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改革开放是许昌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之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擘画改革新蓝图,吹响了新一轮改革的号角,犹如大潮奔涌,席卷莲城大地。
近年来,我市紧跟时代潮头,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按照中央、省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要求,深入实施全面深化改革战略,围绕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打造“五个强市”,强化体制机制保障和创新实践,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各领域各方面改革,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活力。
深化改革——在关键领域重点环节实现突破
改革创新是时代的最强音,是许昌发展的主旋律。
我市始终把改革作为“关键一招”,统筹做好“全面”和“深化”两篇文章,推动人大制度、协商民主制度、大统战工作格局与时俱进,持续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国资国企改革、基层治理体系改革、应急管理体制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率先开展中心城区巡游出租汽车改革,试点带动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
——做好党政机构改革“后半篇文章”,理顺市、县两级盐业行业行政管理职能,组建市乡村振兴局,调整设置市市场监管局直属机构,完成市公安局机关改革工作。深化乡镇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优化乡镇机构设置,大幅加强基层工作力量。落实放权赋能改革,255项省辖市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全部下放至县(市),其中136项省辖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全部平移至开发区。
——持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深入实施《许昌市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整体任务完成度达到98%。市属7家投资类国有公司优化整合为3家,解决了资产闲置、交叉管理、权责不清等问题,确保各公司聚焦主责主业,实现错位发展。指导市属国有投资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一级企业董事会应建尽建达到100%。扎实推进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目前已实现集中统一监管资产总额1564.69亿元,占市属国有企业资产总额的99.07%。
——持续深化“放管服效”改革,2058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不见面审批”,2062项实现“最多跑一次”,“一证通办”事项达到138项,政务服务标准化改革评价位居全省第一。大力推行“智能秒办”新模式,加快打造审批最少、流程最优、体制最顺、机制最活、效率最高、服务最好的营商环境。
——持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PM2.5、PM10、优良天数等指标持续改善,国土绿化行动提质提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经验被国家生态环境部和省委、省政府推广。
——持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入推进教育新三年攻坚,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16所、中小学20所,建设农村教师周转房1236套,“双减”政策有效落地,严查隐形变异地下学科类培训机构,校外培训市场得到有效净化。
——持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完善集团和运作机制,加快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制度化推进药品耗材采集。完善常态化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加强核酸检测、隔离点等能力建设,成功应对了疫情考验。
随着一批综合性、关键性、引领性的改革举措不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我市改出了前进的不竭动力,改出了发展的广袤天地。
以
扩大开放——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世界
“今年以天,我们累计通过中欧班列(中豫号)发运货物660TEU(20英尺集装箱),货重约2600吨,货值约1350万美元。”10月8日,许昌振德医用敷料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货物种类有弹性绷带、医用纱布块、手术单、无纺布片等医疗物资,主要出口至德国、比利时、法国等欧洲国家。
中欧班列是中国参与全球开放合作、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载体。我市高度重视中欧班列的战略带动意义,2021年12月21日,市政府与河南物资集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签约协议,积极推动全市出口产品乘上中欧班列,充分发挥“陆上丝绸之路”国际安全战略通道作用。
这是我市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世界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我市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大规模“走出去”,高水平“引进来”,积极应对国际经济局势变化带来的严峻挑战,加大对外开放工作力度,全市招商引资、外经外贸、对外合作工作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开放程度进一步提升。许昌是商务部认定的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发制品),已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合作关系。今年以来,许昌的国家级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保税物流中心(B型)等对外开放新平台相继投入运营,综合保税区申建工作顺利推进,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正在加快形成。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的开放体系和营商环境不断优化,经济发展、行政、法治、宜居宜业4项环境指数均居河南省第1位。
对外贸易规模稳步壮大。借助广交会、河南投洽会、东盟博览会、高交会、进博会等国际性展会,我市企业坚持“走出去”参展交流,积极融入“一带一路”,不断开拓新市场。2019年、2020年,我市两次举办以“发动全球·货通天下”为主题的发制品跨境电商大会,吸引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余名贵宾及商务团代表参加。
对德合作项目稳步推进。以“许昌速度”对接“德国质量”,实现了对外开放的“逆袭”,加速了产业发展的“蝶变”,是河南省唯一的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区。目前,我市签订对德合作协议139个,69个项目已落地实施,其中德国百菲萨集团电炉炼钢除尘灰项目即将竣工投产,欧绿保餐厨废弃物处理项目顺利竣工。
从“筑巢引凤”到“花香蝶来”,我市正在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针对开放招商工作存在的短板和差距,我市将以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大力实施开放提升战略,推进开放通道和平台融合聚合,发展壮大开放型经济,持续打造更具吸引力的对外开放新高地。
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成果
翻看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民生无疑是成绩单上亮眼的篇章。
近5年来,我市累计投入民生领域资金逾千亿元,民生财政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保持在70%以上。一项项保障改善民生的改革举措,一笔笔增进人民福祉的资金投入,让全市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底气越来越足,也让全面小康的幸福底色更加绚丽。
还有每年的“十件民生实事”,内容各有侧重,有的是兜保障之“底”,如提高特困群体生活补助标准;有的是救民生之“急”,如康复救助助力残疾儿童撑起美好未来;有的是筑公共服务之“基”,如新建和改扩建中小学缓解大班额问题……
以养老服务为例。我市连年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全市重点民生实事,加快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社区日间照料中心883个,28个街道已有27个建成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为入住老人及社区居家老人提供服务;建成农村幸福院353家、示范性农村幸福院100家,探索发展互助养老,满足包括农村留守老人在内的多元化农村养老服务需求。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去年以来,我市以“有解思维”破解就业难题,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去年城镇新增就业5.04万人,农村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2.1万人,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保持为零。
医疗改革方面,不断提升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质效。4个县(市)9家医疗健康集团“一办六部”实质化运行,行政、人员、业务、财务、绩效、药械、信息化“七统一”管理深入推进,医共体各项机制有效完善,服务效能明显提高。
在全面实施“县管校聘”改革的基础上,推进校长职级制改革试点扩面,完成9个县(市、区)82所试点学校97名校长(书记)职级制评审工作。持续推进“双减”工作,309所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全部注销,892家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按照管理权限分别移交至体育、文化、科技等部门。集团化办学成效凸显,魏都区入选全省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改革县(市、区)典型案例,文化街学校教育集团、魏风路小学教育集团入选全省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改革集团学校典型案例。
以改革创新的思路和办法抓好民生工作,才能持续提升民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河南社会治理发展报告(2021)》显示,许昌市城市宜居度、公共服务满意度排名全省第一,居民获得感指数、居民幸福感指数均居全省前三名之列。
民之所呼,我之所应;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我市将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决策部署,结合实际,探索创新,持续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