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政论坛 > 思想火花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河南的群众路线建设

时间:2019-09-16  来源:  作者:王丹丹

      一、抗日战争时期“群众路线”理论的发展情况
      (一)抗日战争时期“群众路线”理论发展情况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时期的革命实践中,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进行革命活动得到的无比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总结。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提出“群众路线”,是周恩来在1929年9月的《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九月来信)中提及的。这是党第一次以书面的形式提出“群众路线”,也是对“群众路线”的最早的较全面的一次阐述。
      抗日战争时期,敌我力量相差悬殊,不可能单凭一己之力取得对日作战的胜利,因此,必须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旗帜,提出“尽可能的造成全民族的(计算到特殊的环境)反帝统一战线来”。全面抗战开始后,毛泽东在总结党领导群众斗争经验的基础上,先后发表多篇论著,指出:共产党人“无论在任何时候进行任何工作,都必须要采用两个方法,即一般和个别相结合,二是领导和群众相结合”。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指示和领导人关于党和群众密切关系的论述,在工作实践中得到了自觉的贯彻执行,为全党和全国人民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抗日战争时期“群众路线”理论在河南的贯彻情况
      九一八事变后,在中国共产党坚决抗日主张之下,中共河南省委于9月底和10月初,先后发表《中共河南省委为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满洲的宣言》和《关于日本强占满洲宣传大纲》,号召全省劳苦群众团结起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组织工农兵自己的武装,组织群众性的反帝组织。虽然中共河南省委的“群众”还限于劳苦群众,但在之后组织的群众性救亡运动中,已经包括学校师生等爱国团体了。
      全面抗战开始后,在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思想的指导下,中国河南省委积极宣传和组织民众抗日。省委书记朱治理和刘子久、危拱之等在中共河南省委的机关刊物《风雨》周刊上连续发表文章,动员工人、农民、妇女、青年参加抗战。并组织学生、教员“形成青年的抗日统一战线组织,使这些组织和工农群众的基本组织汇合起来,形成抗日坚固阵线”。中原开展游击战争之后,中共中央十分重视,在毛泽东、刘少奇等《对平原游击战指示》中指出,在平原地区“发动最广大的群众进行公开的武装斗争”。在河南,“群众”发展成为一切可以发动的力量,在河南领导抗日斗争的中国共产党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并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自觉贯彻到河南的抗日战争进程中。
 
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河南的群众路线建设实践及意义
(一)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河南的群众路线建设实践

