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政论坛 > 思想火花

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实践和启示

时间:2019-09-16  来源:  作者:余满红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开创了新局面,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全体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一带一路”为世界各国发展繁荣提供中国智慧。中国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成绩,归根到底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国共产党能带领中国人民取得辉煌成就,其成功密码就在于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始终把握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目标。
      一、走中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成功执政的首要特征
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开始就不断探寻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在革命时期,我们党从农村包围城市,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革命道路,从而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使中华民族从此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立足中国实际,转移工作重心,实行改革开放,带领中国人民毫不动摇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与世瞩目的成绩,奠定了中国在世界舞台的地位。
      (一)党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因此,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这一段时期,是党从革命党转为执政党、从领导革命到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这一时期的探索尽管不容易,但是在党的带领下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开始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艰辛的探索。
      第一,明确社会性质,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建国后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它不是党的最终奋斗目标,因此经过三年的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和国内政治秩序得到发展和稳定,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有利的实际依据。同时,列宁的过渡理论和苏联的过渡实践也为党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支撑。1953年,党根据中国国情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进行了大规模的工业、农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我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为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第二,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探。首先,摆脱苏联模式,坚持走自己的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由于缺乏进行社会主义的建设的经验,照搬苏联的建设模式便成为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但是随着我国建设的进行,党逐渐察觉到苏联模式存在弊端,毛泽东在党内首先提出了要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问题,尤其在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最近苏联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教训,少走了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为了从苏联模式中摆脱出来,毛泽东在总结苏联经验的基础上,主张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要走自己的路。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首次自我尝试,意味着中国共产党逐步开始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践相结合,探索适合中国发展的社会主义道路。
      其次,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探索中提出了许多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1956年在党的八大会议上,对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作出了正确判断,即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阶级斗争,而是人们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与落后的现实农业国之间的矛盾,并依据这一矛盾,在经济、政治、法制、文化等各方面做了正确规定。尽管由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认识不足,党在探索过程中曾一度出现失误,但是,党带领全国人民不断调整各项政策,并逐渐加深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这就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源头。毛泽东还注重大力发展商品生产,认为价值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法则,不能把商品生产与资本主义混为一谈,商品生产是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因此要利用商品生产和价值法则,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二)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前途,中国共产党面临着严峻考验。对此,邓小平强调:“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我们多次重申,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深刻总结借鉴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我国国情出发,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定符合我国实际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发展战略,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本质理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根本任务和价值目标的科学揭示,为我们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 “三步走”发展战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定了战略目标。打破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发展如何结合的困境,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新智慧。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这一重大问题。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深入实践,如何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使党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成为我们党必须要明确的问题。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世情、国情和党情发生重大变化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把党的建设问题摆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战略全局的关键,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使中国共产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决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刻把握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形成了科学发展观,规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坚持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党对发展的本质内核和规律的把握,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的发展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面对国际国内新的形势,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 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二、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经验启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几十年来领导中国人民不断汲取深刻教训、总结丰富经验,不懈探索的成果,是党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是中国不断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途径。
      (一)必须始终牢牢坚持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拓者和坚强领导核心,这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结论。无论是在革命、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于始终坚持党的领导。
      第一,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坚持党的领导,在思想上要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航者和掌舵人,要不断把握新时代新脉搏,使党的领导能够不断与时俱进,始终成为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在政治建设上,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持“两个维护”,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坚定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实际工作中,要使党的领导深入贯彻体现到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领域,增强党“把方向、谋大局、 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切实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第二,必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成长壮大、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面临的新的重大课题,做好这个课题,始终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执政党,就必须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使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要清醒认识党在新时代面临的考验和危险,在理想信念上,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补足精神之钙,为党的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动力。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打铁必须自身硬,要坚决遏制党内一切不正之风,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充分发挥巡视利剑的强大威慑作用,坚决严厉惩治腐败,使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不断巩固发展。
      (二)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是在人民群众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党的事业和中国广大人民是牢牢联系在一起的。第一,人民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定的信仰。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开始,即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在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密切联系群众,从广大人民的利益出发,为着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奋斗,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和广大人民同甘共苦,取得了社会建设的巨大发展。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在人民的支持下,攻坚克难,不断深化改革成果,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关键保障。第二,始终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变的初心。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因此,党要清醒认识到,不管时代环境如何变化,人民永远是党自身发展、执政的靠山,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力量,从人民利益出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所在,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因此,“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使我们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适合中国发展的唯一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是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实践探索中找到的正确方向,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以先进的科学理论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不断与时俱进、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政党,党在开辟道路的进程中不断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坚持以先进的科学理论为指导,可以使党的事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紧密契合,紧紧抓住和把握新时代新时机,不断突破改革遇到的各种障碍,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列宁曾经指出,重要的是相信道路选择得正确,这种信心能百倍地加强革命毅力和革命热情,有了这样的革命毅力和革命热情就能创造出奇迹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人民群众进行创造和发展的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人民创造历史的实践道路,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这条道路能够集中最广大人民的力量,在党的带领下,立足中国国情,集聚人民智慧,能够不断破解发展过程的难题,克服各种风险,致力于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改革开放40年来的伟大实践充分证明了这是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独特道路,全党全国人民必须毫不动摇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有新任务、新使命,只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始终以最广大人民利益为党的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会越来越宽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会越来兴旺,中国人民的生活会越来越美好。


作者简介:
余满红:许昌市委党校,讲师
段佳佳:许昌市委党史研究室 秘书科主任科员
联系电话:15893771874   15993666688
邮箱:ymh7903@126.com   34489420@qq.com
通讯地址:许昌市许继大道5号,邮编:461000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