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许昌新时代

打好产业发展“特色牌”

时间:2024-04-02  来源:许昌日报  作者:

  禹州市磨街乡刘门村发展柿子产业。  乔利峰 摄

  建安区苏桥镇尚庄村发展西瓜种植业。  乔利峰 摄

  春天的许昌,一座座现代化智能温室大棚依次排开,一株株幼苗争先从培养土中露出“脑袋”,一个个红色番茄挂满枝头,一簇簇小蘑菇鲜嫩无比……菜农、果农们有的忙着打秧支架,有的忙着施肥浇水,有的忙着采摘装篮,最大限度释放出优势特色农业的“乘数效应”。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是重点。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多次调研并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发展特色产业是地方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的一大实招儿。党的二十大也提出,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近年来,我市在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上多措并举,持续发力,乡村产业发展亮点纷呈,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立足资源禀赋 推动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走进长葛市佛耳湖镇尚庄村,很多村民正在将巢础、防蜂帽等产品装箱、打包,街道上一辆辆厢式货车川流不息,无数的蜂蜡、蜂胶及周边蜂产品从这里通过快递发往全国乃至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

  花、菜、药、烟是许昌传统的四大特色产业,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位次。我市花木种植面积70万亩、蔬菜面积稳定在60万亩、中药材面积达到50万亩、烟叶面积稳定在15万亩,是全国最大的花木生产和销售集散地、全国重要的烟草生产基地、全国中药材加工示范基地。我市烟叶香气浓郁、成分协调、配伍性强,在卷烟配方中起着定香调香作用,是我国浓香型烟叶的典型代表,襄城县、禹州市被国家烟草专卖局确定为烟叶核心产区。我市烟草产业门类齐全、链条完整,是全国烟草产业链条最为完整的地区之一,被称为“烟叶王国”。

  此外,许昌素有“五都四乡”之美誉,除了花、菜、药、烟四大传统特色产业外,还有禹州的钧瓷、长葛的蜂产业、鄢陵的辣椒、襄城的红薯、建安区的食用菌和腐竹等,产业类别丰富。“王洛猪蹄”“石象胡萝卜”“孟排大葱”、紫米食业的“食自在”“米小成”等特色产品,都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禹州有钧瓷生产企业近200家,年产钧瓷220万套。

  ——襄城县麦岭镇欧营村铜乐器加工年产量100多吨,带动社火道具,大、小排鼓、腰鼓,戏曲道具,表演服装等近百个演艺用品的加工,吸引全国数百家用户洽谈业务、订购产品。

  ——建安区建设世纪香食用菌精深加工基地,珍稀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及加工出口规模位居世界前列,食用菌罐头制品、酱制品、灵芝孢子粉等10多个系列产品远销东南亚、欧美、中东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建安区河街腐竹生产有近百年的历史,河街乡拥有较大规模腐竹企业38家,从业人员2100人,年产能4万吨,产值8亿元。

  与此同时,全市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有1.6万余家,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1家,农产品加工企业554家,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6家,企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有力带动了广大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年底,我市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24228元,高出全省平均水平4175元,全市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为1.63:1,这也是我市高质量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的基础之一。

  打造“一村一品” 焕发乡村发展新活力

  “‘五一’前后就熟了,到时候欢迎大家来俺尚庄村吃瓜……”3月27日,记者在襄城县湛北镇尚庄村的西瓜大棚里看到,瓜农们正忙着进行吊绳、剪条管理,看到记者探访,瓜农孙霞热情地打起招呼。

  尚庄村目前种植西瓜1100亩,品种涵盖“美都”“甜王”“8424”“奶油吊瓜”等多个系列,产品远销湖北、江苏、湖南、广东、西安等地区,更有像许昌胖东来和浙江的一些超市大客户来排队收购。

  “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是培育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的重要载体,在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培育壮大县域经济等方面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建安区灵井镇霍庄村是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主要从事舞狮、龙灯、戏服等传统社火戏具的生产销售,全村2300余人参与生产加工,每天从村里销往全国各地的货物有3000余件,占据了长江以北60%以上的市场,社火和戏剧道具加工销售产值连续5年达1.2亿元,带动当地群众2000余人就业。

