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政论坛 > 思想火花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推进新时代民族复兴伟业

时间:2020-08-16  来源:  作者: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首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在长达14年的历史中,中国人民用鲜血锻造了伟大抗战精神,是贯穿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近百年历史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引领着中华民族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征程中劈波斩浪,勇往直前,也必将为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一、追寻先辈足迹,铭记抗战历史

  1937年10月4日,一张名为“中国娃娃”的照片登上美国《生活》杂志封面,震惊世界。画面拍摄的是1937年8月25日,在刚刚被日军轰炸的上海南站,四周到处都是无辜平民的尸体,画面中央一个满身鲜血的幼儿坐在铁轨上惶恐地大哭。这张照片让全世界看到日军在中国对手无寸铁的人肆意屠杀的野蛮行径。而日本侵略者的罪行远不止于此。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拉开日本局部侵华的序幕,1937年的“七七”卢沟桥事变日军开始全面侵华,同时也打开了中国人民全民抗战的序幕,直到1945年9月2日日军向盟军屈服,在东京湾密苏里舰上签署投降书,14年间,日寇铁蹄在华夏土地上残暴肆虐,无数中华儿女流离失所、血流成河、尸骨成山。军民伤亡超过3500万,全国4200万民众无家可归,800余万劳工被强掳,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多亿美元。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危机。

  在生死存亡关头,中华民族奋起抗争,在中国共产党的倡议和努力下,举全民族之力,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与国民党并肩作战,共同抵御了日本侵略者。在长达14年抗战的壮阔进程中,中国人民不屈不挠,艰难挺进,最终逆转局势,反败为胜,创下了反法西斯盟国中于一国境内歼灭日本法西斯155多万,占二战日军伤亡人数的75%的弱国战胜强国的奇迹。

  在这段可歌可泣、波澜壮阔的抗战长河中,中国人民煅造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深深嵌在中华民族骨子里,面对民族危亡“舍我其谁”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向世界展示了无数抗日勇士在生死抉择之际的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向世界展示了刚强正直、满腔血性的中华儿女面对强敌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一批批有志之士抵御日寇,上下求索、不屈抗争的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2020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在此特殊时刻,回顾火与血的抗战历史,追循先辈足迹,不仅是为缅怀抗日先辈,传承吾辈精神,更是旨在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助推新时代复兴伟业。

  二、领悟抗战精神,厚植家国情怀

  何为抗战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的“九三”重要讲话中,进行了全面深刻的总结,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谈及要铭记抗战历史,强调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中华民族是最具有“家国情怀”的民族。在中华上下五千的文明长河里,蕴含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要素就是家国情怀,它根植于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历史中,深深熔铸在华夏儿女的文化基因中。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薪火相传面临传承危机,东北危矣!华北危矣!中华民族矣!民族危亡激发了根植于华夏儿女骨子里的爱国主义基因,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概和必胜信念,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空前高涨,如泉喷涌。中华民族在抗战中用火与血浇铸形成的伟大抗战精神,支撑着千千万万中华儿女,不分南北、不分老幼,面对强大的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一次又一次惨烈的侵略战争,发出“誓死不做亡国奴”的呐喊,义无反顾踏入抗日救国历史洪流,用血肉之躯筑成抵御日本帝国主义的坚固长城。也正是这种精神,支撑和激励着中华民族取得了近代以来抵御外侮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创下了经济与军事实力远不如人,却反败为胜、以弱胜强的战争奇迹。

  (二)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中华民族是崇尚气节的民族。五千年的中华民族史上从不缺英雄,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忠良文臣,或“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护国良将,任何历史时期的英雄榜从来都不是空白的,抗日战争时期更是如此,尤其不乏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勇士。抗日战争中伤亡的3500多万的军民,用热血和生命向世人展示出,中华儿女面对危机,愤然而起、绝地反击;面对苦难,挺起脊梁、从不屈服;面对生死考验,宁愿战死、不愿偷生,为民族尊严当舍生取义的崇高气节。

  中华民族的民族气节是什么?是东北抗联领导人杨靖宇,棉絮树皮果腹直至中弹壮烈牺牲,用生命抒写出的“头颅不惜抛掉,鲜血可以喷洒,而忠贞不贰的意志是不会动摇”的坚定信念;是抗战中牺牲的八路军最高指挥官左权将军,在写予妻子家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为民族大义,甘愿奉献生命,舍小家为国家的初心使命;是革命根据地创建人方志敏,为实现中国光明的前途,明知革命危险却毅然勇往直前,在面对“事无两全面”的生死之际,果决选择“走死的一条路”,用奋勇抗战的一生践行着“努力到死,奋斗到死”的誓言。

