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政论坛 > 思想火花

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乡村振兴战略 ——我国农村改革开放四十年

时间:2019-10-18  来源:  作者:
【摘要】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我国的改革是从农村打开突破口的。四十年来,农村的改革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税费改革、新农村建设到现在的乡村振兴战略,有成功的经验,也有不足的教训,对这些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和归纳无疑对于促进以后我国农村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改革开放 农村政策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乡村振兴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问题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中央农村政策对农村发展乃至整个社会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制定和执行有效的农村政策,搞好农村发展一直是党中央工作的重中之重。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制定了一系列农村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的发展,但是农村改革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成功的经验,也有不足的教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无疑对于促进以后我国农村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农村政策的发展历程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冒着坐牢杀头的危险签下的“生死契约书”,拉开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经营体制改革的序幕。此后,包产到户在全国迅速蔓延。1982年1月1日,中央下发了关于农村改革的第一个一号文件,肯定了联产承包制,并从理论上说明了它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它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是适应我国农业特点和当时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管理水平的一种较好的经济形式。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变革,使得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分配关系也发生了根本变化,由原来的“工分制”变成了“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农业生产效率迅速提高。
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到1985年农产品供求基本达到平衡,这时候农业生产带给农民的利益空间开始缩小,新的矛盾日益突出,“卖粮难”、农民收入增长乏力等。鉴于此,党中央从实际出发,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为取向,提出了在保障农业基础地位的同时,发展农村二、三产业,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指导思想,为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商品化、市场化发展找到了出路,推动了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
(二)农村税费改革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新的社会矛盾逐渐出现,特别是在农村,农业经济增长缓慢,农民收入长期徘徊不前,乡村治理矛盾尖锐,农村城市之间发展差距越拉越大,因农民负担过重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当时社会上流传着“头税轻,二税重,三税是个无底洞”的顺口溜。党中央开始注意统筹城乡发展,让农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通过对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全面分析后,党中央决定在农村开始进行税费改革,从规范农村分配关系入手,探索减轻农民负担的治本之策。
2000年3月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下发了《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并决定率先在安徽全省进行税费改革试点。此后2002年进一步扩大了农村税费改革试点范围,2003年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范围,农村税费改革工作在摸索中走向全国。2006年1月1日,中国农民负担了几千年的农业税全面取消,“皇粮国税”正式退出舞台成为历史。这不仅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大战略性举措,也是中国农业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5年10月8日,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顺利召开,会议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包含农村经济的发展,又包含农民收入、生活质量的提高;既包含农村整体面貌、环境的变化,包含了农民素质的提升,还包含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等,它是一个全面而完整的系统工程。“十一五”到“十二五”期间,全国很多省市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的要求,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纷纷制定美丽乡村行动计划并付之行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浙江省安吉县、广东省、海南省等。“美丽乡村”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代名词,全国都掀起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新热潮,与此同时,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在全国迅速发展。
(四)乡村振兴战略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在全新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在深刻认识城乡关系变化趋势和城乡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为解决“三农”问题而提出的新方案,是党中央着眼“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导向和农业农村短腿短板问题导向作出的重要战略安排。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都非常重视“三农工作”。他在多个场合都反复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城镇化要发展,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也要发展,同步发展才能相得益彰,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重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乡村振兴战略,正是习近平关于“三农”的一系列重要思想的结晶。党的十九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时代特征出发,紧扣我国社会主义矛盾的变化,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总要求,比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其内涵更丰富,目标更高远。可以说,乡村振兴是新农村建设实践的升华。
二、我国农村政策制定实施的历史经验及启示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农村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但是农村依然是整个社会发展的短板,还存在很多严峻问题亟待解决,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创新。总结四十年来我国农村政策的发展历程,对于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有重要启示。
(一)农村政策的制定必须以人民为中心
农村政策制定的最终目的是要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所以,一切政策的制定必须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是以维护农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的,必须要尊重农民意愿、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民创立的,它改变了农村的生存状况,解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这个政策一经中央批准,迅速在全国得到贯彻实施,并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全国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高。农村税费改革调整了农村分配关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负担过重的状况。农业税全面取消,并实行农业补贴政策等等,每一项都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让农民实实在在感受到了政策给自身带来的好处。如果政策的制定违背了农民的意愿,或者不符合农民的实际生活状况,这种情况下制定出来的政策农民就会不拥护、落实不到位、甚至是发生对抗。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一些地方在贯彻落实中央政策的时候偏离了方向,把新农村建设搞成了赶农民上楼运动,不仅得不到农民的支持,政策落实不到位,还导致干群关系的恶化。40年来,农村改革的实践证明,凡是尊重农民的权益和意愿,农村改革和发展就会深入;反之,就会停止甚至倒退。这是历史的经验,也是推进今后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二)农村政策的制定要从实际出发
