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政论坛 > 思想火花

魏都区:加强基层党建 践行为民宗旨 打造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时间:2020-10-12  来源:市委党史研究室  作者:张书杰

  按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要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有关要求,魏都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创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为目标,以党建为引领,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通过实施党建“1369”工程,突出“一核双驱全网格”(“一核”即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双驱”即精准服务驱动、民生保障驱动,“全网格”即网格党建全覆盖),在加强社区党建中认真践行为民宗旨,把86个社区建设成为巩固基层政权的“前哨堡垒”,打造了共建共享共治的社会治理格局。

  一、以共建筑根基,完善基层组织领导体系

  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魏都区牢固树立城市大党建理念,建强组织,筑牢根基,形成了更加严密的基层工作组织领导体系。

  (一)强化党组织在基层政权中的核心领导地位,提高基层战斗力。着力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条块结合”的组织网络体系,使党的领导在基层政权一竿子插到底。网格党建“纵向到底”。将全区86个社区细化为620个网格,把支部建在网格上,将党小组设在楼院内,将原区、街道、社区三级党建体系延伸为区、街道、社区、网格、小区、楼栋“六级党建网络体系”,推动全区党员纳入党组织进行精细化管理,党员就近参与组织活动,就近发挥作用,基层战斗力不断提高。新兴领域及项目党建“横向到边”。强化街道、社区党组织兜底管理功能。实施“党建+”行动,把支部建在楼宇、商圈、协会、产业链、重点项目上,在5个商务楼宇、4个商圈、2个协会和3个产业园区设立党组织,在59个重点项目建立临时党支部,选派党建指导员113名,涌现出南关街道电子协会党支部、西大街道魏武商圈党支部等一批先进典型,依靠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半年的时间就完成30多万平方米拆迁任务。区域化党建“条块结合”。在13个街道,48个城市社区建立了党建联席会议制度,统筹109家区机关事业单位、388个“两新”组织、2万余个体工商户开展共建活动。以落实“双报到、双报告”制度为契机,积极推动街道社区与驻区单位党组织开展“契约化”共建,建立健全需求清单、资源清单、项目清单,对照清单双向认领、双向服务,统筹解决工作需求和难题。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创建开放式活动平台,整合共建单位力量,开展组团式、项目化、党员志愿等服务,实现党建与发展共赢。

  (二)党建引领基层政权阵地建设,提高基层凝聚力。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将分散在各个部门的资金、项目、资源有效统筹起来,集中打包向社区倾斜和投入,使基层党组织领导各类组织和凝聚群众有底气、有抓手、有资源。一是规范资金投入。魏都区委将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2016年以来,累计向基层投入经费1.42亿元,通过新建、改造、购买、项目配套和整合共享等方式,对社区服务场所进行改造提升,高标准建设社区党群服务中心86个,建成了45个规范化社区,社区阵地面积由由平均400㎡扩展到700㎡以上,筑牢了基层党建阵地。二是规范阵地功能。因地制宜,按照许昌市委提出的“六个规范”(阵地建设规范化、社区党建规范化、组织建设规范化、队伍建设规范化、职能事务规范化、制度机制规范化)要求,结合群众需求,扎实推进“一有七中心”社区规范化建设。通过科学设置社区功能,制定统一建设标准,明确阵地建设、社区党建、组织建设、队伍建设、职能事务、制度机制等六个方面规范化建设的具体内容,对86个社区统一设置便民中心、综治中心、文体中心、卫生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儿童服务中心、志愿服务中心。规范后的社区阵地,不仅减少了硬件空间,更实现了各部门资源共用、设施共享,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发挥了联动优势。三是规范服务方式。在“线下”,把基层党建、社会治理、行政审批、社区管理、便民服务等“五大网络”融为一体,打造智慧社区服务中心,实现了社区治理工作的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统一安排。同时,将社区承接的15大类160项工作职责整合为38项服务职能,纳入6个窗口,在综合服务大厅进行集中办理。在50个智慧社区示范点打造了“智慧厅”,开发了智慧社区客户终端,按照“一机一屏一册”(便民服务查询机、五网融合展示屏、便民服务手册)的标准,打造了社区智慧应用自助服务平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办理25项审批服务、15项便民服务,初步建成了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在“线上”,将“党建+互联网”深度融合,将基层党建、社会治理、行政审批、社区管理、便民服务等涉及10多个部门网络的信息数据进行功能融合,打造了集党建、治理、服务等为一体的“五网融合”智慧党建信息化服务平台,开发了“五网融合”智慧党建PC版和手机App,建立了区、街道办事处、社区、网格等四级信息终端,将各类社会资源进行整合,并搬到线上,与线下的群众需求对接,为群众提供自助式网上办理服务,不断提升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目前,累计受理各类党群诉求事项13万余件,已办结12.6万余件,办结率达97%;接听热线事件15513件,已办15048件,办结率达到97.1%;处置110应急联动事件2602件。

