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是人类生产生活的第一要素、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把握发展规律,明确“全域花海、全域旅游、全域水系、全域康养”发展方向,特别是把“全域水系”建设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统筹谋划、全力推进,苦干实干、创新攀高,致力打造许昌样板、走在全省前列,把鄢陵建设成为“花园城市”、打造“最美县城”、实现“最美生活”。 一、水系基本概况 鄢陵县位于豫东平原西部,属淮河流域沙颍河水系,境内有引黄干渠1条、分干渠5条,引黄调蓄湖、青年湖、南水北调调蓄湖等湖泊3处,流域面积在3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道20条(其中:30~100km2的有9条,分别是团结沟、三道河、玉带河、红淤沟、没底沟、没底沟故道、白潭沟、汨罗江故道、红叶沟;100km2以上的有11条,分别是贾鲁河、康沟河、双洎河、汶河、大浪沟、清流河、一道河、二道河、老潩水、清潩河、新沟河);面积0.5亩以上的坑塘1889个、面积10921亩。年平均(1956-2015年)降水量714.2mm,降水年际变化较大,且季节分配极不均匀,冬季降水稀少,占全年的7.0%;汛期(6-9月份)水量集中,占全年的64.2%,且多为暴雨。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自西北向东南缓慢倾斜,地面坡降1/3000—1/8000,海拔高程自65m至50m之间。河流随地面坡降由西北流向东南,除贾鲁河、双洎河、清潩河发源于浅山区外,其余均为平原坡水河流。 作为传统农业种植县,在长期的发展实践中,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兴修水利、防涝抗旱,水利建设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阶段性成就。尤其是近年来,全县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谋划实施“全域水系”建设,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先后荣获2015—2017年度“红旗渠精神杯”竞赛先进集体;鹤鸣湖水利风景区被评为“第十八批国家水利风景区”;顺利通过全省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水权改革试点和2019年度河南省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验收;南水北调工程、引黄入长济许工程列入全省“四水同治”暨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会现场观摩点。 二、“全域水系”建设情况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方针和“四水同治”工作要求,依托引黄调蓄、赵口灌区续建配套、中小河流治理、水系连通等重点项目,持续完善提升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构建了互连互通、丰枯调剂、蓄泄兼筹、多源互补、循环通畅的水系格局,走出了一条独具鄢陵特色的治水兴水之路。 (一)注重顶层设计。一是科学编制规划。按照“改善水环境、保护水资源、修复水生态、弘扬水文化、发展水经济”的目标,科学制定了《水润花都 五彩鄢陵 水系建设规划》《鄢陵县水资源综合规划》《鄢陵县加快“全域水系”建设行动计划(2018—2020年)》,致力打造“水清河畅、岸绿景美、人水和谐”的优良生态景观。二是健全推进机制。县委县政府将“全域水系”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深入水系建设一线调研督导,现场解决问题;县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定期专题研讨“全域水系”建设工作,成立“全域水系”建设工作专班,有力保障“全域水系”建设深入推进。三是严格河(湖)长制。把落实河(湖)长制作为“全域水系”建设管理的重要载体,全县322名河(湖)长全面到位,县、镇、村三级河(湖)长累计开展巡河3.7万次。引入物业化管理模式,委托专业公司对花木园区、城区水系进行专业化管理,河湖水系管理机制逐步健全。 (二)注重项目支撑。一是实施引黄调蓄工程。为解决全县地表水资源匮乏的问题,1995年-1998年,全县自筹资金4400多万元,实施了贯穿县域南北的引黄工程;2013年,为有效调控黄河水,对连片废弃的砖瓦窑场和低洼坑地进行开发利用,投资2.64亿元,建成占地面积3308亩的引黄调蓄工程,实现了鄢陵“百公里引黄”的兴水之梦。目前,累计引调黄河水近3.7亿m³,全县17条河流、2个湖实现了互联互通,沿河两岸地下水位上升3-6米,为全县粮食增产、花木种植提供了水源支撑,有效弥补了水资源总量不足的问题。二是实施引黄入长济许工程。2017年,鄢陵站位全市高质量发展大局,实施了引黄入长济许工程,投资4500万元建提灌站1座、铺设输水管网5.6公里,累计向市区和长葛输送黄河水350万m³,有效解决了长葛市工农业生产、环境用水短缺等问题,增加了许昌市区干旱季节应急水源,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水利支撑。