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共许昌地方党组织的历史沿革 |
|
时间:2022-03-14 来源: 作者: |
内容提要:从1922年至1949年,中共许昌地方党组织从只有1名党员开始,建立第一个党小组、党支部、县级委员会,建立和重建中共豫中特委,建立豫西和水西抗日根据地党组织,建立豫皖苏五地委、豫西五地委和二地委,建立中共许昌地委。党组织宣传教育和组织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阶层群众,与帝官封三座大山展开顽强斗争,虽屡遭挫折,但仍不屈不挠,直到建立当家做主的人民政权。 一、许昌党组织的创建 党在创立时期,共产主义小组就派人到许昌活动,传播马克思主义,创办工人劳动补习学校,讲述革命道理,成立工会组织,建立许昌第一个党小组、党支部和县级委员会。 (一)许昌最早共产党员建立的工人组织。1922年许昌就有了党的活动。那年李大钊在河南发展8名党员,许昌火车站的崔某是其中之一[]30。时年春崔某倡议许昌火车站学习长辛店铁路工人,以劳动补习学校为基础,筹建工人俱乐部。他以工人积极分子为骨干,宣传成立俱乐部的意义和作用。铁路工人踊跃参加,借助简单设备,建立工会俱乐部。经他举荐,大家选举3名委员。4月9日,他派代表参加京汉铁路总工会第一次筹备会。8月10日,他派代表参加在郑州召开的第二次筹备会。这次会议通过了《京汉铁路总工会章程(草案)》,规定每个火车站工人超过100人就可以组建京汉铁路总工会分会,制定“保护劳工”条款,不得任意开除工人,工人死后发给家属抚恤金,每隔2年给工人增加工资3元,工人子弟乘车优先,成立工人纠察团等。同日以工人俱乐部为基础,建立京汉铁路总工会筹备会许昌火车站分工会[]3。这是党领导下的许昌最早工人组织,也是京汉铁路总工会筹备会下辖的16个分工会之一。 (二)许昌历史上第一个党小组的建立。1924年夏,中共北京区执委派王克新到许昌以教师身份做掩护,开展工农运动,筹建党组织。同年秋,省立开封一师的长葛籍学生党员霍树中和孟炳昌到家乡开展活动[1]45。他们组织县高等小学和甲种农校进步学生,学习《共产党宣言》《向导》《政治生活》等刊物,提高政治觉悟。届时霍树中发展黄梅岭、高玉杰等10多名学生入党,建立许昌历史上最早党组织中共长葛党小组,黄梅岭和高玉杰先后担任党小组长,隶属省立开封一师党团支部。 (三)许昌历史上第一个党支部的建立。1925年10月,中共豫陕区执委整顿各级党组织,壮大党的力量。区委书记王若飞派黄埔军校一期学生党员郭安宇到长葛、禹县、许昌三县交界的石固从事农运工作[]13。他宣传革命思想,建立党组织,发展戴善同、孙益三等人入党,交给每位党员一本《贫民》作凭证。建立许昌地区第一个党支部中共石固南寨党支部,郭安宇任书记。后郭安宇指定戴善同任支部党小组长,开展党的活动。1926年1月,郭安宇到中共豫区委从事军运工作,孙益三到许昌县城西南郊碾上村工作,戴善同到许昌县县城西戴庄村发展党员,石固南寨党支部停止活动。 (四)许昌历史上第一个县级党组织的建立。1925年冬,中共豫陕区执委派肜德忱到许昌开展党的工作[1]46。肜德忱派石固南寨党支部委员孙益三到碾上村发展党员。不久,他发展吴忠甫、李文甫等入党。1926年春,肜德忱建立碾上村党支部,吴忠甫任书记。肜德忱派戴善同到戴庄村开展党的工作。期间戴善同发展22人入党,建立中共戴庄支部,戴善同任书记。戴善同在省立许昌第十四中学发展丁明道加入共青团。