  (三)党建引领社区特色文化创建,提高基层号召力。出台《全域创建特色社区实施方案》,从建设阵地、规范制度等方面入手,深入开展各类文明创建活动,打造富有“聚新特色”的社区文化品牌,形成了“一居一品牌”的良好局面,不断提高基层号召力。在制度上,出台《基层党组织责任清单》,明确了20项职责和义务,从制度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核心地位;配套出台了社区协商共治、居务公开、民主管理等11个实施意见,在城市社区推行“一征三议两公开”工作法,在“村改居”社区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建立了社区居委会、网格民情议事会、小区楼院议事会三级议事协商机制;同时,建立了区、街道、社区“三社联动”平台,引入了10余家全国、全省知名的社会组织,共同服务社区治理,实现了基层政权全面过硬。近年来,围绕水网电网改造、家属院屋顶隔热层处理、小区安装充电桩、监控设备电费、安装天然气等事项,召开居民议事协商会议。如南关街道七一社区,推行“社区搭台、居民协商”的模式,筹措资金建设综合活动场地,由党员志愿者进行日常维护和管理;居民对小区树木进行认领,定期修剪、浇水施肥、自主管护,既美化了环境,贴近了民意,又吸引了居民参与到社区管理中。在特色品牌上,大力开展全域创建特色社区活动,打造了“红色教育型”七一社区、“双拥共建型”杨根思社区、“魅力创新型”魏武社区、“美丽和谐型”西湖社区、“志愿服务型”大同社区、“商住共建型”长青社区、“民族融合型”兴隆社区等20个特色文化社区。央视七套专题报道了魏都区北大街道杨根思双拥社区“党建引领,双拥服务”的典型做法。

  二、以共治聚合力,完善基层精准服务体系

  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环节,魏都区聚焦城市社会治理,推进多网融合,形成多功能、广覆盖的党建“全网格”体系,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米”问题。

  (一)四级联动,实施精细管理。着力构建区、街道、社区、网格四级党组织为“主轴”的党建引领社会治理体系。在区级层面,形成“一体两翼”,由区委组织部牵头,对城市党建、社会治理统一谋划、整体部署,区委社工委主抓社区党建,区委直属工委主抓机关党建。在街道层面,党建人员配备占办事处总人数30%以上,形成了“三员两办”,并通过为街道赋权扩能减负,形成了“街道扛旗、一呼百应”的工作局面。在社区层面,加强对社会组织、志愿服务队等各类组织的领导,形成“两专三室”,社区专职副书记、党建专干2人专职抓党建,社区党建办、社区党校、社会组织服务室负责具体工作。在网格层面,形成了“一长一员”,按照每200—300户一个网格的标准划分,每个网格配备1名党建指导员、1名网格长,使党建引领城市治理更加精准有力、更加入深入细。

  (二)上下齐心,提供坚强保障。以网格为服务单元,组织引导各类党员聚集在基层、服务在一线。区级选派,树立大抓基层导向。大力推进魏都区“优秀青年干部培养工程”“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工程”,建立优秀宣讲员队伍,选拔60名青年干部、30名优秀青年教师、20名宣讲员入社区担任第一书记并参与社区党建、社区规范化建设等工作,聚力形成社区党组织干事创业的中坚力量。选优配强,规范社区队伍建设。规范社区工作者薪酬管理机制,制定《魏都区社区工作者管理及岗位等级薪酬实施办法(试行)》,实行社区党组织书记县级备案管理、社区“两委”干部街道备案管理,落实免费体检、带薪休假、继续教育等待遇,充分调动社区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制定《魏都区社区工作者管理制度及考核实施细则》《魏都区城市社区工作者遴选方案》,成立遴选工作小组,建立人才储备库,面向社会遴选30岁以下、大专以上学历的142名优秀人才,充实到人才储备库,作为社区干部的后备力量。制定出台《魏都区2020年社区工作者培训计划》,通过突出实务能力培训、强化实践能力锻炼、搭建专业成长平台等方面,指导街道不断加强社区人员培训。上半年,共培训社区干部3000余人次。全员发动,壮大服务队伍。按照“一编三定”的要求,对7197名无职党员进行了设岗定责,选派优秀青年干部担任社区第一书记;推行魏都“365”党员志愿服务品牌,区级建立“365”党员志愿服务中心,街道建立志愿服务站,社区建立志愿服务点,网格建立志愿服务队,街道、社区共组建467支党员志愿服务队,区检察院、区财政局等区直机关共组建10支党员志愿服务队,全区共注册党员志愿者5621人,在大街小巷、网格楼院和群众家中提供政策宣传、家电维修、理发洗脚等志愿服务,得到群众纷纷“点赞”。

