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政论坛 > 思想火花

关于许昌红色精神的研究

时间:2021-10-19  来源:市委党史研究室  作者:党史研究室

  内容提要: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河南时曾强调,要讲好“四个故事”,传承好红色基因,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红色精神是党和群众在革命、建设、改革历程中表现出的政治信仰、精神气节、崇高品德和优良作风。许昌作为河南省较早建立党组织且党的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区之一,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红色精神。挖掘好研究好阐释好地方红色精神,可以激励和引导全市党员干部群众把爱国情、报国志转化为做好各项工作的实际行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在一个世纪的风雨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积淀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时代蕴涵和民族特色的红色精神,奏响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精神凯歌,成为中国共产党坚守初心、砥砺奋进的不竭动力。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生辉。许昌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河南省建立党的组织较早且党的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区之一,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红色精神。

  一、红色精神内涵及其在许昌的具体展现

  (一)红色精神的内涵

  红色精神是党和群众在革命、建设、改革历程中表现出的政治信仰以及孜孜追求理想信念过程中体现出的崇高道德、精神气节。这一名称源自于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中提到的“红色区域”“红色政权”,这里的“红色”是指共产党旗帜的颜色,也是革命的象征、先进性的象征。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人们就把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称为“红色精神”。红色精神孕育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革命从星星之火发展成为燎原之势,逐渐孕育出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沂蒙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传承发展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在迅速地将一个一穷二白、满目疮痍旧中国建设成为蒸蒸日上、阔步前行的新中国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抗美援朝精神、好八连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红旗渠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丰富弘扬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握时代的脉搏和潮流,与时俱进地发扬了党的优良传统,逐渐形成了女排精神、经济特区拓荒牛精神、新时期创业精神、孔繁森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劳模精神,以及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形成的伟大抗疫精神等。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红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实践中集体奋斗和创造的产物,是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行程中积累和发展起来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结晶,其本质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激励中国人民前行的精神支柱,红色精神在新时代依然焕发着强大的生机和活力。

  (二)许昌红色精神的具体展现

  中国共产党的红色精神和地方红色精神是辩证统一的,正如大树和枝叶的关系:一方面,大树为枝繁叶茂提供营养;另一方面,只有枝繁叶茂才有大树的生机活力。中国共产党的红色精神是维系党的根和魂,是地方红色精神的内核。地方红色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的红色精神在地方的具体体现。每一个承载地方红色精神的载体都是我们开展爱国主义和党性教育的鲜活教材,是一个常学常新、常悟常进的生动课堂,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养。

  从历史和实践的角度讲,中国共产党的红色精神是由一个个鲜明具体的“坐标”组成的,进而形成了一个可以长久涵养后人的“红色精神谱系”。对地方而言,同样如此。

  在许昌这块拥有着悠久历史和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土地上,爆发了党领导下的豫中第一场农民武装暴动——司堂农民暴动;在白色恐怖最严重的危机时刻,两次建立起中共河南省工委组织……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共产党人初心不改、矢志不渝,用血与火、生与死谱写了感人至深的家国情怀。在革命时期,为了推翻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封建主义三座大山,涌现出了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后来成为禹县中共早期党组织和农民运动领导者的宋聘三;红军杰出的后勤工作者,被称为“红色理财专家”的郑义斋;出身望族,为开辟和建设豫鄂边区根据地做出巨大贡献的贺建华等人,他们身上集中展现了以坚守信念、不畏艰难、敢于牺牲、勇往直前为重点的斗争精神。在建设时期,为了巩固新生人民政权,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涌现出了“不相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的宣言发出者——驻许某部三连连长杨根思,以及2万多名踊跃参军参战的优秀许昌儿女,他们身上集中展现了以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为重点的抗美援朝精神。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涌现出了“小车不倒只管推”,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共产主义战士杨水才;“让高山低头,让河水让路”的禹县治山治水先进集体;同自然灾害作斗争,抗击“75·8”特大洪涝灾害的广大军民,他们身上集中展现了以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重点的创业精神。在改革时期,为了人民幸福、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涌现出了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子弟兵的好妈妈赵趁妮;优秀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时代楷模”燕振昌;赴南苏丹参加维和任务,英勇牺牲的驻许部队官兵李磊、杨树朋;以及在水生态文明建设、中德合作、郑许一体化、黄河鲲鹏生产基地建设等方面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许昌速度”“许昌奇迹”的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他们身上集中展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在一代又一代红色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孕育下,莲城大地处处盛开文明之花,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干事创业劲头十足。截止2019年,许昌籍“中国好人”44人,“河南好人”36人,全国道德模范3人,全省道德模范7人,一座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之城在中原大地傲然崛起。昂扬向上的精气神助推城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许昌经济总量稳居全省第一方阵,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城市的一张亮丽名片,让居者心怡、来者心悦,“硬实力”与“软内涵”并驾齐驱,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日益提升。