丁明道发展张炳耀、薛朝立等加入团组织,建立共青团许昌第十四中学小组,丁明道任团小组长。团员20多名,团小组2个。1926年4月建立许昌第十四中学团支部,丁明道任书记。不久肜德忱发展丁明道等入党员,丁明道发展教师吴干卿等入党,党员团员共同活动,设立两个党团小组,张炳耀和张鸿镇任小组长。同年11月,中共豫陕区执委派组织委员张景曾到许昌,在许昌县城衙前街9号建立中共许昌县地方执委,肜德忱任书记,戴善同等4人为委员,党员40多人,办公地址在许昌县城西南郊碾上村吴忠甫家,下辖碾上村等4个党支部和石固南寨小组。 二、土地革命时期的许昌党组织 党在许昌建立中共河南省工委、省临时工委,两次建立豫中特委,建立豫中特别支部,举行司堂农民暴动,掀起抗日救亡新高潮。 (一)许昌历史上第一个地级党组织的建立。1927年9月,在反抗国民党右派镇压中,中共河南省委成立豫南、豫中、豫北3个特委。豫中特委设在许昌,省委常委张景曾任书记,领导许昌、临颍、郾城、长葛、西华等县党组织,举行全省总暴动[1]86。由于决议脱离实际,计划未能实现。1928年1月下旬,豫中特委在许昌县召开各县党组织负责人会议,确定在许昌县司堂村发动暴动。2月中旬,黎光霁接张景曾任特委书记。豫中特委在许昌县召开苏维埃代表会议,选举李杜为许昌县苏维埃主席,薛朝立为许昌县农协主席。2月12日,豫中特委领导许昌县举行暴动。13日他们建立指挥部,100多名赤卫队员在司堂村集合。李杜、薛朝立等带领赤卫队员,扛起工农革命大旗,手持枪支、大刀和长矛,颈系红巾标志,向地主恶霸盘踞据点猛烈进攻。农民协会会员从四面八方涌来,暴动农民四五千人。他们杀土豪、焚地契、分浮财,吓得大地主闻风逃窜。15日国民党当局出动军队镇压,暴动失败。豫中特委转移到临颍、郾城一带。黎光霁回到开封,重建省委,豫中特委停止活动。 (二)中共豫中特委的重建。1928年4月,省委派韩子文到许昌,重建许昌县委。年底被敌人发觉,韩子文被调走。1929年春,省委派曹鼎新到许昌,建立许昌特别支部,曹鼎新任书记,负责许昌等6个县党的工作。4月18日,中央将河南省划分为3个中心区,分设中心县委,归中央直接领导。9月,许昌特别支部改属郑州中心市委领导。1930年1月28日,中央重建河南省委。要求各级党组织公开发动群众,开展武装斗争。4月国民革命军宋天才部第75师驻扎许昌。该师参谋长、地下党员郑宝钟秘密发展连排级军官入党,部分下级军官和士兵掌握在党的手中。为此,省委决定策划75师兵变,组成工农红军第15军。5月以许昌特别支部为基础,组建豫中特委,开封市委书记杨健民为书记。豫中特委以策划75师兵变为重点,同时负责领导许昌等13个县党的工作。成立由杨健民、郑宝钟等组成的军委,杨健民任书记和第15军政委,郑宝钟任军长。8月杨健民、郑宝钟召开军委扩大会议,研究兵变计划。由于参会人数多,会议时间长,不慎泄密。次日夜宋天才将郑宝钟和部分与会人员杀害。兵变未起事即遭镇压。豫中特委还领导许昌等县的穷人会、贫人会抗款抗粮。但由于条件不成熟,计划没能实现。1931年3月,省委撤销豫中特委,建立许昌中心县委,刘晋任书记。 (三)中共河南省工委在许昌的建立。1932年12月,中央委派省委原军委书记张振亚到河南,与许昌中心县委取得联系,指示县委书记刘晋等赴上海汇报许昌及河南党组织的状况,参加短期训练。1933年1月,刘晋等回到许昌,以中心县委为基础,组建河南省工委,吕文远任书记,刘晋等任部长,机关设在许昌[1]114。许昌中心县委工作人员转隶为省工委工作人员。省工委以健全豫中工作为中心推动全省党的工作恢复。