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灵芝
冀东欣和张月芹夫妇
郭坤选
宋宝玉
核心提示
摊贩分布于城市的各个角落,与民众生活“深度契合”,是城市烟火气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不再将占道经营列入今年的文明城市测评,但在全国文明城市许昌,“路边摊”却刮起文明之风。6月1日,记者走访了我市一些摊贩。他们纷纷表示将以身作则,践行文明之风,不占道、不扰民,自觉维护许昌全国文明城市的美好形象。
□ 记者 张汉杰 文/图
倡导文明经营,维护许昌全国文明城市形象
文化路便民规范点摊贩张霞:
“‘路边摊’解禁,我们这些小贩可以理直气壮地做生意了。”6月1日上午,在市区文化路便民规范点卖山药的张霞说。张霞今年47岁,10多年前跟随老公从商丘老家来到许昌。为了谋生,两人开始摆地摊儿。从最初四处摆摊子卖袜子,到目前在文化路卖山药,虽然每月收入只有几千元钱,勉强顾住家用,但日子过得平淡而幸福。
“我有两个孩子。眼前的日子虽然过得有些辛苦,但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成才,生活充满了希望。”张霞说,“摆地摊儿的同时,我们也要践行文明,不占道、不扰民,自觉维护许昌全国文明城市的美好形象。”
虽然做的是小生意,但要凭良心经营、文明经营
文化路便民规范点摊贩刘月英:
6月1日,在市区文化路便民规范点,记者遇到卖菜的刘月英时,她正在与前来买菜的一位老顾客有说有笑地唠家常。“我家住在市区八一路附近。老伴儿8年前过世之后,我就开始在这里摆地摊儿了。自己挣钱花着舒坦,也可以给孩子们减轻点儿负担。”今年70多岁的刘月英说。
“虽然做的是小生意,但要凭良心经营、文明经营。”刘月英说,“路边摊”虽然解禁,但摊贩应该自律,遵从有关规定,让许昌变得更加和谐、宜居。
诚信经营,营造良好的便民生活环境
文化路便民规范点摊贩冀东欣和张月芹夫妇:
“我们俩今年都六七十岁了,每天挣百十块钱,很知足!”在市区文化路便民规范点,冀东欣和张月芹夫妇制作的粽子、糖糕很吃香。老两口儿家在禹州市范坡乡,两个孩子已经成家立业。他们商量了一下就来市区摆起地摊儿。冀东欣说,“国家允许我们摆地摊儿,这是帮助我们就业,促进我们增收。我们要服从管理,文明经营。同时,我们将以身作则,引导其他摊贩诚信经营。”
遵从管理,自觉维护市容市貌
劳动路北段便民规范点摊贩郭坤选:
配钥匙、修拉锁……当日,在市区劳动路北段便民规范点,70多岁的郭坤选支起摊位,做起了维修的活儿。郭坤选说,他老家在新郑。“10多年前,我老伴儿跟着孩子去了安徽。我选择来到‘戏曲之乡’许昌,一边摆摊儿挣钱生活,一边去游园、公园听戏享受晚年的美好时光。”
郭坤选倡议从自身做起,文明经营,把爱护公共环境作为行为准则,自觉服从管理,维护市容市貌。
诚信经营,为文明许昌加油
劳动路北段便民规范点摊贩宋宝玉:
当日,瓜农宋宝玉开着机动三轮车,拉着一车西瓜从临颍县来到市区。在城管人员的帮助下,宋宝玉在人气比较旺的劳动路北段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每年西瓜上市时,许昌都会为瓜农开辟临时摊位,让我们这些外地人感觉很温馨。”宋宝玉说。
除了卖西瓜之外,今年50多岁的宋宝玉还经常来许昌卖山药。宋宝玉希望许昌的环境越来越好,也希望从自身做起,诚信经营,文明经营,不占道,不乱扔垃圾,为来许昌卖瓜的瓜贩作出表率。
“路边摊”解禁,给市民创业提供了机会
春秋广场小工业品市场摊贩马灵芝:
“‘路边摊’解禁,给我们这些低收入人群创业提供了机会。”6月1日傍晚,在市区春秋广场小工业品市场,摊贩马灵芝说。
马灵芝今年56岁,在这里摆地摊儿已12年有余,主营臭豆腐、爆肚和脆皮肠,远近闻名。“不仅不少市民慕名前来消费,而且有不少市民前来学艺。”马灵芝说,环境好了,能吸引更多消费者。今后,她在摆地摊儿过程中,会按照相关部门的要求,继续诚信经营,把好食品质量关和环境卫生关,为消费者服好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