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许昌新时代

非凡十年 出彩许昌

时间:2022-10-21  来源:  作者:

  “小绿”站点,工作人员在擦拭车桩

  一座城市,尽管它是那样的五光十色,但它的底色应该是绿色的。

  清晨或傍晚,清潩河畔人们扶老携幼散步的身影,成了这个城市温暖的场景。

  近年来,许昌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天蓝、地绿、水清的田园风光和“水在城中、城在绿中、人在景中”的高颜值画卷铺展开来,蓝天、绿树、碧水、净土正实实在在地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 记者 张铮 文/图

  “绿色达人”的快乐骑行

  有时出趟门,开车没处停,打车嫌太近,走路嫌太远,这时候骑“小绿”就成了最佳选择。自从2014年开始,“小绿”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不少市民立即在行动上支持全民绿色出行,臧军杰就是其中的一位,曾经连续两年荣获“绿色达人”的荣誉称号。10月17日,记者见到了臧军杰,了解“绿色达人”的快乐骑行故事。

  “绿色达人”平均每天骑4次“小绿”

  市民臧军杰是一位忠实的“绿粉”,从2014年“小绿”出现以后,他的生活就发生了变化,只要在市区出行,他更多地选择“小绿”,可以说“小绿”成了他绿色出行的好帮手。

  由于臧军杰骑行“小绿”次数多、累计骑行时间长,多次被许昌市城市管理局公共自行车管理办公室评为“绿色达人”“低碳达人”“低碳先锋”。

  臧军杰对“小绿”的喜爱之情也可以从他创作的一首打油诗中感受出来:“‘小绿’好,出行少不了。存取方便站点多,上班下班真给力,多亏有‘小绿’。‘小绿’好,出行没烦恼。别人路上大塞车,我骑‘小绿’不停滞,能不爱‘小绿’?‘小绿’好,出行练腿脚,双手扶把望前方,锻炼身体调心率,真心赞‘小绿’。”

  “骑‘小绿’一来可以减少汽车尾气排放,二来可以锻炼身体。”臧军杰告诉记者,他每天外出都骑“小绿”,平均每天骑4次。

  其实,臧军杰有车,但已经习惯骑“小绿”了。他觉得骑“小绿”不仅低碳,而且方便。

  “小绿”为何受“追捧”?

  “现在许昌城市建设越来越好,路面平整,两侧风景优美,其实骑车出行也是一种享受。”臧军杰说,“我经常沿着市区清潩河、中央公园骑行,领略许昌的四季风光,感受城市的变化。今后我会多传播“绿色出行”的理念,为“绿色许昌”出一份力。”

  “小绿”为何受“追捧”?“出行方式绿色环保,服务站点布局合理,很好地解决了‘公交车到不了、打车不划算、步行又嫌远’的公共交通‘最后一公里’难题,也为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增添了硬件。”市城管局公共自行车管理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这样回答。

  目前,许昌城区“小绿”站点覆盖东至许州路、南至南环路、西至西环路、北至永昌大道。从每天7时频率逐步上升,到21时频率逐步回落,“小绿”保持全天持续使用。这说明“小绿”作为一种出行方式,已逐步融入市民的生活。

  在许昌公共自行车项目的辐射下,禹州、长葛、鄢陵、襄城陆续实施公共自行车项目。市区及县区的公共自行车网络形成了一个闭合循环的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

  “三绿”指标不断攀升

  “许昌不光有‘小绿’,这几年城市绿色也越来越多,居民幸福感也越来越强。”臧军杰说。

  近年来,随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工作的深入开展,许昌市围绕“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目标,推进“口袋公园”建设,利用闲置地等把广场、游园建在百姓家门口,让百姓“出门有游园,散步闻花香”,提升了城市品质,改善了居住环境。同时,许昌市突出大绿量、高品位,增加建筑小品,注重色彩搭配,建成184个公园、游园和广场,打造了“全年常绿、四季有花”的园林景观,让市民亲绿近绿,享受绿色空间。

  据许昌市园林绿化中心数据显示,近三年来,许昌市新建、改建公园、游园、广场84处,新增公园绿地252.8公顷,改造公园绿地59公顷,建成区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2.5%。生态环境的改善使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满意度得到大幅提升。

  蓝天白云成为“新常态”,2021年,全市优良天数达262天,较2015年增加99天;2020年,全市优良天数达256天,年度增幅居全国第3位。

  全市空气、水环境质量连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2021年,全市PM2.5平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46%,PM10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42.5%,二氧化硫平均浓度比2012年下降75%;清潩河水质达标率提高到100%;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持续保持100%。

  中心城区建成以110公里环城河道、5个城市湖泊、4片大型滨水林海为主体的“五湖四海畔三川、两环一水润莲城”的城市水系格局;出台全市首部涉水法规《许昌市中心城区河湖水系管理保护条例》;生态环保领域57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全程网办。

  蓝天白云成为“新常态”,2021年全市优良天数达262天,较2015年增加99天;2020年全市优良天数达256天,年度增幅居全国第3位。

  国家考核的地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达标率达100%,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完成29.6万户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

  持续做大“生态蛋糕”

  “许昌从缺水城市变身‘水韵莲城’,在平原地区建成生态园林城市,实现了环境美化、经济提速、民生幸福的‘同频共振’。”省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环境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建国说,许昌能够成为“两山论”的平原样本,说明许昌的决策者将生态文明建设“抓在手上、放在心里”,摆在发展的首要位置,切切实实地推动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地生根。

  近年来,许昌一张蓝图绘到底,持续做大“生态蛋糕”,共享生态红利,让“城在景中、水在城中、路在绿中”的美景与经济社会发展交相辉映;让绿色成为发展底色,让生态成为城市品牌,让惠民成为美丽风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