不久建立中共许昌城区委员会,王书祥任书记。区委机关设在许昌县福音堂小学党员教师艾伯良家里,下辖两个党支部。吕文远、刘晋等深入各县农村,了解情况,促进党组织的恢复和发展。派人到全省巡视,与党组织秘密接触,恢复党的活动。省工委恢复12个党组织。党的活动在各地开展起来。1933年2月,省工委将海观澜等接到许昌,重建省工委印刷机关。后因叛徒出卖,印刷机关遭到破坏。6月省工委迁往郑州。 (四)中共河南省临时工委和省工委在许昌的建立。1936年1月,中央北方局派沈东平到许昌,与坚持斗争的郭晓棠等取得联系。他召集会议,听取汇报,研究形势,以许昌为中心,恢复全省党组织。成立党支部,沈东平任书记,将暴露身份的党员送到中央北方局。郭晓棠等离开许昌,留下的党员坚持斗争。7月沈东平组建许昌中心县委,贺建华任书记。后因内部成员形不成领导核心而解散。同月沈东平在许昌组建中共河南省临时工委,沈东平为负责人,机关设在许昌。省临时工委把恢复建立各级党组织作为迫切任务,派人到各地联络党组织和党员。经过9个多月艰苦努力,恢复建立许昌县委等8个县级党组织。10月省临时工委重新组建许昌县委,许昌简易师范学校校长蒋介民任书记,教师周之焕任委员。领导学生、工人和烟农举行抗日爱国游行,40多名进步青年赴太原参加抗日牺盟会。后蒋介民离开许昌,周之焕接任书记。周之焕调离后,许昌县委停止活动。1937年4月,中央北方局派刘子久等到河南,以省临时工委为基础组建中共河南省工委,刘子久任书记,沈东平等任委员。省工委领导机关驻许昌。省工委把恢复发展全省党组织作为主要工作。刘子久和沈东平等不断到全省各地巡视,把分散的党组织和党员统一到省工委领导下,发展一批新的党员和党的基层组织。 三、抗日战争时期的许昌党组织 党在许昌建立统一战线,组织抗日救亡宣传队,为抗日将士捐款捐物;开辟水西和豫西根据地,粉碎日伪顽联合进攻;建立党组织,成立民主政权,组织地方武装。当时许昌没有建立中共地方委员会,各县党组织互不隶属,个别时期甚至出现两个中共地方委员会在一个县内活动的现象。 (一)中共鄢陵县党组织的恢复和发展。1937年4月,在北平上学的鄢陵籍青年李爽在郑州遇到省临时工委的楚光甫。楚光甫动员他留下来抗日救亡,派他回鄢陵县开展党的工作。5月李爽找到挚友程彦洛和郑祥勋,组织马列主义学习研究小组,宣传马克思主义。同月底楚光甫发展李爽入党,成立中共鄢陵县小组,隶属中共豫东特委,李爽任组长。1938年5月,鄢陵县党小组发展6名党员。豫东特委以鄢陵县党小组为基础,成立中共鄢陵县支部,李爽任书记,郑祥勋等人为委员。7月鄢陵县党支部以鄢陵县民训工作团的名义,派党员田志高等8人到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学习。同月豫东特委以鄢陵县党支部为基础,组建中共鄢陵县工委,书记、委员不变,党员30人。9月豫东特委改组中共鄢陵县工委为中共鄢陵县委,书记、委员不变。11月中共鄢陵县委成立鄢陵县青年救国会,开展抗日救国活动。12月中共豫东特委更名为中共豫东地委,中共鄢陵县委隶属中共豫东地委。1939年3月,中共鄢陵县委派孙子良等人到三民村学校任教,成立中共三民村学校支部,孙子良任书记。豫东地委派刘建吾到该校任教,指导学校党支部工作。1939年夏,豫东地委在西华县西夏亭村召开豫东各县委书记会议,将中共鄢陵县委改组为中共鄢陵县中心县委,领导扶沟、临颍县委,在尉氏、洧川、中牟、许昌、长葛部分地区活动。1942年冬,国民党当局派特务到处捕杀共产党人和进步青年。