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政论坛 > 思想火花

新中国70年许昌红色戏曲的成就与发展

时间:2019-12-13  来源:市委党史研究室  作者:党史研究室

  红色戏曲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宣传教育阵地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河南红色戏曲的创作和演出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下面谈谈许昌的情况,以一般窥全豹。

  新中国成立至1965年,许昌创作、排演了《人欢马叫》《斗书场》《卖箩筐》《夫妻俩》《一把铁锹》《一棵树苗》《一笔贷款》等红色戏曲。《人欢马叫》以许昌县一个优秀饲养员为模特,赞颂了他公而忘私的精神。《斗书场》反映社会主义新文化与封建迷信旧文化争夺农村思想阵地的斗争。这些戏有的被拍成电影戏曲片,有的晋京演出,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习仲勋等中央领导同志接见。中南局书记陶铸称许昌为“戏曲之乡”。

  1966年至1976年,许昌创作、排演了《皂角树下》《八七颂歌》《烟乡儿女》《春花向阳》《连心桥》《会计新歌》《新兵》《杨水才》《一把嫁接刀》《伏龙岗》等红色戏曲。《连心桥》以一个优秀县委书记为模特,写他率领县乡干部与群众一起拉架子车改造山河的故事。这些作品,有的参加了省级会演,有的由省电台录播。鄢陵县板车剧团演出红戏,由珠江电影制片厂拍为专题片,在全国放映,引起轰动。

  进入新时期以来,许昌创作、排演了《七品青莲》《中原警事》《燕振昌》《撼天情》《百花谷》《给你一个家》等红色戏曲。《给你一个家》是以河南省道德模范、禹州市人黄小朋为模特创作的。她新婚燕尔,丈夫突遭车祸下肢瘫痪,而她不离不弃,坚守二十年,独自撑起一个家庭。作品系选取她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片段,进行艺术加工而成。这些作品,有的被拍为电影戏曲片,有的晋京演出,有的获取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许昌市豫剧团被文化部评为全国编演现代戏15个先进院团之一,所演现代戏中有一部分是红色戏曲。

  以上这些作品,有的歌颂领袖或以领袖视察为背景,有的歌颂英雄模范人物,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正党风,励民心,获得了不可估量的社会效果。

  回顾以往,成就辉煌。总结经验教训,扬长避短,才能百尺竿头再进一步。

  剧本剧本,一剧之本,有了剧本才能排演,而剧本靠人来写。有人说:“培养一个演员比培养十个大学生难,培养一个导演比培养十个演员难,培养一个编剧比培养十个导演难。”诚然。为何?首先是写着难。写剧本不是文学素养过关就行了,还要懂得表导演、音乐、舞美等戏剧知识,否则写出的剧本只能读不能排。其次是排着难。写小说、散文、诗歌,找报刊或出版社编辑,一般情况下只要一个人认可,变成铅字,这就成功了。而剧本不立起来,就只能放在抽屉里。但要在剧团排练,谈何容易!要听取领导、专家的修改意见,碰到不正确意见非常为难,处理不好,会影响下一步工作进行。导演和主要演员要接受,愿意排演。排新戏需要资金,须财政拨出专款。剧本在县级剧团投入排练,比小说、散文、诗歌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要难若干倍。而要在市级、省级、国家级脱颖而出,需要过五关斩六将,每次战役都要击败一群竞争对手。至此,剧本才有可能变成铅字。非常有才华搞其他门类能著作等身而写剧本一辈子出不来一个的大有人在。因为写剧本而号啕大哭者不乏其人,外人不理解,以为是精神出了问题。许昌红色戏曲创作能在全省乃至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与许昌市委、市政府及宣传部、文广新局领导,艺术圈内外人士对戏曲作者的鼎力支持是分不开的。虽则如此,培养戏曲作者比培养其他门类的作者仍要困难得多。目前,许昌市区诗歌作者超过五百人,小说、散文作者均有十人以上,而戏曲剧本作者或驾鹤西去,或因身体原因无力笔耕,钟情于伊舞墨不辍的仅有齐飞、马炎心、王亚非及笔者四人,还有个表亲戚小品作者王晓思。齐、马及余均年逾七旬,最年幼的小女孩儿王亚非也已退休。不是青黄不接,而是黄的即将枯萎,青的尚未播种。许昌戏曲剧本作者濒临断代危机。鉴于此,我呼吁:上级领导和有识之士应高度重视对戏曲剧本作者的培养!一要积极挖掘苗子,进行鼓励。二要举办培训班,以老带新。1975年,许昌地区曾举办为期半年的戏曲培训班,炎心和我都是那棵树上结的果子。三要帮助选材,分配任务。四要督促落实,提高加工。五要投入人力、财力,支持排练。六要建立激励体制,对参加各级会演、获奖、投入排练以及写成未排的红色剧本分别给予不同的奖励。