      1、组织抗日武装
      中共河南省委确立实行抗日游击战争以后,紧紧依靠群众,以各种形式将境内群众组织起来,采取“滚雪球”的办法进行“全民总动员”,“实行全民武装”。
      1938年,根据中共中央和长江局的指示,中共河南省委提出了“为创建十万武装而斗争”的口号,号召全省3000万同胞“自愿地武装起来”。省委书记朱治理和彭雪枫分别在《新华日报》上发表题为《论河南游击战争情势及当前任务》、《目前在河南应该做什么?》的文章,指导全省游击战争的准备工作。
      在中共中央和中共河南省委游击战争方针的指导下,鄂豫皖边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建立了中原战略支点,并组建豫北、豫东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争;在豫东、豫西地区,分别由省委组织部长吴芝圃、宣传部长刘子久组织领导地方群众,组建抗日武装。到1938年10月,省委直接和间接掌握的抗日武装已达2万人。河南党组织还利用统战关系控制了数十万民众自卫武装,如自卫队、自卫团联庄队等,改造和争取了部分枪会、土匪武装,为开展游击战争奠定了基础。
      2、建设抗日民主政权
      1941年以前,河南各抗日根据地在创建、发展过程中,逐步建立起部分县级抗日政府或行政委员会,但这些政权处于初创阶段,并不健全。1940年,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为了保证中国共产党在各抗日根据地政权中的领导地位,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以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共中央于3月6日发出关于《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指示,提出了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上的“三三制”政策,指出,“抗日统一战线政权的产生,应经过人民选举”。
      河南各抗日根据地指示精神,相继召开参议会,制定执政纲领,并颁布各种法规和条例,开展抗日民主政权建设。以豫鄂边区为例,1941年4月,豫鄂边区在京山召开第二次军政代表大会,民主选举了豫鄂边区行政公署组成人员,通过了《豫鄂边区选举条例》等,讨论并通过了关于限期完成全边区彻底民选、健全乡保政权、成立司法委员会等项议案,掀起人民参政热潮。各地先后召开保民大会和乡、县代表大会,选举各级政权组成人员。次年3月,在各地普遍民选的基础上,豫鄂边区召开了首届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了边区人民代表大会(即参议会)代表团;改选了行政公署委员;通过了《豫鄂边区施政纲领》。会议严格按照“三三制”原则,争取了国民党中央委员潘怡如、大学教授柳野青等党外人士参加政府和民意机关工作。
      河南各根据地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使抗日根据地的法制、政治建设初具规模,政权建设走入规范化、制度化的阶段,既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又广泛地吸取了进步分子和中间人士,加强了与党外人士的合作,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抗日,扩大了党的影响力。
      3、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
      为团结开明地主抗日,巩固统一战线,河南各抗日根据地根据1939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的《关于深入群众工作的决定》,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在晋冀鲁豫边区,减租减息政策推行伊始,遭到部分地主的反对,针对这种情况,河南各根据地积极发动群众,提高认识,在不同地区采用不同的方式解决矛盾。通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据太行区1941年6月的统计,9个县的7750户佃户减去租子248余万斤。在豫皖苏边区,路西各县抗日政府制定了减租减息增资条例。据不完全统计,到1944年12月,路西各县共征公粮近8000万斤。在豫鄂边区,1942年中共信南中心县委为贯彻边区政府制定的《1942年度减租减息办法》,召开农民代表大会,县参议会召开各界代表大会,讨论边区政府的减租减息问题。会后,县、乡成立评租委员会和双减检查团,推动减租减息工作的开展。
      河南各根据地贯彻实行“双减双交”的土地政策,一方面农民交租交息,虽不能做到耕者有其田,但减少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他们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有效的发展了生产;另一方面由于土地所有权和财产所有权仍归地主所有,保证了地主、富农得到一定的租息,有助于稳定地主阶级,对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支持敌后抗战起了很大的作用。
      4、开展生产救灾运动
      为了克服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出现的严重经济困难,河南各根据地根据毛泽东同志“自己动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困难”的号召,积极开展生产运动。
晋冀鲁豫边区把救灾度荒与发展生产密切结合起来,大力组织军民扑灭蝗虫、抢种等生产自救运动。豫鄂边区政府在1941年和1942年两次发行建设公债600万元,为发展农业生产和救灾筹措资金。边区部队与群众共渡难关。据1943年的不完全统计,豫鄂边区机关和部队(不包括三、四军分区)共开荒23570余亩,种菜6950余亩,部分粮食、蔬菜自给,大大减轻了的农民负担。在河南的其他抗日根据地亦是如此。
      河南生产救灾运动中,党政军领导人亲自参加生产,部队“劳动和武力相结合”,逐步实现粮食、日用品和工业品的自给或部分自给,鼓舞了根据地军民,推动了河南各抗日根据地大生产运动的发展。通过大生产运动,繁荣了经济,改善了军民生活,减轻了人民群众的负担,提高了部队战斗力,密切了军政、军民和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巩固和发展了河南各抗日根据地,为党在河南迎接大反攻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河南的群众路线建设意义
      1、支援了抗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保障
全面抗战爆发后,河南成为华北抗战的后方,华中抗战的前线,保卫大西北的屏障,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中共河南省委的组织和领导下,积极组织大批知识青年和党员到工厂、农村等地宣传抗日救亡,加强对群众抗日救亡运动的领导。全省出现前所未有的抗日救亡运动高潮。在中共中央的指示下,中共河南省委和各地党组织发动群众,领导全省广大人民和邻省人民一起配合挺近敌后的八路军、新四军主力,创建抗日根据地。据不完全统计,到1944年底个抗日根据地河南部分的总面积达7.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44.9%,人口1325余万,占全省总人口的39.4%,为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提供的充足的兵源和可靠的后方,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保障。
      2、增强了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巩固了党的群众基础
从1921年党成立到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中国共产党从一个小政党逐步发展。中国共产党在河南放手发动群众,建立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河南群众了解了党,进而扩大了党的影响力,增强了党的凝聚力,巩固了党的群众基础,使中共河南党组织和人民革命力量得到了空前发展。在八年的抗战中,河南各抗日根据地军民先后抗击和牵制了20余万日伪军,对日伪军作战1万余次,解放人口2000余万,为抗日战争在全国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河南省委的群众路线建设启示
      (一)运用多种方式,调动群众积极性,是抗日战争时期河南群众路线建设的关键
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战争。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党在河南组织各种抗日救亡团体,针对不同的阶层,采用采用剧作、歌曲、演讲、漫画、办识字班、组织儿童团体等多种方式开展工作,与群众密切联系,调动各个阶级、各个阶层、各个党派的积极性,赢得广大群众的支持。因此,深入群众、宣传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是党取得群众工作成功的重要措施。
      (二)开展整风运动,注重自身建设,是抗日战争时期河南群众路线建设的保障
党的建设是毛泽东总结的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抗日战争期间,河南各地广大党员干部反复学习整风文件,联系个人的思想、工作、历史以及自己在地区或部门的工作进行检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运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解决各种实际问题,达到了改造思想,转变作风和改进工作的目的,提高了党员素质,增强了战斗力。工作作风上,党与群众同甘共苦,切实转变干部作风;工作方法上,讲究实事求是,注重调查研究,由点及面、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开展群众工作。
      (三)注重民众的物质利益,紧抓民心,是抗日战争时期河南群众路线建设的基础
毛泽东于1942年在《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中指出:“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中国共产党人一直以来都是以为人民服务为工作的宗旨,同时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作为实现党的纲领的根本保证。在抗日战争时期,党政军领导人亲自参加生产,解决河南敌后根据地的经济困境,减轻人民负担,得到广大民众的拥护。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回顾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河南群众路线建设,为河南各级党员广大职工和领导干部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列,团结和带领群众,卓有成效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努力实践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促进经济发展,展示新时代党员风采,为党旗熠熠生辉继续贡献力量提供借鉴。
(中共许昌市委党史研究室)
 
姓名:王丹丹
联系地址:河南省许昌市建安大道市委市政府8号楼3135房间
邮编:461000
联系方式:0374—2965717  18864696360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