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抓工业,始终是提振地方经济硬实力、加快实现现代化的“不二法门”。
3月的许昌春意正浓,处处涌动着发展热潮,企业生产热火朝天,项目建设风生水起……数据显示,截至3月1日,我市百家重点企业、1434家规上工业企业已全部复产;120个计划一季度开工的重点项目,已开工113个,开工率94.2%;141个续建项目已全部复工。
一直以来,市工信局坚持“工业兴市、制造业强市”理念,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着力提升全市产业基础能力,再造重点产业核心竞争新优势,加快构建以高能级群链为关键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助力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建设。
新阶段新型工业化之路怎么走?答案很明晰:打造先进产业集群。我市大力开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行动,实行产业链“链长”和联盟“会长”“双长制”,以智能电力装备产业集群等10个产业集群、新型建材等16个产业链为重点,由市级领导挂帅,相关市直部门具体负责,按照“一个产业链、一个工作专班”的原则要求,统筹推进产业链发展。目前,许昌智能电力装备产业成功入选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节能环保产业被纳入第一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硅碳新材料入选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工业是技术创新的主战场。我市坚持科技引领,加快推动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许昌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魏都高新技术产业园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长葛市获批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新培育省级以上创新平台78个;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春笋计划,18家企业入选省“瞪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473家,居全省第5位;全市入库评估科技型中小企业1388家,居全省第5位。
工业发展,项目先行。市工信局加大项目建设督导力度,全力以赴加快进度。2023年我市入选省重点项目134个,数量居全省第7位,6个项目入选省“双百工程”,数量居全省前3位。市工信局积极组织我市企业参加2023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河南),共征集我市境内承接类项目97个、境外承接类项目5个,增强我市产业发展后劲;活动签约项目33个,签约总金额254.3亿元,吸引省外资金187.7亿元。通过项目带动,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建设得以不断夯实根基。
企业培育是做强工业、做大总量的关键。市工信局大力实施大企业集团培育和“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工作,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格局。4家企业被工信部认定为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4家企业被认定为省制造业头雁企业。市工信局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全市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19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24家,数量均处在全省第一方阵。
当前,数字化浪潮正以席卷之势改变各行各业。我市强化数字赋能,编制了《许昌市加快数字化转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5年)》,加快推动数字经济和信息化发展;加快推动“企业上云”,新增上云企业1840家,总数达13262家,居全省第4位;加快高端化智能化发展,全市省智能工厂(车间)累计达到52家;持续推进我市大数据产业发展基础、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数据要素市场培育建设,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获批省大数据产业示范园区,禹州市、长葛市、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获批省数字化转型示范区,我市成为河南省5个首批数据要素市场培育试点城市之一。
营商“强磁场”,赋能发展高质量,全市深入开展“万人助企”活动,帮助企业用好、用足、用活惠企政策,联合各涉企服务部门扎实开展政策对接、政银企对接、产销对接、产学研对接、用工对接、两化融合对接等“六项对接”活动800余场次,服务各类市场主体1万余家,切实增强企业的获得感。活动开展以来,全市2314名助企干部联系走访2937家企业,2023年共收集问题1902个,办结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