  (三)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临难不顾生,身死魂飞扬”,中华民族是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在民族危亡之际,中华儿女从来都是不畏强暴,抛头颅,洒热血,毁家纾难,血战到底。毛泽东曾自豪地说:“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中华儿女的英雄气概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在中日一次次激烈的殊死较量中,中华儿女毫不畏惧;在日本侵略者炮火连击的战场上,中国军民勇往直前;在生死威胁面前,中国人民义无反顾。

  一场平型关大捷开启了胜战之路,彻底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百团大战更是振奋了中国军民战胜日寇的士气;狼牙山五壮士弹尽粮绝情况下,宁死不屈,纵身跳崖;冷云等八名抗联女战士悲壮投江,壮烈殉国;八路军指挥员马本斋的母亲胸怀大义,拒写劝降信,绝食殉国。淞沪抗战中曹家桥战60余名战士,与日军徒手肉搏,令日军胆战心惊;忻口会战第九军军长郝梦龄,以“不打败日本,决不生还”的信念,固守战场3个月,歼敌3万余人,最终与10万爱国将士马革裹尸共赴国难;国民党高级将领张自忠将军,血染疆场,以死报国……这一股股忠义之志,一幕幕悲壮之举,展示出抗战英雄的高尚情怀和英雄气概,绘就出今日中国之抗日英雄谱。

  (四)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抗日战争是一场中日两国经济和军事实力的较量,更是一场考验两国军民理想信念的伟大战争。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在这场异常艰难的战争中取得最终胜利,离不开其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西安事变前夕,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曾向杨虎城将军发问:“中国有强大的实力抗击日本吗?”杨虎城的回答是中国的飞机和坦克不如日本多,但中国的力量在于“我们懂得我们必须抗日”,“只要我们有坚定的意志,我们就有力量抗战”。在这场苦难与希望并存的抗日战争中,中国无数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抱着必胜的信念,不畏强暴、一往无前,下定决心、排除万难,血战到底、争取胜利,用火与热谱写了中国人民波澜壮阔、璀璨闪亮的抗争诗篇。正如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说,中华民族“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三、传承抗战精神,聆听时代声音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75年前,中国人民赢得了抗日战争。随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又战胜无数险阻,经受种种考验,步入新时代。在引领和支撑中华民族一路走来的伟大力量中,蕴含着伟大抗战精神,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

  (一) 爱国情怀的传承

  在抗日战争时期,爱国情怀现为挽救国家危亡、捍卫民族尊严而奋起抗争。在随后的解放战争到改革开放,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始终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统一的。一路走来,中国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富民之路,其间也遇到抗洪救灾、汶川地震、非典疫情、新冠肺炎疫情等一系列重大挑战,同时也涌现出一批批新时代“最可爱人”,他们舍小家为家国,是胸怀家国、忘我奉献的时代英雄。他们是像焦裕禄一般,忘我工作,甘于奉献,勇于担当的广大共产党人;他们是在火灾面前,众人皆退我独冲,誓与火海战到底的消防队员;他们是新冠肺炎疫情面前,边争相报名赶赴疫区,边喊着“这是我的职责”的医护人员。未来,中华民族仍将会面临众多挑战,但胸怀家国的中国人民战胜困难的信心,仍会坚如磐石会。

  (二) 民族气节的传承

  民族气节是支撑中华儿女为维护国家和民族尊严而永不屈服的宝贵品质,绵亘于中华民族五千年薪火相传的文化基因中。新时代,无论是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人民少了遭遇困难永不屈服的民族气节是万万不行的。2020年,一场对突如其来的洪灾席卷了中国的东南沿海,中国军民闻“汛”而动,吹响抗洪救灾“集结号”;逆“水”而行,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迎洪而战,以最快的速度筑起抗洪防线,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谱写出惊心动魄的抗洪救灾壮丽诗篇。改革开放 40 年来,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迅速提升,但我们更应当看到中国在许多领域仍与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我们要正视差距,补齐短板;面对困难,迎难而上;眺望未来,坚定信念。

  (三) 英雄气概的传承

  “时势造英雄”。战争动荡的年代不乏英雄,但和平时代,亦会在平凡中涌现出诸多英雄,他们不计较个人得失、不惜流血牺牲,颇具英雄气概。革命年代的张富清,是历经九死一生、身负功与名的解放战争英雄;和平年代的张富清,是艰苦岗位坚守一生、“深藏功与名”的时代楷模。如斯般有血有肉的人,让英雄不再高远,变得如此真实亲切。艰难之路,唯勇者行。今日之中国,势必会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道路上,遇到种种艰难险阻,这就要求在攻坚克难的路上,中国人民群众能够于平凡中立足、甘于牺牲小我、奉献大“家”,争做时代英雄,开创时代新峰。

