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造性地建立对德合作机制,使“许昌速度”成功嫁接“德国质量”
5月23日拍摄的河南金汇不锈钢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局部。去年,该公司与世界500强企业德国汉高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记者 牛书培 摄
核心提示
许昌,作为一个不沿边、不靠海、不临江的内陆城市,经过4年的实践,不断拓宽合作领域,走出了一条“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对德合作之路。
民营经济成为最大优势,营商环境成为品牌和名片……变革有力度,许昌已成为新发展理念的躬耕地。
大规模走出去,高质量引进来,许昌众多企业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在改革开放中打开“筑梦空间”。开放创新,许昌打开了对德合作“加速器”。
□ 记者 王利辉 张铮
优势明显,对外开放更具活力
全市工业总量、工业竞争力均居全省第三位
自2005年与美国伊利诺伊州博灵布鲁克市结为友好城市以来,我市将开放的脚步迈向世界。
统计数据显示,我市年进出口货运量逾百万吨,海关报关单量常年在2万份以上,加工贸易合同备案逾6000份,加工贸易合同总值早在2011年就超过5亿美元,有登记备案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超过1700家。
不仅如此,许昌还形成了制造业方面的比较优势。全市工业总量、工业竞争力均居全省第三位,制造业占比达到93%。全市拥有许继、森源、黄河、瑞贝卡等全国知名企业,培育了一大批高成长型中小企业和一支高素质企业家队伍。
目前,许昌正推进郑许一体化发展,加快融入郑州大都市区建设。在此过程中,许昌将发挥智能制造业优势,建设“智造之都”,打造大都市区南部门户。
在许昌,通过开放合作尝到甜头儿、发展壮大的企业还有很多。过去,企业在许昌地图、河南地图上找出路;现在,打开世界地图找市场。
德国是全球先进制造业最具竞争力的国家。近年来,许昌将对德合作作为对外开放的有力抓手,大力促进双方经贸往来,开展了多次互访交流活动,实施了更大力度、更宽领域、更高水平的对接合作,上演了一场接一场中德合作“好戏”。
为将企业这一经济主体推向前台,我市每年组织两次以上赴德“走出去”经贸活动。每次出访前,由企业提出合作意向,交中介机构在德国选择合作伙伴,进行一对一、一对多或多对一谈判,提高了合作的针对性、时效性和精准度。
相隔万里的许昌与德国频频“握手”,得益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对德合作工作,成立对德经济技术合作领导小组——市主要领导为负责人,相关单位和各县(市、区)为成员单位——强力推动对德合作工作。
打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投资环境
坚持“政府做好围墙外的事,企业做好围墙内的事”
内陆城市许昌,何以得到制造业强国德国的青睐?
对德交流合作,让企业家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2016年,许昌与德国鲁道夫沙尔平战略咨询有限公司架起对接桥梁。这一年,52位许昌企业家首次赴德考察。随后,“头脑风暴”愈来愈烈。
森源集团、金汇集团、大森机电公司……我市多次组织企业家参加赴德招商活动,在世界智能制造最发达的国度观摩学习最先进的研究成果、发展理念和生产技术,探索用德国工业4.0的发展成果“武装”许昌企业、提升工业水平的可行路径。
同时,在鲁道夫·沙尔平的带领、推动下,舒尔茨、克莱斯、阿玛松、奥托容克、史太白等德国企业先后来许昌考察对接。“结成伙伴、面向未来、实现共赢”成为他们对牵手许昌的评价和期待,进一步拓展了“一带一路”上中德合作新空间。
一流的营商环境,使许昌的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风生水起、捷报频传。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经济增长的直接动因。许昌坚持“政府做好围墙外的事,企业做好围墙内的事”,全力优化营商环境,民间投资信心持续增强,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目前,许昌市民营经济占经济总量的80%以上,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总投资的90%以上,进出口总额占全市的90%以上,从业人员占全市就业总量的90%以上,民营经济已成为许昌市稳增长的“主力军”、促转型的“主战场”、稳就业的“主渠道”。
同时,我市建立健全意向收集、联席会议、项目跟踪、考核激励等工作机制,建立工作台账,明确工作目标、重点和责任,确保全市一盘棋,形成工作合力,推动多领域合作开花结果。
我市致力打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投资环境,为客商提供“全程代理”服务。百菲萨项目从2019年4月签约到2019年11月开工,项目用地、环评等各个环节都实现了项目有人跟、服务有人做,体现了“许昌速度”。
我市专门设立对德(欧)交流合作服务中心的事业单位,更好地服务全市对外开放尤其是对德合作工作。
“双创”沃土,服务企业引才、引智、引技
提高引才精准度、成功率,“高精尖”项目不断落地
作为全省制造业强市,我市综合实力位居河南省前列,形成了电力装备、再生金属及制品、汽车及零部件、超硬材料及制品、电梯、食品及冷链、发制品等特色优势产业,以及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我市民营经济异常活跃,民营经济占经济总量的80%,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总投资的90%以上。
这些与我市招才引智工作密不可分。“许昌英才计划”为打通服务企业引才、引智、引技工作“最后一公里”,提高引才精准度、成功率,“高精尖”项目不断落地。
河南晟丰科技公司引入德国西马克技术实施的全省首条不锈钢六连冷轨项目,是许昌市中德再生金属生态城的重点项目、第一个建成的中德合作项目。这条生产线是目前国内第四条、河南省第一条六连轧智能生产线,被誉为“能思考”的生产线!
在中德(许昌)产业园,由德国百菲萨集团投资5000万美元建设的电炉炼钢除尘灰项目进展顺利。这是目前落户许昌投资额最大的德国独资项目,建成后可年处理11万吨电炉炼钢除尘灰,年产4万吨氧化锌,年销售收入约8亿元。在魏都区静脉产业园,德国欧绿保集团投资2亿元的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正强力推进,将为许昌“无废城市”建设助力。
河南森尼瑞电气有限公司与全球知名技术转移机构史太白经济促进基金会合作,设立施坦贝斯(许昌)产学研公共服务中心,着眼于文化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服务。许昌市正在建设具有德式风情的德仕堡生活广场,致力为来到许昌的德国人才营造温馨的家园。
同时,我市企业不断开拓德国等欧洲市场,着力加强进口,实现双向贸易互动平衡。其中,平煤隆基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昌亚丹生态家居有限公司分别进口德国新能源、板材加工设备,总金额达4亿元人民币,提高了自动化水平和生产能力。
可以预见,一个开放战略深化、全球视野优化的许昌会走得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