有所安”的基础。老年助餐服务是老年人关心的“关键小事”,也是事关千家万户的民生实事。

  近年来,我市着力完善老年人助餐服务体系,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把推进建设养老“助餐工程”摆上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要位置,以助餐服务小切口破解“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大课题,依托成立社区便民食堂(老年食堂),推广养老服务机构助餐,切实把“暖胃”又“暖心”落到实处,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吃上热乎饭,享受“舌尖上”的幸福晚年。

        便利实惠让老人吃出“幸福味道”

  明亮的大厅、鲜美的菜肴、满意的笑脸……10月12日11时许,在市区青梅路与龙兴路交叉口附近“大家de 食堂”内,人来人往、香气四溢。该食堂自去年9月份开业以来,凭着方便、实惠、干净、可口,已成为周边老年人的“心头好”。

  老式烩菜、手工捞面、鲜肉饺子、小碗菜……在取餐区,荤素搭配的30多种菜品色泽鲜亮、营养均衡,搭配白米饭、卤面等主食,让人胃口大开。老人们正在有序排队挑选午餐,工作人员将餐盘装得满满当当。

  “老了身体不便,自己做饭吃力。现在直接来老年食堂吃上热饭热菜,省了很多事。”83岁的李欣武笑着告诉记者,他的家属都在外地生活,自从家门口有了这个老年食堂,他再也不用为吃饭发愁,而且这个食堂价格不高,午饭10元就能吃得舒心。

  小小一餐饭,温暖老人心。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年底,许昌市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94.7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1.7%;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71.4万人,占总人口的16.3%。以往,对于不少老人尤其是独居、高龄老人而言,买菜、做饭成了每日的难题。

  “有的老人做饭不方便,做一餐面条能吃三顿。还有的吃饭不规律,饿了就随便吃点儿。有位老婆婆生病了没人照顾,每天就喝黑芝麻糊。”对于老人“吃饭难”问题,魏都区北大街道玉皇阁社区党委书记罗亚平更是深有体会。

  伴随我市老年人助餐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老年食堂用最朴素的“烟火气”,勾勒出一幅温暖的养老新图景。“以前我们俩人的午饭以面条、粥和简单小菜为主,因为我们做也不方便,出去还得买菜。现在家门口有了老年食堂,合口味、价不高、环境好,我们基本上天天来。”李欣武说道。

        自我“造血”让食堂能够“持久飘香”

  距离近、价格实惠、品种丰富,老年食堂确实让不少老人“尝”到了实惠。不过,想把这件好事持久地做下去,经营者也面临着不小的压力。

  在“大家de 食堂”门口,展板上清晰地写着实实在在的优惠:年满65周岁的长者,早/晚套餐包含两个包子、一个鸡蛋和一碗粥,市场价12元,老年人优惠价仅7元;午餐提供烩菜(含馒头)、手擀面等,市场价15元,老年人优惠价10元。

  目前,该食堂的老龄顾客约占30%,每天为此贴补600元左右。该食堂负责人杨旭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店面月租1.2万元、12名员工(包括后厨员工、前厅服务员等)工资5万多元、食材费用约7万元,再加上2.5万元的电费和2000多元的水费、物业费等,月支出至少16.5万元。

  “我们原本计划用6个月实现收支平衡,没想到第二个月就实现了。”杨旭表示,老年食堂要想办得长久,光有爱心还不够,其低价的公益属性和收益的市场属性之间的平衡,正是当下面临的课题。

  由于食堂运营和服务效果不理想,我市也出现部分老年食堂停止经营的情况。如何在公益和市场之间找到平衡点?

  杨旭表示,关键在于“一减一加”。他介绍,食堂经营场地没选租金高的闹市区,而是设在交通便利的新小区门前;厨师没找大酒店的名厨,而是专门请了擅长做家常菜的老师傅——这减少的是成本。通过“以青补老”,饭菜口味兼顾全年龄段社区居民,吸引中青年群体消费,靠市场化运营自我“造血”——这增加的是客流。

  “现在每天早餐能实现收入1500多元,午餐、晚餐是高峰期,各收入3000元左右,一个月收入20万元左右,已经实现了良性发展,并成功开设了一家分店。”他说。

  据了解,为保障老年食堂长效运营,我市各地积极探索,因地制宜形成政企合作、社会餐饮经营、养老机构开办、社区(村)联办等多种经营模式,在更好地回应群众期待中,许昌老年食堂不只成为老年人的幸福食堂,也成了广大群众的“暖心厨房”。

       多元服务让城市托起“稳稳幸福”

  为了让老人吃好,各地想了不少办法。而对社区来说,老年食堂更像是纽带,让群众获得实惠的同时,也增强了社区凝聚力。

  10月11日9时,建安区五女店镇大二郎庙社区药膳园变身“爱心驿站”。该食堂负责人卢军亚介绍,每天来这里吃饭的老人有60人次左右,因此食堂就“以食为媒”,孵化出志愿服务队,将零散的关怀系统化,让志愿服务在此生根,真正把温暖送到每位村民的心坎上。

  暮色四合,药膳园又悄然变身为“银发茶馆”。卢学光老人和棋友摆开棋盘,你来我往,激战正酣。“这儿比家里热闹,跟大家聊聊天、玩一玩,心情立马就好多了!”老人轻敲棋子,笑容在皱纹里漾开。

  大二郎庙社区党支部书记李玉涛表示,该食堂不仅解决了老人的就餐问题,而且逐渐成为他们社交互动和文化娱乐的重要平台。在非就餐时段,这里“变身”为老年活动中心,老人可以聚在一起下棋、打牌、闲话家常,精神生活更加充实。此外,社区还定期邀请健康专家、法律工作者等,为老人举办养生讲座,开展法律知识普及活动,切实回应他们在健康和法律方面的需求。

  老年食堂一头连着民生冷暖,一头牵着政府担当。2023年,民政部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行动方案》,要求各地完善老年食堂、老年餐桌、老年助餐点等老年助餐服务设施配置,优化功能布局,将老年助餐服务设施纳入城市“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促进服务便利可及。

  “目前,全市老年食堂共有103家。这些食堂不仅为老人们提供了可口的饭菜,而且营造了一种温暖、和谐的氛围,让老人们感受到了社会的关怀。它们如同一个个温暖的支点,撑起了老年人幸福的晚年生活,让养老服务更加贴心、暖心。”许昌市民政局养老服务科科长郑烁表示,接下来的工作中,他们将继续坚持从民生领域短处着手,加大城市助餐推广力度,深化探索老年人助餐模式,提高服务对象参与率,争取更多社会力量支持,持续织密老年人助餐服务网络,打造个性化、广覆盖、可持续运营的助餐服务体系,不断提升老年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