  (三)整合力量,提升基层治理水平。一是发挥自治的基础作用。建立居民公约治理机制,制定《魏都区2020年“公约治理”工作台账》,围绕小区物业、公共空间使用、公共服务等与居民紧密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选取15个社区作为试点,组建公约行动团队,创投83项社区公益项目,实现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截至目前,全区共建立96个公约项目,其中,问题治理类项目32个,服务类项目22个,公益众筹类项目42个,建立公约156个,1168名热心志愿者积极参与各类公约治理行动,全面推进“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建设,确保完成结项验收工作。二是强化法治的保障作用。在86个社区建立“一社区一调解室”“社区警员兼任社区副书记”制度,开发“一键调解”便民服务平台,把“互联网+调解”与服务群众相结合,将全区各级调解员、政策专家、法学会律师、心理咨询、公证服务、法律援助等不同层面的65名专业人士组成的服务团队全部录入系统,在服务上实现了由“指派性”向“自主选择性”的转变。三是注重德治的先导作用。注重以文育人、以文养德,繁荣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在86个社区建立道德讲堂,引导居民群众讲道德、守道德。持续开展“好婆婆”“好儿媳”“最美家庭”等评选活动,发挥身边榜样示范带动作用,发挥典型模范的感召力量,促进城市基层社会和谐稳定,涵养守望相助、崇德向善的文明之风。

  (四)统一标准,畅通运行机制。对网格实行轨迹化、规范化管理,做到“六个统一”,即统一编号、统一平台、统一制度、统一标准、统一服务、统一公示,制定了《网格工作走访台账》,将信访、维稳、安全、环保、城管、民政等38个部门的工作任务,并联细化到网格,实行了日巡查、日报告、月通报、季排名等工作制度,已配备628部网格手机、设置8500块公示牌、制定6类巡查服务台账,网格已经成为“党员管理、民情收集、诉求上达、关爱帮扶、矛盾调解、事项代办”六位一体的前哨堡垒。

  三、以共享赢民心,完善基层民生保障体系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连续4年实施民生“365”工程,把居民身边17个方面1773项的小事,作为社区党组织的“头等大事”,党建带着民生干,民生跟着民声走,一件一件抓落实。先后投入21.3亿元,打造了社区“15分钟养老服务圈”、“15分钟健身服务圈”、“15分钟卫生服务圈”、“15分钟文化服务圈”、“15分钟便民服务圈”。建成了13个养老服务中心、79个社区托老站;新建了20个儿童游乐场、20个灯光球场、133个健身场所;新建了12个卫生服务中心、88个社区卫生站;建成了10座智慧阅读空间、77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新建了100个社区便民店、150个生鲜便利店。今年上半年,完成改造老旧小区259个,完成林业建设750亩,建成投用80个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1座智慧阅读空间、29个阅读漂流屋、50台电子借阅机,添置120张医疗护理型床,完成6个游园及绿化工程,完善6个道路给排水及积水点改造提升项目,新建7个供热和电力项目,整治提升4个中心城区道路交叉路口,新增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4万户,为全区约50万居民购买“一元民生”救助保险。特别是教育三年攻坚的硬件建设,是魏都区历史上政府资金投入最多的项目,先后投入24.82亿元,新建8所中小学,新增学位1.2万个、增长42%,解决了长期困扰我区教育的大班额和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可以满足魏都区未来10年的义务教育需要。2020年7月9日,《人民日报》以《河南许昌市解决百姓关键小事,打造15分钟便民圈——许继社区的幸福密码》为题目;7月8日,《中国组织人事报》头版以《15分钟“圈”出美好生活》为题目;7月3日,《河南日报》头版以《许继社区的幸福生活》为题目;7月13日,学习强国以《河南许昌魏都区:许昌人热议自己的幸福密码》为题目,深度报道了许昌市魏都区党建引领服务民生经验做法,同时被人民网、中国网、中华网、中国文明网、凤凰网等10多家主流媒体转载。

  通过党建引领共建共享共治,在加强社区党建中践行为民宗旨,魏都区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中国十佳宜居宜业宜游城市”“中国十大养生城市”等城市品牌;在2020年7月31日,《河南社会治理发展报告(2020)》发布,我们宜居度全省第1位,城市居民总体幸福感全省第3位。

    (作者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魏都区委书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