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政论坛 > 思想火花

从延安精神谈积淀新时代党建的历史伟力

时间:2020-01-03  来源:市委党史研究室  作者:党史研究室

  回望党的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曾寄语,“伟大的延安精神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全面从严治党的宏伟蓝图徐徐展开,亟需强有力的精神支撑和历史伟力,为全党事业保证坚强的核心领导和方向领航。延安精神为全面加强新时代党的建设工作积淀磅礴的历史伟力。

  一、在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中坚定信念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革命年代用鲜血换来的辩证法,从“三湾改编”到“古田会议”再到长征,一路走来在实践中不断被铁一般的事实验证着,在延安时期的峥嵘岁月里更是得到极大的发展,1942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了《关于统一抗日根据地党的领导及调整各组织间关系的决定》,要求中央代表机关(中央局、分局)及各级党委(区党委、地委)为各地区的最高领导机关,统一对各地区党政军民工作的领导;

  从思想上抓建队伍,让凝聚力激发战斗力。延安时期党始终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针对抗战以来壮大的党员队伍中,小资产阶级不断增加、非无产阶级思想持续发酵的情况,党中央着手加强思想整顿,通过无产阶级对非无产阶级的思想斗争、从严抓紧高中级干部马列学习、整风运动处理党内矛盾等形式保证了党内的团结统一,从而实现强有力的思想领导。

  在政治上指引方向,用政治路线指导革命战线。正确的政治路线,是党的建设的基本遵循,是革命战线的根本导向。瓦窑堡会议上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洛川会议上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明确了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方针;党的七大会议上提出“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为革命战争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

  在组织上确保领导,把政治优势转化为制胜优势。延安时期我们党以支部建设为重心,围绕组织功能加强组织建设,针对部队军阀习气滋长的现实问题,恢复政治机关和政治委员制度,同时重新建立了政治部,并从法规上明确政治委员是党在军队中的全权代表,从而逐渐确立起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四梁八柱”,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制胜优势。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十四条”,其中第一条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国目标,必须着力抓好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和组织建设,发挥各级党组织主体作用,确保各项工作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前进。

  二、在赓续我党优良作风中创新发展

  1945年4月23日的杨家岭大礼堂,中共七大把毛泽东思想列为党的指导思想,为人民军队走向成熟、走向胜利提高了源源不断的思想指引。13载革命实践锻造出的优良作风和光荣传统,是对先进思想的有力实践。南泥湾就是一个形象生动的现实例子。以八路军第三五九旅为代表的抗日军民在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中,勠力同心书写了“一把锄头一把刀,一边生产一边保卫党中央”的生动故事。

  始终保持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延安时期,面对国民党的封锁和延安地区的匮乏物质,毛泽东同志号召根据地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1941年3月八路军三五九旅进驻了作为陕甘宁边区南大门的南泥湾,广大指战员发挥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部队一边练兵、一边屯田垦荒,战时作战,闲时种地,艰苦奋斗,很好的减轻了根据地地方压力,同时满足了持久作战的物质需要。

  始终保持实事求是、开拓奋进的创新精神。南泥湾开荒生产,不是我们党领导人的心血来潮,而是建立在以朱德同志等人广泛大量调查研究基础之上提出的“南泥湾政策”的科学指导下开展的。同时打破了陕北只种旱地的传统和常规,把南方耕作水稻的经验和南泥湾的地理情况结合起来,试种水稻、开辟稻田取得成功。重视调查研究、敢于开拓创新是我党的优良作风,是党的建设必须传承发扬的优良传统。

  始终保持为民服务、团结奋斗的奉献精神。三五九旅在大生产运动中,上至旅长、下至勤务员和炊事员,一律编入生产小组,奋斗在开荒第一线,军民协力留下了“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的佳话。共产党员就要始终保持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我党历经风雨始终前行的强大伟力,是保持党建的先进性、纯洁性的重要工程。

  擎住灵魂的旗帜,队伍就有了向心力凝聚力,前进就有了正确的方向。我党在延安时期锻造出来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延安精神的丰富内涵和外延中得到充分的诠释,是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养料。新时代党建亟需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在传承红色基因和红色血脉中保证正确的奋斗方向。