中共鄢陵中心县委将暴露身份的党员撤退到根据地,留下党员以合法职业作掩护,从事活动。1944年2月,中共鄢陵中心县委改组为中共鄢陵县委,李爽任书记,后由程留宾代理。 (二)中共许昌县党组织的恢复和发展。1938年2月,中共豫南特别区委员会下辖的中共舞阳县委派李持英等到许昌县,在民众教育馆小学任教。他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发展丁光裕、王石青、沈顺卿等入党,成立中共许昌县民众教育馆支部。4月改建为中共许昌县中心支部,李持英任书记,丁光裕等任委员,下辖3个党支部、1个党小组,党员26人,隶属中共豫中特委所属的中共舞阳县委。1939年5月,豫中地委书记张维桢到许昌县视察,要求吸收知识分子入党,多吸收工人农民入党。同月中共豫中地委派王津忱到许昌县工作。7月豫中地委派戴子侠等人到许昌县灞陵中学和繁城小学任教,开展党的活动。8月张维桢召开会议,将中共许昌县中心支部改组为中共许昌县工委,王津忱、丁光裕、王石青、沈顺卿任部长,下辖5个党支部,党员47人,办公地点设在许昌县城内榆柳街丁光裕住处。后因王石青等10多人暴露身份,随离开许昌到确山县竹沟工作,中共许昌县工委停止活动。没有暴露身份的党员坚持革命活动。12月由徐干青等负责,以从确山县竹沟学习回到许昌的9名青年为骨干,举办县民众运动干部训练班。后因国民党县党部怀疑,训练班停办。1940年5月,中共许昌县工委原书记王津忱组建中共许(昌)临(颍)县工委,王津忱任书记,丁光裕、戴子侠任委员,下辖3个党支部,隶属豫中地委。1941年1月因叛变出卖,县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停止活动,直至抗战结束。 (三)中共襄城县党组织的恢复和发展。1938年5月,中共豫中特委派李彩珠等到襄城县,加强抗日宣传队的领导。6月建立中共襄城县支部,李彩珠任书记,阎伯玉、杨战韬任委员,党员20多人。不久,李彩珠、阎伯玉前往省委所在地确山县竹沟,申请增派干部到襄城县工作。此时,省委正在召开青年工作会议,李彩珠、阎伯玉参加会议。会后,省委组织部同意派干部到襄城县帮助工作。7月中旬,省委增派力量,加强中共襄城县支部的领导。8月省委派豫中特委书记张维桢等到襄城县,建立中共襄城县委,张维桢兼任书记,李彩珠、阎伯玉、胜靖东、张静超任部长。下辖3个党支部,1个党小组,党员近百人。1939年1月,省委派樊杏生到襄城县工作。因国民党顽固派控制极严,樊杏生没有打开局面。豫中地委又派李伊郎到襄城县,继续开展活动。2月中共豫东地委派张奎光负责统战工作。8月中共豫南省委派巡视员徐耀三到襄城县视察,传达中央关于国民党统治区工作要点等指示。1941年2月,时任省委书记兼中共豫中地委书记、又兼襄城县委书记的张维桢赴延安,县委工作由中共豫中地委组织部部长杨毅负责。由于形势恶化,中共襄城县委停止活动,隐蔽的党员仍坚持革命活动。 (四)中共长葛县党组织的恢复和发展。1938年6月,中共郑(州)荥(阳)密(县)工委书记张漫萍派委员石井到长葛县,筹建党组织。石井与李思孝、赵吉甫发展党员4人,7月初建立中共长葛县支部,李思孝任书记,赵吉甫、陈瑞图任委员。9月中共郑(州)荥(阳)密(县)工委改建为中共密县中心县委。组织部长苗树堂到长葛县,将长葛县党支部改建为中共长葛县工委,李思孝任书记,赵吉甫、陈瑞图、陈伯瑾任委员,下辖6个党支部,党员33人,办公地点在长葛县潩水寨。11月中共密县中心县委将长葛县工委改组为中共长葛县委,增加辛金生、辛瑞芝为委员,新建中共长葛县石桥路支部,党员45人。