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许昌新时代

产业成链 链链生金

时间:2024-05-11  来源:许昌日报  作者:

  襄城县硅碳新材料产业园

“以发展优势产业为主导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014年5月习近平视察河南时的讲话

  2014年5月9日至10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南视察时提出发挥优势打好“四张牌”,即以发展优势产业为主导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构建自主创新体系为主导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以强化基础能力建设为主导推进培育发展新优势、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十年来,许昌牢记总书记嘱托,把打好“四张牌”作为落实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的重要抓手,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许昌实践迈出坚实步伐。

  核心提示

  河南平煤神马首山碳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首山碳材)是襄城县硅碳新材料产业链的链主企业,以煤为原料,衍生出了十多种煤系化工产品,先后孵化出5家高科技公司,吸引和聚集了一大批产业链企业,实现了链链生金;

  河南硅烷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硅烷科技)致力于氢硅材料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和技术服务,主营产品电子级硅烷气与高纯硅材料填补了国内高端半导体材料空白,扭转我国芯片硅材料依赖进口的“卡脖子”局面;

  许昌金萌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萌新能源)规划建成了两条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线,已发展成为河南本土产能最大的光伏组件生产厂家,其产品组件光电转换效率及组件功率优于国家“技术领跑者”标准。

  这样的“穿珠成链、聚链成群”,在我市产业版图上比比皆是。近年来,我市依托资源优势,深入实施“延链补链强链”行动,强力推进科技创新换道领跑,逐步形成了煤基化工、硅碳新材料、光伏新能源等支柱产业。

  以“绿”为链,围绕“链主”精准锁定目标

  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重点。襄城县煤炭资源丰富,储量达20.5亿吨,蕴藏高热值煤层气290亿立方米,焦煤品质全国第一。

  煤,是黑色的“金子”。是“金子”,就要让它发光“。双碳”目标下,“黑金”的变局孕育着无数惊喜。

  立足襄城县丰富的煤炭资源优势,我市坚持优化存量、培育增量并重,在推进煤基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围绕硅材料、碳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推动工业经济从“黑”转“绿”。

  河南福兴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2023年3月,襄城县产业龙头企业首山化工更名为首山碳材,两字之差的背后蕴含着16年来产业由“黑蛾”变“绿蝶”的成功蜕变。

  首山碳材厂区内,工业塔冒出袅袅青烟,却闻不到焦化异味儿,听不到生产噪声。驾车行驶在园区道路上,周围树木林立,翠绿的灌木映入眼帘。与早年印象里烟尘漫天、机器轰鸣声此起彼伏的传统焦化厂相比,是截然不同的两幅景象。

  据悉,首山碳材作为大型煤焦化工企业,依托煤炭资源,利用煤焦油深加工,衍生出针状焦、石墨电极、锂电池负极材料等产业,打通了原煤—针状焦—超高功率石墨电极产业链。同时形成了集原煤入洗、矸石制砖、中煤发电、精煤炼焦、化产精制、煤气综合利用于一体,目前行业内链条最长、最完整的煤焦化工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先后孵化出河南首成科技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首成科技)、硅烷科技等5家高科技公司。

  首山碳材的转型发展,只是我市明晰路径,找准补链延链强链的突破口、着力点,提升硅碳产业整体创新力、核心竞争力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市围绕煤化工、硅碳新材料、光伏新能源等产业延链补链强链,谋划实施重大项目53个,总投资343.32亿元。其中,硅烷科技高纯硅烷、平煤隆基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平煤隆基)高效太阳能电池片、锂电池负极材料等5个重大项目被纳入《河南省“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规划》专栏,给予重点扶持;平煤神马首山热能、硅烷科技年产2000吨半导体硅材料,许昌安彩新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许昌安彩)年产4800万平方米光伏轻质基板和金萌新能源年产1GW光伏组件等7个重大项目被列入今年全省重点项目。

  这些项目既加速了我市产业转型升级,也将为我省打造材料强省提供有力支撑。

  “链”上发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如何打破产品“微笑曲线”魔咒,是产业链发展的必答题。通俗地说,产业链的附加值更多地体现在两端,即研发端和市场端。制造附加值则处于“微笑曲线”的中间最低端。