  三、在开辟强国兴邦征程中广纳人才

  1935年至1947年中央红军在陕北期间,党中央认真总结大革命失败和前期斗争的经验教训,高度重视为革命事业培养人才。以抗大为主的延安时期干部培训教育实践,是我党加强自身战斗力建设、有力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关键因素。正是这一些既精通马列主义,又善于带兵打仗;既有力开展军政领导,又积极参与生产劳动的各类人才,为关键时刻的革命事业注入了强大的力量。

  以开放理念广纳人才,凝聚革命磅礴人才力量。延安时期党中央着眼抗日救国,制定“来去自由”人才政策,营造宽松的人才制度环境,尊重各类人才的流动自由和个体主权,实现“放手地吸收、放手地任用和放手地提拔”;同时积极团结犯错误同志,将在党内犯过错误的王明、博古两人票选进入第七届中央委员会,充分反映党中央期盼人才、尊重人才的理念和真诚。

  以实践平台培养人才,实现人才队伍融合发展。党中央将革命实践工作作为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和锻炼人才的重要平台,建立边学习、边实践、边转化、边提高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使他们参加到实际工作中去”,将知识分子安排在生产建设一线加以锻炼,在和与工农群众结合过程中强化革命本色,从而实现理论武装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提升革命人才的能力层级。

  以领导作范指导帮带,构建优良人才发展生态。延安时期教育事业困境重重却硕果累累,在于各级党委的坚强指导、各级领导的积极参与和帮带。毛泽东积极指导和关怀学校建设和干部培养,为抗日制定教育方针、题写校训、授课作报告;各级党委抽调优秀骨干到抗大分校实施领导,选拔年轻干部到抗大进行深造。同时抗大各级党组织积极贯彻党中央精神,“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构建了优良的人才发展生态。

  “为政之道,要在得人。”在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进程中,党中央始终把人才培养发展突出位置,结合重要历史关口、新的历史任务培养适应新要求的各种人才。在强国兴邦的时代伟业中,人才队伍建设要始终作为党建一项战略性工作来抓,要贯彻党中央战略部署,制定和落实好优秀年轻干部培养计划,同时以提高人才素质为核心,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新机制,把党员干部放在基层一线、吃劲要紧岗位和急难险重任务中摔打磨炼。

  四、在加强廉政建设中铸牢反腐厚盾

  延安时期物质生存条件比较艰苦,但腐败的不良因子在陕甘宁边区和其他抗日根据地还是有不同程度的存在。腐败分子有藏身之地,于党于军都具有致命影响。我党坚决厉行廉洁政治,共产党治理下的延安逐步实现了“十个没有”新气象,对当时党在局部执政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延安时期领导干部廉洁奉公、以身作则,创造了边区政府“只见公仆未见官”的清风正气。王家坪和枣园,简陋窑洞、破旧桌椅,党的重要领导人厉行廉政;张思德的光荣事迹,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决心。正是共产党人用纯洁本色净化了边区的政治生态,正是领导干部这种率先垂范、勤俭节约,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的风范和品格,培育了延安精神。

  建章立制制度反腐。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依靠法规制度推进反腐败工作,1935年就公布了中央政府《关于惩处贪污浪费行为》的26号训令,1938年制定了《惩治贪污暂行条例》,1939年颁布了《惩治贪污条例》,1941年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等等。通过建章立制制度反腐,抓住了廉洁政治建设的根本和关键。

  刀口向内铁腕治腐。坚决惩处腐败现象和腐败官员,是延安时期廉政建设的重要抓手。毛泽东指出:共产党员与红军,对于自己的党员和红军成员不能不执行比较一般平民更加严格党的纪律。党中央对枪杀革命青年刘茜的红军领导干部黄克功处以极刑,同时边区政府坚决落实党中央从严治党的精神,由司法部门判处了180多起贪污腐败案件,清除了一些腐败分子,促进廉政建设快速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管党治党的认识从理论到实践都不断深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和韧劲,坚持严字当头、全面从严、一严到底。”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对享乐主义、奢靡之风要穷追猛打,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坚决破除。用铁的纪律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作者:刘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