12月中共豫西省委将中共密县中心县委改组为中共密县地委。纪西任书记,刘清源任副书记,苗树棠任组织部部长,楚书范任宣传部部长,刘清源兼任民运部部长。长葛县委书记李思孝调离,苗树棠兼任中共长葛县委书记。1939年2月,中共密县地委派杨长庚、赵一凡到长葛县充实县委领导成员。杨长庚、赵一凡、赵吉甫、陈伯瑾、辛金生、辛瑞芝任委员。7月中共密县地委要求长葛县委利用一切条件解决党员职业问题,以便长期埋伏。辛金生等4人以教师职业为掩护开展工作。长葛县委开办经济饭店,作为联络点。2个月后,因被国民党当局察觉,便以赔钱为借口停办。10月杨长庚调任中共洧川县委任书记,中共密县地委任命赵一凡为中共长葛县委书记兼组织委员,其他委员不变化。下辖13个支部、1个党小组,党员70多人。1940年12月,中共长葛县委停止活动。1942年7月,赵一凡等离开长葛县,长葛县委停止活动。1944年春,中共密县地委重建长葛县委,建立8个基层党支部,党员40多人,办公地点设在长葛县祥符梁村。 (五)中共禹县党组织的恢复和发展。1939年1月,中共新(郑)长(葛)洧(川)工委派李至英到禹县,任神垕陶瓷职业学校教导主任。李至英向教职员工和进步学生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发展26名师生入党,成立中共神垕陶瓷职业学校党支部,李至英任支部书记。此时豫北沦陷区迁到禹县的学校师生有强烈抗日意愿,李至英常到这些学校开展宣传活动,引导师生团结起来,开展抗日运动。成立中共汲县织染职业学校支部,李至英兼任书记,申济生等任委员,党员20多人;成立中共省立汲县第十二中学支部,李劳刚任书记,党员10多人。中共密县地委组织部长兼中共新郑中心县委书记苗树棠多次到禹县,指导党组织工作方法。8月成立中共禹县县委,赵以文任书记,李至英、赵西林等任委员,下辖中共省立汲县第十二中学等3个支部,党员50多人。中共禹县县委定期召开党组织生活会,加强党的纪律和严守机密教育,提高党组织战斗力。1939年底赵以文常到省立汲县师范学校等单位开展党的活动,了解党组织发展情况,传达上级指示。1940年1月,中共禹县县委安排10名学生赴延安,踏上新征途。3月赵以文离开禹县,李至英接任县委书记。6月赵西林接替李至英任县委书记。1941年8月,赵西林调到舞阳县立中学任教,中共禹县县委停止活动。 (六)豫西和水西抗日根据地党组织的建立。豫西位于黄河南岸,平汉铁路以西;水西是指黄河以南,新黄河以西,平汉铁路以东。1945年2月,王树声、戴季英所部张才千,率抗日先遣队进入禹县北部山区,成立豫西四地委,张才千司令员兼任地委书记,王其梅任副书记。3月在禹县扒村建立中共禹县县委,下辖2个区委。4月建立中共禹密新中心县委。5月冀鲁豫军区128团开辟水西新区,7月成立13地委,建立鄢(陵)扶(沟)县委。6月河南军区六支队司令员刘昌毅、政委张力雄建立中共禹西六地委和中共禹(县)郏(县)县委。中共豫西和水西各地委、县委、区委恢复一批党员的组织关系,大量吸收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入党,每村至少有1名党员。建立党组织,开办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培训班和党校,提高党政干部素质,充实干部队伍,解决干部力量不足问题。发动群众,建设抗日民主政权,贯彻党的合理负担政策,开展倒地运动。发展抗日武装,动员群众参军参战。 