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许昌新时代

“智汇”许昌引领高质量发展——聚焦我市人才工作之引才聚才篇

时间:2019-11-25  来源:  作者:
       人才因事业而聚,事业因人才而兴。“人才”二字,寥寥五画,却是一座城市竞争之本、创新之源、强市之基。
       1000多年前,雄才大略的曹操在许都三下《求贤令》,广开进贤之路。时光越千年,承继魏武雄风的许昌持续深入推进人才强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实施“许昌英才计划”为重点,着力在聚人才、搭平台、优环境上下功夫,努力打造“人才创业首选地”。
数据显示:目前,全市共有各类人才46.3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16.04万人、高技能人才7.96万人,“两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中科院“ ”专家、 等一大批领军型、高层次人才也竞相来许创新创业。
随着“智汇”许昌的磁场效应不断显现,人才与创新的“种子”正成为引领许昌高质量发展的力量源泉。
       聚人才——“梧桐”引得“凤凰”栖
       11月18日,市委人才工作委员会召开第二次全体会议。市委书记胡五岳在会上强调:“人才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区域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竞争。”
       对于人才的渴求,许昌并非停留在口头上,而是化为市委、市政府的一项项具体政策,化为各地各部门的一次次实际行动。
       2016年4月,我市相继出台《关于实施“许昌英才计划”的意见(试行)》及《许昌市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引进工程实施办法(暂行)》等8个配套政策,共同构成了“1+8”人才新政体系,为引才、用才、留才做好了顶层设计。
       怎样才能精准引才,提升人才引进与产业需求的“融合度”?在引才过程中,我市紧紧围绕电力装备、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我市重点产业发展壮大、延链补链,实施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引进和高层次人才引进“两大工程”,对全市百户重点企业、百家高新技术企业开展了两次人才专题调研,共收集整理人才需求1453个、技术(项目)需求33个,建立了高层次人才项目、技术需求动态数据库,形成了全市人才发展调研报告,为实施精准引才、引智、引技奠定了基础。
去年10月,我市组织近百家重点企业、24家事业单位和2家省级创业孵化基地参加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达成引才意向1375人;同年11月,成功举办中国科学院(河南)科技成果发布暨项目对接会——百名科学家许昌行活动,邀请中科院系统35个院所的125名专家莅许,现场签约科技成果项目7个(我市2个),达成合作意向161项(我市37项);今年10月,第二届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在郑州举行,我市100家用人单位现场收到简历1813份,达成就业意向676人,现场吸引人才数量和层次均位于各省辖市前列……通过一次次搭建定向引才平台,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向许昌集聚。
       “许昌英才计划”实施以来,我市新引进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和高层次人才数量逐年递增、质量不断提升,从第一批时申报创新创业人才(团队)36个、认定奖励16个,申报高层次人才326人、认定奖励59人;到第二批时申报创新创业人才(团队)56个、认定奖励26个,申报高层次人才566人、认定奖励341人;再到第三批时申报创新创业人才(团队)75个、认定奖励32个,申报高层次人才827人、认定奖励388人……
一串串数字背后,折射出了许昌的“智”力引擎更加强劲。
       搭平台——建好成长“孵化器”
       曾在美国高通公司从事手机芯片及其智能解决方案研发工作、在中兴通讯微电子研究院任技术总监和手机IC总工、主持并顺利完成国家“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重大专项系列课题的朱晓明坦言,他选择来许昌创业,最看中的是这里的发展平台。
和朱晓明一样,有同样感受的高层次人才还有很多。为成就更多人才,我市注重把党委、政府、高校的资源优势和企业发展需求有效结合,促进协同创新。
       在加强政产学研平台建设上,我市依托产业集聚区、各类园区、大专院校等建立创新创业基地,支持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共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协同创新研究院等产学研平台,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效对接,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目前,我市市、县两级政府和重点企业,先后与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20多所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签订合作协议,建立院士工作站13家、博士后工作站11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5个,省级以上研发平台147个、市级创新研发平台218个、技术转移机构20多家。
       另外,从2013年年底开始,我市便与许昌学院实施校地共建人才“双百工程”,即5年内从许昌市机关事业单位、行业协会、企业等聘请100名工程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担任许昌学院兼职教授,许昌学院选派100名专家、教授、博士到我市党政机关或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建立“政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提高人才队伍综合素质,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目前,我市已连续选派了5批210名挂(兼)职人员,合作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工程实验中心、实验室41个,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实习实训基地106个,合作开展项目研发84个,合作技术攻关48个,实现了政产学研融合、多方共赢发展,被中组部评为“全国基层人才工作创新优秀案例”。
       培好了成长的“沃土”,一大批领军型、高层次人才便有了展其能、尽其智、显其才的舞台。
       强保障——优化人才“生态圈”
       引来了“千里马”,如何留得住?这考验着“伯乐”的智慧。
       在优化人才引育环境上,我市专门成立了许昌市科技创新研究院,按照“特需特办、人留编留、人去编销、职数专用、从严控制”原则,设立了高层次人才专项编制,有效破解了我市企事业单位引才难题,解决了全职来许创新创业的高层次人才身份难题。
       同时,我市建成投用高层次人才服务中心,进一步做好人才政策宣讲和高层次人才申报受理、生活津贴和安家费发放等工作,先后组织了“市长请人才喝咖啡”“高层次人才看许昌”“高层次人才联谊会”等活动,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了“一站式”“保姆式”服务,赢得了广大高层次人才的认可。
       除了线下服务,我市还探索开展了“互联网+人才”工作,设立“许昌英才计划”网站、“许昌英才”微信公众号、“许昌人才工作交流”微信群等,适时对外发布中央、省、市人才政策和工作动态,开通“许昌英才计划”线上申报服务窗口,着力打造集人才服务、政策咨询、申报受理等为一体的网上“一站式”服务平台。
       越是高层次人才,越看重事业发展的机遇和空间。我市还注重打通人才评价、流动、激励、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营造拴心留人的良好环境。入选河南省“中原千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姚运仕,是河南万里交通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引进的“重量级”人才。“在这里,我找到了归属感,实现了科研成果转化和推动产业发展的多赢。”姚运仕的话,道出了很多来许创业专家的心声。
       创新驱动发展,人才赢得未来。今后,我市将以更加务实的作风和举措,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为“智造之都”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