  推动产业链“延链”,高附加值成为发力点。提高产品附加值是走出“微笑曲线”底部的重要方法,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我市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大力发展煤化工产业,先后建成了年产260万吨焦炭、7亿立方米焦炉煤气制氢、20万吨二甲醚、10万吨苯、6000吨催化剂等重大项目,逐步打造了“原煤入洗—矸石制砖—中煤发电—精煤炼焦—煤气综合利用—化产回收”的绿色循环产业链。

  依托煤化工基础,高位嫁接形成硅基新材料、碳基新材料2条高成长性、高附加值的“黄金”产业链,先后建成了年产6000吨高纯度硅烷气、500吨半导体硅材料、3000吨纳米硅基负极材料、30万吨煤焦油深加工、4万吨超高功率石墨电极等项目,成为全省硅碳新材料产业基地。硅烷科技作为国内“氢硅材料第一股”在北交所上市。硅碳新材料产业集群成功入选河南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名单和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

  在新能源产业方面,襄城县先后建成12GW高效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片、1GW 太阳能电池组件、4800万平方米轻质基板、500MW分布式光伏电站等项目,实现产品从颗粒硅、光伏电池片、光伏玻璃等光伏基础材料到光伏组件、光伏电站等终端应用产品,成为河南省最大的太阳能电池片生产基地。

  许昌金萌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太阳能发电站

  随着上、中游产业链的完善,襄城县又逐步拓宽了下游光伏新能源产业链企业发展维度,平煤隆基、许昌安彩、金萌新能源等一批产业链企业依靠不断进行科技创新实现了快速发展。

  2023年,《河南省襄城县千亿级硅碳新材料产业园产业发展规划》通过专家论证评审。该规划提出的“136发展思路”为襄城县打造千亿级硅碳新材料产业集群,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已形成硅材料、碳材料、新能源3条完整产业链。到2025年,硅材料可实现产值115亿元,税收2亿元;碳材料可实现产值435亿元,税收12亿元;新能源可实现产值185亿元,税收5亿元。

  科技“强链”,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

  产业链要想“强筋健骨”,科技是“强链”的关键一环。

  我市牢牢锚定科技创新“关键点”,大力实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战略,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着力培育一流创新主体、搭建一流创新平台、集聚一流创新人才、打造一流创新生态,构建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科研院所和高校为依托、政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为推动硅碳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增添动力和活力。

  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依托首山碳材、硅烷科技、首成科技、平煤隆基等头部企业,先后建成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12家,院士工作站2个,加强对硅碳新材料上下游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攻关,把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产业竞争力,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

  许昌安彩新能科技有限公司自动化生产车间

  目前,正在加快建设煤焦油全流程实验室、原子催化新材料联合实验室、硅材料实验室、气凝胶复合材料中试基地,推动石墨烯、浸渍沥青、坩埚、碳纤维、晶圆片等项目落地,拓展高端硅碳材料发展领域,实现在芯片材料制造领域重大突破。

  依托襄城县丰富的煤炭、高热值煤层气资源优势,我市抢抓中国平煤神马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产业布局调整的重大机遇,不断加强与该公司的深度战略合作,积极承接转移产业,推动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链延伸。

  近年来,许昌坚定不移地推进煤化工产业“三大改造”,通过实施220万吨/年焦化大型化技术改造项目,打造了将煤炭“吃干榨净”的绿色循环产业链,衍生出30多种化工产品,为培育壮大硅碳新材料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正在加快建设的平煤神马首山热能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降低能耗,为发展硅碳新材料产业提供能源支撑。

  如今,硅碳新材料产业园已累计投资超1000亿元,入驻各类企业200余家,培育超百亿企业2家。该产业已成为充满活力、备受关注、富有成效和影响力的许昌市主导产业。

  “计划到2025年,硅碳新材料产业园将建成主导产业明确、竞争优势突出、循环特色鲜明的千亿级硅碳新材料产业集群,形成与平顶山尼龙城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长35公里、总面积约500平方公里的‘豫西南工业长廊’。”襄城县相关负责人表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