  二、许昌红色精神传承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许昌市结合时代特点,围绕红色精神传承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些的成绩。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现有革命遗址、遗迹62处,红色纪念场馆16处,烈士陵园4处,河南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2处,许昌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13处。它们是许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主要场所。根据往年统计数字,许昌革命烈士纪念馆年均人流量约10万人次,以团体参观为主,占年总参观人数的90%;杨水才纪念馆年均人流量约20万人次,以团体参观为主,占年总参观人数的60%;燕振昌事迹展览馆年均人流量约4万人次,以团体参观为主,占年总参观人数的70%。为保护利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精神,近年来许昌市县乡三级结合实际情况,加大财力物力人力投入,加强红色资源的集中开发建设。有关职能部门主动作为,通过微信公众号、网站、报纸刊物等多种方式,加强对红色资源的宣传力度。但是,相对于全国其他红色资源丰富、开发利用较好的地市,仍然存在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宣传教育力度仍需进一步提升

  虽然大多数许昌党员群众听说过本土红色人物如杨根思、杨水才、燕振昌等,但除了有关研究部门、纪念场馆工作人员和红色人物家乡群众,对他们的先进事迹及其精神比较了解的不多,红色精神的宣传教育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通过分析,存在这一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生活节奏的加快,快餐文化的盛行,碎片化信息的充斥,让人们难以抽出更多时间深刻地去阅读或感受本土的传奇故事,尽管各地加大了红色精神的宣传,但一些人仍然无法真正理解红色精神背后的故事,部分被调查者听过某位英模的名字,却不清楚他的先进事迹,到过某个红色遗址、红色场馆,却不明白为什么而纪念,对红色精神的认知有所欠缺;相较于信阳大别山精神、林州红旗渠精神,虽然我们也形成了展现本土红色精神的重要载体,但知名度和影响力还远远不够,相关配套设施亟待提升,地方红色标识不够凸显,革命遗址、红色场馆条块分割,缺乏整合与联合,无法形成合力。

  (二)传承方式创新仍需进一步提升

  一般党员群众了解红色精神的方式主要是宣讲活动、报刊书籍、广播电视、参观展馆、手机网络等,红色精神的传承方式还需进一步创新。通过分析,存在这一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宣传教育形式相对单一,多是采用传统固定的方式来宣传,降低了党员群众参加红色活动的积极性,容易流于形式,不能入脑入心,大多数是遇到特别节日或单位组织而集中参观了解;红色精神践行的时代结合点还不够深入,新媒体的飞速发展对红色文化的传播内容、宣传主题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各类践行载体还需进一步探索总结,对不同传播对象的需求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尽管不断强化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能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一方面可能大多数青少年学生忙于学业,缺少社会实践及对本土红色文化的关注,另一方面可能他们能够接受到的融入本土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有所欠缺,使得青少年对本土红色文化的了解不多。

  (三)民众参与意识仍需进一步提升

  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对抹黑红色人物或破坏红色遗址的行为大多数党员群众都持惋惜态度,但能够主动亮明态度,制止不良行为的不多。通过分析,存在这一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人们思想日益活跃,再加上曾经红色岁月离现在相距甚远,群众对红色精神的认识停留在表面,缺少具体经历,无法感同身受,对红色精神的了解犹如空中楼阁,概念模糊;尽管民众普遍认同红色文化、红色精神,但多倾向于听,存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心理,缺乏主动性;本土红色精神发源地对当地民众红色精神宣传渗透不够,在乡土情结维系、文化身份认同等方面所做的文章不够多,丰富的红色资源没有得到更有效地利用。

  (四)理论探索研究仍需进一步提升

  在许昌本土红色精神、红色文化的理论研究方面,多是红色人物个体的相关资料,且多以新闻报道、人物传记、报告文学为主,关于人物精神内涵、价值意义的理论文章很少,有关许昌红色精神的理论探索有待进一步加强。通过分析,存在这一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对红色精神研究投入不够,从事红色精神研究的队伍力量不强,缺乏专业人才;即便研究人员对红色精神的理论探索感兴趣,但由于他们往往身兼其他工作任务,专门从事红色精神研究的精力不够,从而缺乏全面、深入、系统、持续的研究;对相关部门工作者、高校及社科类的专家学者、红色文化爱好者这三支队伍的力量整合不够,没有搭建与红色精神研究有关的工作平台,也没有调动起丰富的社会资源。

