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与祖国同行 > 峥嵘的岁月

回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点滴轶事

许昌市人民检察院退休干部 刘效禹
时间:2020-01-07  来源:  作者:

  回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点滴轶事

  我是1956年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1师1团的第一代垦荒队员,在新疆工作了28年。其中1960年抽调乌鲁木齐市学习政法知识,1965年调至农1师军事检察院,1984年调至许昌市人民检察院工作,1997年退休,今年已83岁了。

  最近我萌发了将新疆生产兵团我所知道的有限往事给年轻人略述一下的想法,但由于文化程度低,不可能把所有可歌可泣的故事都描述出来,只能用比较粗糙的语言来描述兵团一角的发展状况。

  一、我所耳闻目睹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1956年,我们河南支边青年到达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1师1团基层连队后,团首长和连队指导员经常不断地给我们支边青年讲政治课:新疆是个好地方,风吹草低见牛羊;新疆地域辽阔,占国土面积的1/6,有5000多公里的边境线;常居民族有40多个,是一个居住民族最多的自治区;你们河南青年初来新疆要学习党的民族政策,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要加强民族团结等等。团指导员又讲到:1949年随着国民党政权的覆灭,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西北沿线一路捷报,新疆解放是大势所趋、指日可待。在新中国成立的礼炮即将奏响前夕,原国民党将领陶峙岳于1949年9月25日在新疆率部下起义投诚,受到了我党和人民的热烈欢迎。他的部队随即转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跟随王震将军开始过解放军的新生活,一边剿匪一边长途跋涉到新疆各地,在艰苦的环境里安营扎寨,所到之处不与民争地,严格遵守党的民族政策。

  所谓的营寨,就是在地面上挖个坑,坑里留一排平台当床铺使用,坑的上面支上木椽子,再盖上芦苇草,抹上泥巴,一间冬暖夏凉的地窝子就盖成了。

  王震将军曾带领359旅在南泥湾开荒种地,这支部队来到新疆后,和陶峙岳将军的部下组成了一支强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兵团的前身就是这支部队。当时,王震将军命令部队要发扬南泥湾精神,在戈壁滩上开垦土地,自己种粮。那时没有机械工具,唯一的工具是坎土曼,他们一边守卫疆土,一边开荒,不分白天黑夜拼着命开荒。年复一年地开荒、种粮、收获,实现了粮食自给有余,从此结束了戈壁滩上不能长庄稼的历史。

  1954年10月1日,新疆的这支部队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就地转业,成立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毛泽东主席曾为兵团题词:“兵团既是生产队!又是工作队!战斗队!”王震将军也曾赋诗一首:“生在井冈山,转战南泥湾,戍边建兵团,安家戈壁滩。”这就是王震将军率领的那支部队的一生光荣写照。

  上述内容均是我们青年大队初进新疆时,兵团各级领导给我们支边青年进行教育的实情。

  二、我所经历的生产建设兵团

  1956年,我们鄢陵县响应上级号召,约有1000多名男女青年报名参加支援新疆建设,年龄都在20岁左右。为便于有序管理,我们组成了1个青年大队,下设4个青年中队,由领导指定中队长、分队长,各负其责管好本队的队员。我记得是当年6月20日左右,全体支边青年经过批准,在大队长(原彭店区区长)李炳灿的带领下,从县城出发走到三民村中学时,该校师生高举红旗,敲锣打鼓列队欢送,并高喊口号:“欢送支边青年支援新疆建设!向支边青年学习!向支边青年致敬!”口号声、锣鼓声此起彼伏,全大队男女支边青年脚踏土路,浩浩荡荡向西挺进,从此惜别了生我养我的故乡鄢陵。

  当天下午日落西山时走到了许昌。第二天乘坐无座位的筒子火车向新疆方向驶去。火车开到甘肃张掖时,全体青年下了火车,又上了没有座位的卡车,当时的路面全是土和石子,一路颠簸,尘土飞扬。坐了一天的汽车,每个人都是灰头土脸,我记得整整坐了八天的汽车才到了新疆阿克苏沙井子农1师1团团部。当天晚上召开了欢迎大会,1团政委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李炳灿大队长致了答谢词。仅仅休息了两天,就让大伙儿拿上镰刀,有的去割麦子,有的去割苜蓿草,有的用坎土曼挖地窝子。幸运的是,我们青年二中队有老战士给我们提前建造好的土坯平房,虽没有安装门窗,室内地上铺些麦草就是床铺,但在这样的环境下,青年小伙子也睡得非常香甜。

  收割麦子刚结束,领导动员部署开荒新任务,每人都拿上坎土曼、筐子、扁担去挖沙包、担沙土,然后平整土地,打田埂,再后浇水压碱(雪山上流下来的化雪水),经技术测定碱被压下去之后,待第二年开始犁地、耕种农作物。开荒期间,男女青年都拼着命干,再加上风吹日晒,每个人都是灰头土脸、皮肤干燥。有的手磨出血泡,有的嘴唇干裂、流血,长时间的繁重体力劳动使大家腰酸背痛,男女青年们在苦和累面前没有退缩,他们以苦为乐、以苦为荣。

  在开展劳动竞赛中,不少青年获得了开荒能手、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在开挖近两米深的排碱渠过程中,每个人都脱掉鞋子、挽起裤腿跳进水里,挖泥土、装筐子、挑担子,忍受着烈日曝晒,辛勤劳作。这一繁重的土方工程竣工后,不少人都患上了关节炎,走起路来非常艰难。

  在我们这批支边青年里,有不少姑娘经领导介绍与老战士结了婚。那时的老战士都是穷苦人出身,年龄较大,没有文化,经组织介绍比女孩年龄大十多岁的不在少数。河南青年虽然没有文化,但忠厚老实,热爱劳动,大多都能服从领导的安排。和老兵结婚后,建立起了新的幸福的小家庭。

  60年代,随着上海、北京、武汉等大城市高中毕业生先后来到新疆参加边疆建设,使兵团人的文化素质有了较大提高。后来陆续又有大批复员军人到了兵团,他们不仅为建设兵团出力、流汗,也把部队的优良作风带到了生产兵团,给兵团的各项事业增添了新鲜血液与活力。

  三、现实的绿色兵团

  在60多年的长河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就是一部伟大的艰苦创业史。过去的农1师机关是在阿克苏市内安营,为了发展创新,给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经上级批准,向南迁移到距阿克苏120公里处的阿拉尔戈壁滩。那时,他们遵照王震将军的指令,继续发扬南泥湾精神,经过实干苦干、艰难创业,把原来高低凸凹的土踣建成了平坦宽敞的柏油大道,道路两侧营造了一道林荫浓密的风景线。

  通过智力、体力并用的劳动,把沉睡千年的荒原变成了水渠纵横、条田成方的田园。大面积的长絮棉,均用采棉机取代了繁重的人工劳作;职工的住宿条件,从当年的地窝子到土坯平房、砖瓦房,再到现在的楼房;环境方面,从师机关到各团场再到各个连队,由当年的大漠戈壁变为如今全部布满了一个个的绿色小城镇。他们把新疆兵团作为第二故乡,继续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

  热爱祖国,忠诚于党是兵团人的核心与灵魂。

  艰苦创业、开拓进取是兵团人的时代特征。

  兵团人仍在继续努力、继续创新、继续攀登,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未来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将会更加美好。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