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这次数据比对结果,你们县共发现疑似问题624条,已经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给你们,请尽快核实,对符合监测条件的农户按程序纳入监测,15日内将核实情况反馈”。日前,市扶贫信息管理中心主任孔超锋正忙着向各县(市、区)逐一反馈数据比对结果。今年以来,全市乡村振兴系统主动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新形势,强能力转作风,牢牢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切实维护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今年以来,由于疫情原因,防返贫监测入户走访排查工作受到严重影响。我市充分发挥防返贫监测数据平台作用,每月开展一次数据筛查,每季度与残联、教育、民政、住建、医保等行业部门开展一次数据比对,对疑似问题及时反馈给基层核实,既精准发现问题、提高了工作效率,又避免了不必要的社交接触。截至5月中旬,我市共完成数据比对4465条,向基层反馈疑似易返贫致贫风险数据4150条,发现返贫致贫风险拟纳入监测134户491人。
我市还紧盯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等重点就业帮扶群体,全面摸排外出务工、停工回流、外出意愿等情况,及时开展精准就业服务,先后组织开展了“就业援助月”活动和春风行动,通过创新留工稳岗、网络供岗、直播带岗、进村送岗、公益保岗等“五岗联动”模式,动态实现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应就业尽就业”。截至5月底,全市脱贫人口实现就业34348人,完成省定目标任务的103.13%;监测对象实现就业6956人。
我市坚持把消费帮扶作为促进脱贫人口增收的重要途径,先后开展“消费帮扶新春行动”和“2022年互联网+、促销售、助消费、浓情端午”专项活动,积极动员各地在“农购网”上注册供应商、上线农产品,加大对受疫情影响严重地区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环节的帮助支持力度,解决农副产品难卖问题。今年1—5月份,我市共帮助销售脱贫地区农副产品价值15208.3万元。
针对疫情导致带贫企业停工停产的问题,我市鼓励引导贷款银行采取展期、续贷、延期还本息等方式,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全市129家带贫企业已全部复工复产,带动脱贫人口、监测对象4453户9135人。我市持续落实金融帮扶“周统计、月通报、动态提醒”监测机制,每月印发《金融贷款工作专项通报》,小额信贷当年新增贷款金额619.337万元,当年新增贷款户214户,贷款余额户数占比45.14%,居全省第一位。
5月份疫情结束后,我市迅速开展行业政策落实“回头看”,系统排查政策落实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隐患,确保各项行业政策真正落实到户、到人;同时,对“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脱贫人员跨省交通补助政策”“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政策”“最低生活保障及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补助”等政策进行优化或提标,让其更符合基层实际、更容易落实。
此外,我市还坚持把项目开工率、投产率、达效率作为重要指标,建立台账、压实责任、跟踪问效,确保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达效。今年以来,全市投入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51627万元,安排项目357个,目前已竣工211个,其余项目已全部开工,正在有序推进。
与此同时,市纪委监委开展了以防返贫监测帮扶、项目建设、灾后重建、乡村治理为重点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专项监督工作。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调研指导组先后开展脱贫人口稳岗就业专项调研、“大排查大起底”专项调研、政策落实“回头看”专项调研和考核反馈问题整改专项调研,对发现的问题实行“两核查、一通报”,帮助解决问题、引正纠偏,提升工作质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