  禹州市磨街乡刘门村大力发展柿子产业,培育出尖柿、黑柿、水果柿子等20多个品种,开发出烘柿、柿饼、柿叶茶、柿子醋、柿子酒等多种产品,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刘门“柿业”,辐射带动周边种植柿树4800多亩,实现产值1500多万元,村集体增收50多万元。去年,该村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第12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霍庄村、刘门村只是我市“一村一品”的代表。近年来,我市坚持把“一村一品”作为主攻方向,已经有22个村镇被评为国家级、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在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培育市场主体 持续筑牢高质量发展“压舱石”

  一根绣针、一团彩线、一块布料、一双巧手,传承演绎着悠久的“刺绣文化”。在禹州市顺店镇,传统刺绣不仅得到传承和发扬,更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绣”出了一条群众就业致富的新路子。

  农业市场主体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是农业产业发展的“顶梁柱”和“压舱石”。

  近年来,我市把推动农业市场主体量、质提升作为农业产业发展的源头活水,着力打好“三张牌”,激发农业市场主体活力。

  打好“壮大”牌。制订《许昌市加快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实施方案》等文件,实施新型农业市场主体质量提升行动,扶持壮大农业市场主体。禹州市在推动顺店镇传统刺绣产业发展过程中,将原来的家庭作坊式生产发展为联户加工、专业化经营的新模式。目前,该镇具有较大规模的机绣生产加工企业109家、刺绣专业户4431家,从事刺绣行业人员6000余人,产品年销售额达1.3亿元,顺店刺绣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打好“规范”牌。修订完善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认定及运行监测办法,开展国、省、市县“四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家庭农场示范创建,更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目前,全市市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117家、示范家庭农场314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142家(国家级3家、省级48家、市级91家)。

  打好“服务”牌。深入开展“万人助企联乡帮村”活动,帮助企业解决突出问题、破解瓶颈制约、优化发展环境,助推企业发展提质提速。我市常态化召开涉农领域金融对接会,以政府搭台为媒介,帮助金融机构和涉农市场主体建立沟通对接机制,提升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的工作实效;深化校企合作,组织许昌学院、许昌职业技术学院等专家团队到农业企业考察交流,帮助研究解决产业技术难题。

  措施保障到位 助力农业“特”“优”发展

  “前些日子我们召开了樊岗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成立以来的第四次分红大会,53名‘股民’共计分红25.1万元,平均分红4700多元。”日前,禹州市文殊镇樊岗村村干部宋占营告诉记者。

  “目前,合作社流转的土地种植了110亩中药材、120亩果树、60亩小米、150亩玉米大豆套种、300多亩的优质高筋粉小麦,设备上咱有一座冷库、烘干机……”提起合作社的“家底”,樊岗村党支部书记王宏义如数家珍。

  我市先后出台《“十四五”农业农村和乡村振兴规划》《乡村产业振兴五年行动计划》《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衔接资金支持产业项目发展的指导意见》等系列文件,为加快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撑。

  此外,我市成立了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专班,制订了培育壮大绿色食品产业链行动方案,围绕优质小麦、畜产品、红薯、大豆、食用菌、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推动集群化、链式化、联盟化、园区化发展,努力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重点抓好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平台载体建设,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目前,我市禹州市、长葛市、鄢陵县、襄城县、建安区等5个县(市、区)均有1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全市已经争取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强镇项目5个。

  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支持农业市场主体的具体政策,持续抓好长葛市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襄城县省级家庭农场试点建设,先后开展了新型农业市场主体规范提升行动、农民合作社“空壳社”清理专项行动,促进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市场主体规范发展。

  与此同时,加大对农业市场主体申报、续展“三品一标”的扶持力度,2023年全市新增绿色食品 16个,增长22.6%,先后有郁金香中原农夫花生、奔健红薯粉条等5个产品获得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