  红色戏曲剧本的创作有其特殊性。从笔者接触到的剧本来看,有以下问题。首先是如何改造素材。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都可以写成通讯,但如照搬,很多写不成剧本。有的作者不懂得戏剧特征,写出的东西名为剧本而实际上是表演唱。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矛盾冲突越尖锐、复杂,作品质量就越高,这是戏剧的重要特征。有的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中没有矛盾冲突,如果不进行加工,是写不成剧本的,于是出现了不是戏剧的所谓戏剧。但若进行加工,剧中人则不被观众认可为生活中的人物。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认为,要根据具体情况作出不同处理。重大历史事件、领袖言行是不能虚构的。如果只是作为背景出现,要遵从原貌;如果直接表现,能写成戏就写,写不成就放弃。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含有戏剧因素的,可以遵循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进行加工;如果不进行大的加工就写不成剧本,可以改名字,这就成了艺术形象。其次,不少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都有不同侧面的若干事件,在这个基础上写大戏,形成冰糖葫芦式结构,各场次人物除主人公外各不相同,情节不连贯,甚至主题也呈多元化态势。这种结构与表现一个事件,有开始、发展、高潮、结局的作品比较起来,艺术性显然差些。我觉得,改变这种现象,可以采取两个措施:写大戏要进行大的改造,只写一个故事;写小戏。再次,剧场效果问题。从观众角度衡量一个剧本,有三个标准:让观众哭,让观众笑,让观众期待。有的红戏思想性很强,但观众不爱看,剧场效果差。我们应运用艺术手法,写出思想性、艺术性均强的红色戏曲,吸引观众。文化行政部门可定期或不定期召开研讨会,组织戏曲作者学习编剧理论和技巧,廓清雾霾,澄清认识,厘清法则,针对具体剧本有的放矢讨论加工,以提高作者、作品的水平。

  同样一个剧目,不同演员会演出不同效果,要让观众爱看红色戏曲,培养优秀演员是重要一环。演员的基本条件要求形象好、嗓音好、智商高,人尖子才能当演员。如果演员待遇没保证,文艺团体对优秀人才就只能望洋兴叹。令人欣喜的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重视戏曲,国务院办公厅破天荒专为戏曲发出文件,剧团日子好过了,这为吸收优秀人才、稳定演员队伍提供了保障。不过,具体到某个团体,仍有编制不足、临时工挑大梁的情况,这就难以避免优秀人才的流失。许昌市委、市政府为许昌戏曲艺术发展中心积极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作为其他地方的借鉴。

  红色戏曲的发展须有拥趸。上世纪六十年代,毛爱莲在许昌演出《卖箩筐》,有人顶风冒雪、身披棉被站一个通宵排队买票。刚拨乱反正时,一个县级剧团在襄城县演一部解禁的红戏,演了若干场仍一票难求。后来,电视、网络普及,对戏曲形成冲击,剧院门可罗雀,观众屈指可数,且皆为鬓发如霜者。有人痛心疾首,大呼戏曲式微。不过,有些现象值得我们思考。许昌市戏曲艺术发展中心豫剧部演出的《清水湾》在表演方面注入了舞蹈、杂技等新的元素,于是唤来了青年观众的青睐。许昌市戏迷协会今年组织了两场庆七一晚会,露天演出了《铡刀下的红梅》《红灯记》《江姐》等红色折子戏,广场人头攒动,观众比在剧院免票演出还多。河南电视台《梨园春》栏目收视率居高不下,唱腔显疵、表演粗粝的业余演员比专业演员更受欢迎,折子戏、选段比正本戏受欢迎,屏幕比剧场受欢迎,观众也向低龄化发展。这些,都给我们研究观众欣赏口味和心理,“调度”剧本创作、导演、表演、音乐、舞美,调整演出组织形式等以启示,给我们提出新的课题,等待我们去探索。只要戏曲工作者和有志之士眼光敏锐,思维灵活,锐意创新,继往开来,相信戏曲艺术的魅力会把越来越多的人浸染成“粉丝”。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也更高了。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以及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等各领域都要跟上时代发展、把握人民需求,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执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不辜负时代召唤,不辜负人民期待,筚路蓝缕,蹑蹻担簦,再攀高峰,创造出更好更多的红色戏曲,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作者:贾凤翔

  工作单位:许昌市老干部大学

  职务:文学教师

  手机:13183031005

  电子邮箱:239365217@qq.com

  通信地址:许昌市新兴路康居苑小区

  邮政编码:461000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