三是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在实施引黄入长济许工程的基础上,全县投资4.4亿元实施了鄢陵南水北调工程,采取水权交易办法,以2000万m³黄河水置换许昌市2000万m³南水北调水,铺设供水管网全长约22公里,建设占地面积470亩、日供水量5万m³的中心水厂项目。目前,累计引调南水北调水1650万m³,约有15万群众喝上优质丹江水,居民饮水质量得到大幅提升,有效缓解了全县水资源供需矛盾。 (三)注重建管并重。一是巩固水利基础。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这一目标,不断加大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全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防灾减灾能力,夯实乡村振兴基础。2016年以来,投资4.3亿元,实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农田水利项目县、高标准良田、土地整治、新增千亿斤粮食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等20个涉水建设项目,新增或更新机井3310眼,建成高标准良田11.6万亩,全县有效灌溉面积达到81.48万亩、占耕地面积81.8%,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50.7万亩、占耕地面积51%以上。农村饮水安全实现了村村通、户户通,农田水利基础得到有效巩固,农村水利安全保障体系明显加强。二是改善河道生态。围绕“全域水系”建设总体目标,创新工作思路,组建水投公司,拓宽融资渠道,先后投资21亿元,实施赵口灌区续建配套、中小河流治理、城区水系综合整治、花木园区水系连通、引黄干渠景观提升等水利工程,对清流河、汶河大浪沟、双洎河、康沟河等河道,引黄干渠、一分干渠、三分干渠上游段、五分干渠等渠系,实施疏浚清淤、河岸绿化、堤防加固等综合整治。扎实开展“清四乱”、非法采砂治理、入河排污口整治、河湖管理范围划定等工作,推进河湖环境显著改善。具体工作中,彭店镇、马坊镇疏浚开挖双洎河、团结沟支渠,扩大引水面积;陶城镇开挖五分干渠,引水至幸福沟;南坞镇围绕没底沟、南中心沟,打造水系连通示范区;大马镇配合做好赵口灌区续建配套项目,计划今年5月底完工。今年以来,累计出动机械730多台次,开挖土方6.5万m³,完成河道沟渠综合治理37.9公里,连通水系110公里,河湖水系得到贯通,河道生态环境得到全面改善。三是严抓污水治理。开展点源、面源水污染治理行动,查明河道污水排放位置及排放量,铺设雨污分流或敷设截污管道,基本实现水体无旱季排污口,累计疏通雨、污水管道9万多米,关闭排污口20个。在汶河两岸雨水口处修建闸门13个,旱季闸门落下,雨季闸门升起,通过实施生态化改造,岸线和水体的自然净化功能大幅提升。加强对餐饮、洗车场、理发店等沿岸商户居民排污、排水教育宣传和执法管理。严格实施排污许可和排水许可制度,整治非法排污行为。加大乱排乱倒、偷排偷倒行为的整治和处罚力度。 (四)注重融合发展。一是推进水+生态。积极实施全域生态美化,推动“绿满鄢陵”向“多彩鄢陵”转变。在鹤鸣湖核心区,高档次进行游园式绿化美化,形成园内乔灌与花结合、常绿与落叶搭配,四季花开、草木葱郁的宜居宜业宜游宜养形象;对辐射连通的汶河、引黄干渠等主要河渠两岸进行绿化美化,形成“一河一景、一河一特色”的全域河湖水系带状生态景观;以花溪大道、花博大道、花海大道为轴线,沿道路两侧建成景观渠道,在轴线两侧建有自行车道、人行步道,配套建设画境,与鹤鸣湖环通形成辐射景观带,形成了依水造景、依绿设景的生态景观,彰显水清岸绿、风景优美、人水和谐的城市新气象。二是推进水+旅游。以水系为脉络把汶河、南水北调输水管道与鹤鸣湖进行连通,形成区域内“∞”字形水系环带,打造“河畅、湖清、水净、岸绿、景美”的全域河湖水系带状景观廊道。以引黄干渠综合整治为契机,打造县域8条河流景观绿化带,形成一路一水、防护绿带、节点拓展、生态环岛景观效应,有效促进生态休闲游产业发展。依托清流河、青年湖,打造南坞镇田园综合体,构建水生态景观,发展生态农业,配套建设民俗村,启动实施国家储备林项目,发展乡村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围绕国家水利风景区建设标准,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先后投资16.7亿元,美化亮化周边环境,完善水系、道路、通信、餐饮、住宿、休闲娱乐等基础设施,景区综合旅游功能明显增强,旅游服务功能不断提升。三是推进水+康养。坚持保护和开发并重原则,充分挖掘陈化店镇优质地下水资源,激发优质地下水资源潜能,突出水文化、温泉文化、养生文化和茶文化特色,建成鄢陵县中医院花都分院、怡康苑等高端康养机构,姚花春功能性养生保健酒已全面投入市场,使水文化与养生文化、温泉文化、长寿文化有机融合,进一步擦亮了全国“城企联动普惠养老试点”牌子,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能,成为鄢陵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引擎。 