  (四)必胜信念的传承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民的必胜信念,是源于对战争形势的正确分析和敌我实力的科学判断,是源于中华民族骨子里坚定不移、永不言败的民族自信,是源于中国人民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顽强意志。新时代,中国人民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样充满自信,因为中国民族具备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独立自主、奋发向上的崇高品格,不断进取、永无止境的精神追求,激励中国人民不懈奋斗、开拓创新,克千难破万险,早日实现民族复兴伟业。

  四、弘扬抗战精神,开创复兴伟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开创民族复兴伟业,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是需要脚踏实地、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在前进道路上,我们必定会遇到诸多风险考验,甚至是难以预测的惊涛骇浪。越是这个时候,越呼唤伟大抗战精神,越需要伟大抗战精神引领新时代发展,激励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凝聚力量,共筑中国梦。

  坚定理想信念,吹响民族复兴号角

  “理想因其远大而为理想信念,因其起执着而为信念。”坚定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是每一个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是其安身立命之本。中华民族14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之所以能够如此坚决、持久,靠的就是中国军民坚定的信念,中国人民始终相信抗击日寇的反侵略是正义之战,正义终将会战胜邪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新常态面临新问题、新认识,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社会存在突出的新的阶段性矛盾、改革任务艰巨复杂、国际话语权受限等,民族复兴道路且阻且长,但中国人民依旧充满信心、斗志昂扬。信心来自对新动力的认识,只要统筹好创新、改革、市场、开放,“四个驱动”协同配合,共同发力,中国经济之定能稳步发展。信心来自新增长点的培育,当前中国更多的在依靠市场、依靠科技培育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依靠政策营造万众创新环境,汇聚发展动能。信心来自中国深厚的底蕴、独特的优势和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四十年取得的突出成就,为中国改创新奠定基础、总结经验、创造潜能。信心来自勤劳智慧、自强不息的中国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合14亿中国人民的磅礴之力,释放亿万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能量,必将夺取新一轮民族振兴的新胜利!

  (二)不畏艰难考验,绘就民族复兴蓝图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抗日战争是中华文明史上最为严酷的战争之一。在当代人类都难以生存的极端艰难困苦条件下,中国人民进行的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反侵略战争。靠的就是不畏艰难险阻,百折不挠经受种种考验的艰苦奋斗精神,支撑着中国人民克千难破万险,最终赢得抗争胜利。

  目前,中国的改革已步入攻坚期、深水区和矛盾的多发期、凸显期,发展动力不足、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依旧突出,全面深化改革任重而道远。但“千难万难,只要重视就不难;大路小路,只有行动才有出路。”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扬抗战将士不畏艰苦、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坚持自我革命,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简政放权,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真正确立市场的主体地位,让国有企业融入市场竞争,大力发展民营企业,补齐发展短板。要重视人才队伍建设,用良性体制、政策、环境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要遏制破除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做派,以解决党政机关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为突破口,打通各种“肠梗阻”“中梗阻”,严明纪律,振作精神。

  (三)凝聚全民之力,抒写民族复兴诗篇

  “万夫一力,天下无敌。”75年前,中国人民团结一心,聚合四万万中华儿女的磅礴之力,打败日本侵略者,靠的是团结。75年后,经历改革开放的中国,综合国力攀升,GDP跃居世界第二,越来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靠的还是团结。

  目前,中国之发展仍存在诸多短板弱项,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好吃的“肉”已经吃完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改革打破了旧的利益格局,但也形成了新的利益固化,如何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难点和痛点,但问题的解决首先要依靠团结。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团结奋斗。团结就是大局,团结就是力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要充分弘扬抗战团结协作精神,聚合民族之力,齐心协力、同心同德,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四)甘于牺牲奉献,奏响民族复兴乐章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人把中华民族的奉献精神发扬光大,推至新的高度,涌现了一个个可歌可泣、惊天动地的英雄,谱写了光耀千秋、彪炳史册的诗篇。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为民族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英勇牺牲、无私奉献的历史。

  历史歌颂奉献精神,时代呼唤奉献精神,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事业需要奉献精神。这就要求继承和弘扬抗战精神,将其深深镌刻在每一个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心上,要有甘于担当的情怀,筑守公仆本色,不计个人得失,做好本职工作,为人民服务,于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不平凡的事业;要有善于担当的作为,着眼于大局,扩宽工作思路、创新方式方法、提升业务能力,以善谋事、会干事和干好事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把事情办好、把人做好。以实现“个人梦”助力“中国梦。!

  新时代,在伟大抗战精神的引领和支撑下,中国人民必将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困难所阻,发挥14亿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走好新时代中华民族的长征路。

  作者:任新芳,女,硕士研究生,助教,

  中共许昌市委党校基础理论研究室,1853091214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