温家宝曾在一次农村考察中说过:“我们的一切政策都要从农村实际出发,不能拍脑袋,要方便群众。”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说:“农村改革要从实际出发,试点先行,切实尊重农民意愿,坚决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农村的发展是一项长期的、极其复杂而又系统的艰巨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农村政策的制定必须要从农村实际出发,以现实为依托,以目标为导向。在具体政策的制定上,首先必须要弄清楚农村存在的具体问题,明确想要达到的根本目标,否则,制定出来的政策不仅不会起到实效,反而还会影响甚至扭曲其他政策作用的发挥。改革开放40年来,我党始终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税费改革、新农村建设以及精准扶贫等,每一项都是从实际出发,从解决温饱到市场化转型,再到全面小康,我党始终做到了因势利导,在农村政策的制定上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以现实为依据,切实有效地找准问题,促进了农村的进步、农业的发展。
(三)农村政策的制定要以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为根本前提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只有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在20世纪60年代就有过精辟的论述:“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要使它合法起来。”农民是促进农业发展的主力军,只要把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才能顺利推进。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以土地制度改革为起点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全面调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使用权限上界定了集体与农户之间的关系、农村税费改革从经济层面上摆正了农民与政府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理顺了当时的生产关系,才有了四十年农村生产力的充分发展。所以,农村改革无论走到哪一步,农村政策的制定必须充分尊重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始终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根本前提。
三、我国农村发展趋势展望
当前,我国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因此,党的十九大适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未来农村各项具体政策的制定必然要以乡村振兴为目的,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和城乡差距,以实现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强化组织核心,加强党对农村地区的领导
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担负着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直接决定着乡村振兴的发展水平。一要始终保持“党是领导一切的”政治定力,突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地位,不断强化政治担当,把基层党组织建成坚强战斗堡垒。二要突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坚持把选好用好基层党组织带头人作为突出领导核心的关键,加大培训力度,提升基层干部推动乡村振兴各方面的能力素质。三要突出基层党组织的组织核心,推进支部规范化建设,分行业、分领域集中建立党组织,进一步理顺组织体系和网络,不断深化“软弱涣散”党组织提档升级,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
(二)强化制度供给,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社会体制机制是社会发展活力的总开关,体制顺了机制活了,乡村社会才会活力涌现,各项事业才能够蓬勃发展。所以,应加快农村体制机制创新。在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要按照中央提出的“扩面、提速、集成”的要求,加快推动土地改革的试点建设,促进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如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方面,要借助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盘活闲置土地和资产,把搜集整理的集体资产通过入股或参股、跨村合作或村企合营等多种形式发展集体经济,在这一过程中,要稳步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认定、赋予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更多权利权能,做好有关改革发展的配套保障工作等,也为下一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打下基础。在宅基地“三权分置”方面,应围绕农村宅基地的使用权开展租赁试点,探索推动解锁农村宅基地的融资功能,把增加资产性收益作为下一步推动农民持续增收的重点。在农村社保和公共服务方面,应按照 “完善制度、提高水平、逐步并轨”的原则,通过加大投入和整合资源,逐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强化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增收
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兴旺,因此,必须强化产业发展。一是要因地制宜确定乡村的产业发展策略。依据乡村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其他比较优势,确定自己的主导产业,形成能够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并符合市场需要的产业结构,着重发展特色产业。二是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要充分挖掘和拓展农业的多维功能,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尤其是文化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农村新兴服务业,为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提供更加坚实的农村产业支撑。三是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四是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调整农业补贴方式,增强补贴的指向性和精准性,提高补贴效能。
(四)强化示范引领,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档升级
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实现美丽乡村建设提档升级应成为下一阶段我国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和重点任务。一要加强土地的集约利用。如河南禹州在“空心村”治理上,探索政府与房主签订使用合同,将荒芜宅基地变为树园、游园、菜园等。对于建新宅未及时交老宅的,依法依规收回。对于无主小片荒地,通过集中清理,与国土部门进行“小挂钩”,得到一定资金补偿,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二要设立省、市人居环境整治专项资金,加大对农村垃圾、污水处理和“厕所革命”的财政支持,同时鼓励有条件的村集体投入,积极推行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运行,实现项目与属地村庄共同发展的目的。三要注重以点带面、协调推进,尤其要重点扶持经济落后的村庄,让建设的福祉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到全体农民,避免出现乡村内部的“贫富差距”。
(五)强化队伍建设,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农村发展离不开热爱乡土的带头人。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也明确提出:“汇聚全社会力量,强乡村振兴人才支撑”,突出了人才在农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要建好“三农”工作队伍,需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强化乡村干部队伍建设。乡村干部能否合理运用政策、创新工作思路,直接影响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成败。要拓宽选配乡村干部的渠道。对于乡镇干部来说,可以从市县党政机关及所属部门选配,也可以从先进村中选拔,同时可以通过公开向社会招聘,要把有意愿、有能力的人才补充到乡镇干部队伍中来。而对于村干部来说,要把农村“中坚农民”即在村庄具有威信与影响,且在农村有副业收入的年富力强的农民作为村干部主要来源。二是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农村发展要积极培养致富带头人,重点发掘返乡创业人才。近些年,各地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农民工“回流潮”。这些人在城里打工见过世面,他们回乡创业,很容易带领村民找到致富门路。三是积极鼓励乡贤参与村庄建设。在乡村建设的实践中,很多乡村由贫困村变为富裕村,从衰败走向繁荣,就是由乡贤返乡所带动的。各级政府要完善乡贤回乡的配套政策,吸引从乡村走出去的企业家、官员、知识分子返乡创业、兴业,盘活凝聚乡贤资源。
参考文献:
1、新华月报.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18.1.2.
3、费孝通.江村经济[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6.
4、贺雪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问题[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8(3):19-26.
 
 者:陈伊玲
 位:中共许昌市委党校
 称:副教授
 话:13623746307
 箱 :xcdsyjs@163.com
  通讯地址:许昌市府西路市委8号楼8133房间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