三、存在主要问题 对标水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尽管“全域水系”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全县水资源状况特殊,水源缺乏、统筹能力不强、雨污不分等问题突出,影响了水系建设效果。在工作推进、水源管控、环境保护等方面还存在诸多短板和弱项,已经成为进一步深化“全域水系”建设的梗阻和制约。 (一)工作开展不平衡。绝大多数镇和单位对“全域水系”建设工作高度重视、全力推进,但也有部分镇和单位对“全域水系”建设意义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认为水利工程动辄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周期长,不如“显绩”见成效,存在畏难情绪、应付思想、观望心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少。 (二)水资源管控存在漏洞。一方面,全县水资源长期严重匮乏,人均水资源为267m³/人,不足全国平均水平(2039m³/人)的1/6、全省平均水平(443m³/人)的3/5;根据我县“三条红线”考核指标推算,到2030年全县需水量约为18367万m³/年,用水总量约为15908万m³/年,而我县可利用水资源总量为13523万m³/年。另一方面,部分渠系几十年未进行综合治理,渠道淤塞严重,缺少配套的节制拦蓄工程,且现有拦蓄工程年久失修,黄河水引得来,却蓄不住。比如:汶河于寨闸、清流河周桥闸、双洎河彭店闸、清潩河赵庄闸等4座拦河闸,均为四类病险水闸,调控能力差,漏水严重,水灾害防治能力低,且存在安全隐患。地表水全年径流量的60%以上集中在汛期,开发利用较为困难;每年引黄水指标5000万m³,其中2000万m³置换为南水北调水,南水北调中心水厂建设规模为5万m³/天,供水量最高为1.5万m³/天,富余水量约为3.5万m³/天;位于鄢陵西南部的清潩河、东北部的贾鲁河,水量充沛,水质可达到地表水四类标准,因地理位置偏僻、地势较低、缺少提灌设施等原因,守着较好的水资源却不能利用。一些地方农业灌溉方式老化,大水漫灌,跑冒、渗漏严重,灌溉水利用率低;城市管网漏失率高,部分工业企业生产设施落后,水资源重复利用率低。 (三)水环境保护存在短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污水管网尚未实现全覆盖,污水收集处理不彻底,汶河两岸存在多个生活污水排放口,雨污合流直接排入河道的问题依然存在。河(湖)长职责履行不到位,部分群众对水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向河道倾倒垃圾、秸秆,甚至堵塞、侵占河道及岸坡等现象时有发生。水系岸线保护得不到有效管理,个别群众拉土填渠、违法建设等非法侵占河道现象尤为突出,渠道过水断面不断缩窄,导致淤积堵塞、引水不畅。县域内4家温泉企业、11家饮用水企业,部分学校、小区仍在使用自备井,全县仍有自备井235眼;已建成的44处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均采用深水井供水,导致县城、柏梁镇、陈化店镇等区域深层承压水形成地下漏斗区,恢复十分困难,甚至会引发一系列生态和地质问题。目前,面积48平方公里的县城规划区已被省水利厅划定为一般超采区。 (四)建设资金投入不够。近年来,鄢陵“全域水系”建设资金,大部分是依靠国家、省市重点水利项目来支撑。由于县镇财政紧张,水利项目投资少、项目少;重点水利项目资金拨付滞后,影响水系建设进度。同时,重点项目建设缺乏统筹谋划,业务部门各自为政,财政资金规模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部分水系连通工程与高标准良田项目区重合,却不能利用高标准良田的项目资金;河道两侧绿化没有与储备林建设等项目统筹,档次较低,多以病虫害较多的杨树为主。 (五)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水利部门现有干部职工248名,水利专业技术人员只有18名,由于待遇原因,具有本科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仅4名,专业队伍存在断层。全县12个镇都设立了水利站,但每镇仅有1名工作人员,且多为兼职非技术人员,普遍存在管理水却不懂水的现象,业务素质有待提高。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由镇村(社区)管理,因管理经费不足、管理方式单一,大多数农田水利设施存在管理措施缺失、保养维护不及时不到位、责任划分不明确等问题。 四、启示与思考 (一)完善机制,凝聚水系建设工作合力。一是建立协同配合机制。“全域水系”建设牵涉面广、任务繁重,需要各镇各相关单位共同发力、协调推进,要加强“全域水系”建设工作专班力量,将农业农村、自然资源、林业等部门充实进入“全域水系”建设工作专班,为加快“全域水系”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二是完善河(湖)长制度体系。加强河湖长联席会议、河湖信息共享、工作督查等制度,探索三级河湖长联系制度,加强河湖长的沟通联系、信息共享和监督管理;落实河湖长责任追究制度,强化属地管理责任,对于不履行河湖长职责或违规越线等行为进行问责。