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上午,在市区八一路西段,记者看到杨树已经开始飘落飞絮。一辆洒水车正在附近进行洒水作业,防止落地的飞絮飘到空中。
记者沿路观察了一下,发现不少杨树虽然产生了杨絮,但量并不大。“已经飘几天啦!今年防治的效果不错,比往年明显少了许多。”提起这里的飞絮,一名环卫工人说,每年这个时候最让她头疼的就是这些飞絮。
“这些杨树都注射了‘抑花一号’杨柳飞絮抑制剂。这种抑制剂能有效控制飞絮的产生。”市园林绿化管理处负责人介绍,八一路西段栽种的杨树属于毛白杨,枝干挺拔粗壮,生态效益好,不易生病,吸收污染气体、防治微生物的效果好,但缺点是春天会产生飞絮。
据了解,飞絮是植物生长扬花期的一种生理现象,是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现象。目前,我市产生飞絮的树木有毛白杨、柳树和速生杨,一般在3月下旬到5月上旬出现。此外,飞絮的多少与温度密切相关,早上和晚上温度较低,飞絮较少,而中午和午后温度较高,飞絮也会多起来,可持续一个多月时间。
从2014年起,我市有关部门对市区的14600株杨树和柳树进行了注药防控治理,并有计划地调整了树种结构,以避免飞絮污染环境、给市民的生活带来影响。到2019年春天,市区的飞絮量整体减少80%至85%。
在注药防控方面,我市通过当年注射药物,可以控制次年的飞絮。等到飞絮结束之后,园林绿化人员将继续对杨树和柳树注射飞絮抑制剂。在调整树种方面,我市通过控制增量、减少存量、局部综合整治,让市区的不少杨树、柳树置换出去,减少了每年的杨柳飞絮。
除此之外,在今年春季飞絮高发期,我市相关部门使用无人机、雾炮车等工具对杨树、柳树喷洒杨柳凝絮剂,每三天冲洗一次树冠;增加日常保洁频次,及时清除地面及空中的飞絮。
市园林绿化管理处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他们将进一步优化树种,强化源头防控。对新建的市政道路、公园绿地,严禁使用雌株杨树、柳树,优先选用国槐、白蜡、楝树、杜仲等本土树种;开展市区杨树、柳树栽植情况摸底调查,根据树龄、树况及专家意见,制订树木更换计划,依法逐步替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