  三、传承弘扬许昌红色精神若干建议

  在许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不断孕育了像“小车不倒只管推”等具有许昌特色的红色精神,成为指引党领导许昌人民干事创业的精神动力。红色基因作为不可再生资源,是无数革命前辈为后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充分享用资源的同时,也要全面做好保护工作,确保后代能感受到同样的红色基因,实现代际公平,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利用。

  (一)坚持政府主导,注重顶层设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红色资源利用好,红色传统发扬好,红色基因传承好。为了传承弘扬红色精神,各级党委政府应高度重视对红色精神的探索研究,重视对红色资源的开发、保护和利用,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加大投入,发挥好党委政府对红色精神传承的保障和支持作用。同时,要对红色精神、红色资源进行科学论证、整体规划;建立健全红色精神传承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的开展有法可依、有理有据。属地管理部门应履行主体责任,做好相关红色精神、红色资源的管理工作。社科机构应创建激励机制,调动广大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开辟红色精神理论研究的新境界。

  (二)发挥地域特色,形成品牌效应

  文化品牌在文化传承中具有很强的社会效应,是打造一座城市软实力的强有力手段,是城市向外推介的一张独特名片。各地应充分利用已有的红色资源,按照就近原则,以点带面,避免形式主义,打造“接地气”的地域特色的红色文化教育,提高本地群众对当地红色资源的接纳程度,使当地居民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培育当地群众的归属感和荣誉感,深化红色精神的感召力与感染力,避免红色精神传承出现断层。同时,可以结合本地地域文化和特有的红色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红色精神教育,打破条块分割,自我发展的状态,对红色资源进行联合与整合,注重对地方红色精神整体形象的宣传与推广。既要深挖本地红色精神的内涵,又要拓展红色精神的外延,将当地农特产品、非遗文化与红色精神结合进行文创开发,形成独具特色的红色精神品牌。

  (三)搭建工作平台,整合社会资源

  良好的平台是开展一切工作的保障。相关职能部门要发挥职能优势,摸清当地红色资源、红色精神底数,供科研机构与相关爱好者参考借鉴;深挖人才,打破固有模式,整合社会资源,拓展研究方式方法,搭建一个科学、规范、鲜明的工作平台,形成强大工作合力。高校及社科类研究机构,不仅专业人才多,而且也掌握了科学的科研方法、学术资源,应充分发挥自身理论研究方面的优势,不断挖掘提升当地红色精神的深刻内涵,成为本地红色精神理论研究的主体。同时,积极发挥红色文化爱好者的作用,将其与职能部门、专家学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多点突破、精准发力,探索一条以红色精神研究、红色作品推广、红色资源利用、红色旅游开发等为主体的开放的、专业的、完善的现代红色文化产业链条。

  (四)丰富媒介宣传,强化辐射渗透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们接受信息的媒介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把握好各种媒介的特点规律,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开展宣传,使辐射渗透作用发挥最大化。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借助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在信息传播方面覆盖面广、速度快等优势,将红色精神方面的内容纳入其中,开设满足不同群体需求的栏目,定期做好推介,使广大网民随时随地接触红色因素,接受红色教育。继续发挥广播电视、报纸报刊等传统媒体的作用,有侧重点地持续推出有深度、有内涵、能打动人心的红色精品。与此同时,红色场馆要创新陈列方式,丰富展示载体,以VR虚拟现实、5D红色电影等沉浸式的体验方式,提升直观感受,增强代入感、互动性,让红色文化活起来、看得见、摸得着、记得住。城市街头公园可建立红色主题广场或情景体验区;社区街道可融入地方红色元素,强化地方红色标识。通过多形式、多角度、多层面、立体化的宣传模式,让优秀的红色精神、红色文化如春风化雨般融入人心、融入血脉。

  (五)创新传承手段,营造浓厚氛围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新时代充满新机遇、新挑战,需要强大统一的思想凝心聚力。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创造者,是当之无愧的红色精神的传承主体。要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从时代发展的特点出发,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红色精神教育,突出红色精神的群众性,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变小众化为大众化。丰富和改进党员干部教育模式,坚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地教育相融合,把党课开在红色教育基地,组织党员干部、入党积极分子前往红色教育基地进行体验式教学;区分领域、行业有针对性地培养和树立先进典型,构建学习党员先进典型的制度,通过制度化的学习,使党员在日常的工作学习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学先进、做先进,成为红色精神行走的传播者,提高先进典型在社会生活中的知晓率。在对青少年的红色精神教育上,家长要主动承担起红色精神传承的责任,了解当地红色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热爱家乡的意识;学校可与相关部门结合,尝试设立红色辅导员,开展丰富多样的党团活动,让地方红色教育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一部分。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在近百年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了独特的红色精神。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既结合好时代特点,又凸显许昌特色,传承好红色基因,让红色精神无时无刻不在鼓舞着、激励着每一个许昌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而奋进、前行、拼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