四、解放战争时期的许昌党组织 许昌党组织领导人民群众,开展“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斗争;创建地下情报站,开辟水西和豫西解放区;开展平汉铁路破击战,解放许昌全境;接管城市,改造社会;动员群众,参军参战;剿匪反霸,开展土改,发展生产,安排人民生活,恢复发展工商业,安定社会秩序;培养干部,壮大骨干力量。 (一)中共豫皖苏边区委员会的建立。抗战胜利后,解放军主动放弃豫西、豫东水西根据地。1945年10月初,豫西四分区及所属禹县党政军机关随部队南下桐柏山,与新四军五师会合。同时冀鲁豫军区豫中支队奉命撤离水西,鄢陵、许昌县的党政机关也撤离水西地区。许昌所属各县党的活动中断。1946年10月19日,中央决定重建中共豫皖苏边区委员会,吴芝圃任区委书记。12月14日吴芝圃、张国华召开冀鲁豫第六地委第六专署第六军分区和华中分局第八地委第八专署第八军分区干部大会,正式建立中共豫皖苏边区委员会,将冀鲁豫第六地委改建为中共豫皖苏第一地委,将华中分局第八地委改建为中共豫皖苏第三地委,组建新的豫皖苏第二地委领导机构,豫皖苏解放区党的领导机构诞生[1]268。1947年1月,国民党当局动员8个正规旅及20多个县的保安团队10万人马,清剿豫皖苏解放区。豫皖苏军区采取游击战术,各军分区坚持内线斗争,军区主力部队转至外线,机动歼敌。豫皖苏军区部队往返拼杀,消灭小股敌人,扫除据点,配合晋冀鲁豫野战军解放豫东村镇。期间坚持内线斗争的第二、三军分区,分别组建水西支队和豫南支队,开辟扩大贾鲁河以西和沙河以南地区,成立中共水西工委,王其梅兼任书记。他们在许昌、鄢陵一带寻机作战,打击敌人。 (二)中共许昌地委的建立。1947年9月,陈毅粟裕大军解放西华、鄢陵和扶沟县城。10月以水西工委为基础成立豫皖苏五地委,进驻鄢陵县城。12月15日,陈粟大军解放许昌,歼敌7000余人。经过5次“拉锯”战,1948年6月7日,许昌最后解放。1947年7月陈赓谢富治大军挺进豫西,11月成立豫陕鄂第五分区地委。同月29日成立豫陕鄂第七地委。1948年6月,中共豫西区党委在鲁山县成立,豫陕鄂第五地委改为豫西五地委,豫陕鄂第七地委改为豫西二地委,领导机关迁到舞阳。随着中原战场节节胜利,中原解放区连成一片。1949年2月22日,由豫西区党委所辖的二五地委和豫皖苏五地委所辖的部分中共县委合并,成立中共许昌地委[1]379。豫皖苏第五地委所辖的许昌市县、鄢陵县、临颍县等的党的组织,豫西第二地委所辖的叶县、舞阳县、漯河郾城市县党的组织,豫西第五地委所辖的鲁山县、宝丰县、临汝县、郏县、襄城县、禹县、长葛县党的组织,一并划归中共许昌地委。许昌地委管辖许昌市县、漯河郾城市县、临汝、鲁山、宝丰、郏县、襄城、禹县、叶县、舞阳、临颍、长葛、鄢陵13个县级党组织。4月河南省委公布许昌地委成员名单。省委常委裴孟飞兼任许昌地委书记;齐文俭任第一副书记,张健民任第二副书记。管辖许昌市县委,曹志真任书记,郑旭、王鹤洲、乔林任副书记;禹县县委,刘平任书记,卢鹤年任副书记;长葛县委,任瑞廷任书记,马云生任副书记;鄢陵县委,孙善佑任书记;襄城县委,柳特任书记,李瑞堂、阎治本任副书记。原跨行政区域的各解放区区划调整后,许昌地委成为许昌地区统一的地方党组织。许昌地委成立后,依靠发动群众,剿匪反霸,建立基层政权,发展地方武装,建立扩大基层党组织,许昌党的组织和党员数量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