三是探索奖惩机制。积极探索“全域水系”建设奖惩机制,对各镇、各单位在“全域水系”建设上措施得力、成效显著的给予表彰奖励,在项目上予以倾斜、资金上予以补助,推动鄢陵“全域水系”建设再上新台阶。 (二)多措并举,提高水资源调配能力。进一步贯彻落实“优先利用客水,合理利用地表水,控制开采地下水”的用水原则,加快建设河道水系连通工程,优化配置有限的水资源,实现“用活存量,增加流量,保住增量”的目标。一是建立水资源开发调控标准。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确立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对纳入取水管理单位,严格执行核准的计划取水量,严禁超计划用水,不越过全县水资源可利用总量红线;加强对排污口的监督管理,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不超过全县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加强对鹤鸣湖、南水北调中心水厂水源地保护,保障饮用水安全,防止水污染;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遏制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益的工业行业发展和用水浪费行为,地下水资源实现合理有序开发利用。二是提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管水平。通过“扩建、改造、延伸、提升”等措施,加快推进南水北调“丹江水”向农村延伸,提高农村集中供水率、水质达标率;采取积极措施,从人力、财力和管理多方面入手,建立城乡饮水安全长效机制,确保让百姓都喝上“幸福水”,有效缓解过度开采造成的地下水位下降问题。三是增强河道供配水能力。以全县20余条骨干河流水系为脉络,开展水系连通和农村水系综合整治,统筹清淤疏浚、水系连通、岸坡整治、河道管护等水利措施,解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和水灾害等方面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完善水生态环境,发挥水系综合功能,努力实现“水清河畅、岸绿景美、人水和谐”的优良生态景观。四是研究论证东水西进、南水北引工程。组织专家进行实地考察,在充分研究论证的基础上,通过建设提灌站等方式,探索实施引贾鲁河入鄢的东水西进工程,引清潩河入鄢的南水北引工程,缓解全县水资源匮乏的困境。 (三)统筹兼顾,打通“全域水系”最后一公里。一是科学谋划。各镇水资源情况差别较大,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对于水资源丰富的镇,要利用河渠坑塘,建设拦蓄工程,形成节节拦蓄的高效拦蓄体系,最大限度留住水;对于水资源不丰富的镇,要积极开辟水源,采取修建引调水工程、疏通引水渠道等措施,缓解水资源不足的问题。二是突出特色。水系建设要与所在镇村(社区)的建筑风格、文化习俗有机融合,综合河流水景观要素,以水造势、以绿造景、以野造趣,傍河结湖,建设不同类型的景观节点,打造特色鲜明、品质独特的水景观体系。三是试点先行。按照县负责分干渠及以上渠系治理、镇负责分干渠以下渠系和坑塘治理的原则,各镇结合本地实际,确定3-5个村作为“全域水系”建设的试点,对能够通水的渠系和坑塘,采取“长藤结瓜”、串珠成链、渠塘并蓄的模式,进行整治和扩容,使乡村水环境得到大的改善。 (四)多点发力,加强管护队伍建设。一是依托“英才计划”,加大对水利专业高层次人才的招引力度,各镇水利站工作人员增加至3-5名,强化全县“全域水系”建设的技术支撑。二是借鉴公益岗位管理模式,优化从事公益岗位人员结构,提高人员素质,扩大职责范围,提高工资待遇,负责对镇域内水、路、林、生态环境等进行监管保护,减少因管护不到位而造成的损失。三是建立水利局与各镇分包联络制度,水利技术人员包镇、包项目,处理解决镇村水系建设各种技术问题。 (五)拓宽渠道,着力突破资金瓶颈。一是谋划重点项目。抓好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建设全国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等重大战略机遇,发挥发改、水利、住建、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等部门职能优势,加强与上级的沟通汇报,争取上级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的支持,谋划、申报、实施一批重点水利项目。二是统筹涉农项目。在农田水利、高标准良田、新增千亿斤粮食建设、全域土地整治等项目建设前期要全盘考虑,将“全域水系”建设理念融入规划设计中,统筹分配好项目资金,在项目区进行引水、调水、蓄水建设,实现引水进入田间地头,真正发挥全域水系建设效益。三是创新融资方法。鼓励、引导、支持社会资本投入“全域水系”建设,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全域水系”建设投入机制,为鄢陵水利建设提供科学、合理、充足的资金保障。 (作者:中共鄢陵县委书记尹二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