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暑期,正是高校毕业生跨出校门、踏上社会的时候。教育部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1076万人,创历史新高。
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乎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乎经济社会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让每一位大学生都能顺利找到工作?近日,市人社局启动了2022年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服务攻坚行动。
此次攻坚行动为期6个月,主题为“服务攻坚促就业,筑梦青春赢未来”,将重点通过9项举措帮助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有就业意愿未就业高校毕业生、35岁以下登记失业青年找到心仪工作。
——做好2022届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信息登记。各县(市、区)将依托河南省“互联网+就业创业”信息系统(以下简称“信息系统”)做好2022届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登记工作,做到应登尽登。
——健全完善各类群体实名信息台账和帮扶机制。各县(市、区)要通过数据比对、电话回访、走访摸排等方式,摸清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失业状态、学历专业、求职意向、服务需求等信息。对有就业意愿的,至少提供1次职业指导、3次岗位推介、1次技能培训或就业见习机会;对有创业意向的,提供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和政策扶持;对暂无就业意愿的,做好状态记录,及时跟进服务。
——集中开展公共就业服务公开行动。各县(市、区)要充分运用各种方式,发出《致2022届高校毕业生的一封信》,集中推介求助途径、招聘渠道、机构目录、政策服务清单,公布应届高校毕业生实名登记和失业登记服务平台等求助途径,公布公共招聘网站、诚信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招聘渠道,公布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档案管理服务机构等名录,公布就业创业、人才引进、档案接收等政策服务清单。
——高频举办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按照“10+N”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要求,接续举办百日千万网络招聘、金秋招聘月、就业服务周等活动。用好线上招聘平台,常态化发布岗位信息,广泛应用直播带岗、视频宣讲、无接触面试等新模式,并加快岗位信息市级集中、全国联网发布。未就业毕业生较为集中的县(市、区)每周至少举办1次专业性招聘活动,每月至少举办1次综合性招聘活动。
——大力推进政策快办助力就业行动。各县(市、区)要逐步扩大毕业生就业创业一件事“打包办”范围,分类推出基层就业、企业吸纳、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培训见习等政策礼包,推动税收优惠、创业担保贷款、资金补贴等政策集中兑现。加快推进毕业生就业政策“网上办”,通过数据比对主动筛选政策对象,实施直补快办、无感智办,切实提升政策获得感、满意度。
——协调推动公共部门岗位招聘加快落地。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力争11月底完成全年事业单位招录计划。积极推进“三支一扶”人员招募,对招募空缺岗位进行调剂,8月底前落实“三支一扶”人员上岗服务。8月底前完成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招聘相关工作,落实教师招聘“先上岗、再考证”阶段性政策。
——组织实施困难毕业生就业结对帮扶。各县(市、区)要聚焦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以及残疾、较长时间未就业等有特殊困难的未就业毕业生,制订“一人一策”帮扶计划,优先推荐岗位、落实政策、组织培训见习,及时提供专业化职业指导服务,促进尽快就业创业,对确实难以市场就业的困难毕业生,提供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
——持续强化毕业生就业权益保障。各级人社部门要加大人力资源市场秩序清理整顿力度,坚决查处黑职介、假招聘、售卖简历和证书以及其他侵害求职者人身财产权益的违法违规行为。加强劳动就业政策法规宣传,规范企业招聘行为,对各类用人单位特别是国有企事业单位出现无故解约、就业歧视等行为的,及时约谈、及时纠正。
——组织开展“平凡岗位 精彩人生”典型宣传活动。各县(市、区)要挖掘一批服务重大战略、投身生产一线、主动创业创新、扎根城乡基层的高校毕业生典型,推出系列新闻宣传,组织开展事迹报告会,全方位展示新时代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精神风貌。通过典型示范和朋辈引领,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职业观、成才观,从实际出发选择职业和工作岗位,多渠道就业创业、建功立业。
“本次行动中,我们将以实名服务为支撑,强化政策落实、权益维护、困难帮扶,为有就业意愿的未就业毕业生和失业青年提供针对性服务,确保工作不断档、服务不断线,确保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局势总体稳定。”市人社局局长申占伟表示,随着9项举措的持续推进,我市高校毕业生必将实现高质高效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