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与祖国同行 > 火红的年代

回忆北汝河大陈闸的建设与管理

许昌市水利局退休干部 李德厚
时间:2020-01-07  来源:  作者:

  北汝河大陈闸枢纽工程在我市水利建设上具有重要意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市第二座大型水利工程,也是北汝河唯一的大型节制工程。拦蓄北汝河迳流,通过颍汝总干渠将水引向市区。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经过不懈努力,将农村水利逐步转化为城乡一体化水利。使市区水系连通、河湖相映,改变了许昌市城区的缺水面貌。许昌拥水而安、依水而兴,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水给城市增加了灵气和秀色,提高了城市的品位,水为许昌成为宜居城市与水生态文明城市创造了条件。每当看到北汝河水在市区各条河道涓涓流淌时,总能使我回忆起北汝河大陈闸建设和管理的艰辛与喜悦。

  北汝河大陈闸于1973年11月开工兴建,襄城县委与政府组建了北汝河闸工程建设指挥部,指挥部下设政工组、施工组、设计组(由许昌地区水利设计队组成)、后勤组。在当时水利工程主要靠人力的情况下,动员和组织民工1—6万人及许昌地区施工队参加建设。我1974年初刚从国防施工工地返回县城等待分配工作,接到通知后,立即赶赴工地,担任工程指挥部施工组副组长并投入到紧张的施工中去。这也使我有幸参加了大陈闸建设施工、设计和管理的全过程。那时正处在“文化大革命“”中,也正好处在邓小平抓经济建设完善规章制度时期,到工地后,根据省水利局建立健全施工规章的指示,我根据有关规范及我在国防施工中的经验编写了《北汝河大陈闸施工技术要求及安全守则》,经地区、省水利局领导审阅后即开始在工地执行。为了加强质量管理,工程指挥部又成立了质量检查组,由我兼任组长。

  工程在任务大、时间紧、物资缺乏的情况下开工建设,为了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采取大搞群众运动的办法,县委书记坐镇指挥,要求各级党委书记挂帅,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各级党委的重视为大陈闸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组织保证。工程施工采用常年性专业队与季节性大突击相结合,以闸主体为中心,围绕主体进度安排其它项目,根据闸主体工作面的情况,先后安排3—4千民工和地区水利施工队共同担任闸主体施工任务。民工主要担任土方及砌石的施工,技术性较强的工程都有施工队担任,指挥部抽调部分民技工配合施工队施工,这样互相配合,协同作战。砂、石料均另外组织人员负责采运,保证工地使用。1974年冬,组织了6万民工由各公社、大队书记代领进行削坡培堤(北汝河大陈闸上游段)、引河开挖大会战,奋战一个月,完成土方150万立方米。1975年5月至6月,在闸门、启闭机安装的同时又组织1.2万人突击完成引河尾工及拦河筑坝任务。这样既保证了工程按时完成又不影响农业生产。

  在当时物资缺乏的情况下,指挥部组织职工、干部大搞技术革新,修旧利废,克服了工程设备不足、资金少、物资匮乏的困难。当时工程设计正在修改中,给设计采用新技术留下充分余地,采用当时新技术将闸平底板改为薄拱底板,重力式边墩改为空箱式边墩,上下游乙墙改为连拱空箱式挡土墙,节约了钢材、水泥和砂、石料。在施工方面,由于木材匮乏,交通桥大梁、启闭机梁及一些预制构件都采用土模;脚手架不足,采用悬空三角支架解决闸墩浇筑无架木的困难;闸门、启闭机安装没有大型起重设备,一扇闸门重达35吨,卸车、安装都成了问题,在施工队刘铁川同志的主持下研制成了钢结构独脚扒杆,配合滑轮组利用5吨卷扬机顺利完成了闸门、启闭机梁、启闭机、交通桥等构件的安装。工地上涌现出一批革新能手,如高书均、李中林、刘铁川、陈金荣、刘世杰等。

  为了保证工程质量,质量检查组对施工放样、原材料、土方工程、砌石、模板、钢筋、砼浇筑、脚手架、金属结构、隐蔽工程及预制构件进行全面跟综检查。质检组人员随班作业,砼浇筑时,质检组人员就连轴转,工作时间达18小时以上。由于发现问题及时,均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没有给工地造成损失,给工程造成影响。钢结构在加工过程中派有驻厂代表跟踪检查。在砼及钢筋砼浇筑前作各种原材料试验24次,砼不同标号、不同级配作了73次试验,原材料均符合要求,砼级配选取最优组合。在砼浇筑中共取样试压206组,达到标准194组,合格率94.2%,其它12组虽达不到要求,但相差不大,加强养护利用后期强度。砌石质量及拦河坝填土干容重、主要建筑部位外形尺寸及钢结构均符合设计与规范要求。

  领导干部、工程技术人员、民工、工人上下团结一致,奋力苦干1年零8个月完成了大陈闸的工程建设。省计委、水利局、建委、地区革委会、计委、建委、水利局共同组成省革委北汝河大陈闸验收组,历时一星期,通过现场检查、查阅设计文件、竣工资料、实验资料,找职工座谈的方式对工程进行验收,我作为工程指挥部技术干部代表参加了工程验收。验收组认定工程符合标准,质量较好,可以交付使用。工程指挥部向全地区人民和上级党委交了一张比较满意的答卷。

  1975年7月1日大陈闸正式建成通水,向党的生日献礼。同日举行竣工典礼,省革委副主任李庆伟、地区革委主任王延太、副主任李刚等领导同志到会祝贺并参加剪彩仪式。

  大陈闸竣工后,我和几位干部留下作管理,指挥部又从几百名民技工和施工员中选拔出50多名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优秀工人,组建了大陈闸管理所。1976年1月成立许昌地区颍汝灌溉管理局,田福成、罗保柱同志任副局长,管理北汝河大陈闸与同时竣工的颍河化行闸及颍汝总干渠,利用北汝河、颍河径流北调灌溉襄城县、许昌县、魏都区42.5万亩耕地和解决许昌市城区居民生活与工业用水问题。局址就设在大陈闸。大陈闸竣工了,留下不少尾工:启闭机房、管理房、发电机房未建;拦河坝干砌石护坡、坝后导滤、坝顶路面未做;检修闸门未设计、制造,备用发电机组未购置。如何在经费紧张情况下完成遗留尾工和管理大型水闸是摆在全体管理人员面前的首要任务。作为技术负责人,我深感责任艰巨。就在职工们探索如何由建设转向管理时,1975年8月初北汝河流域突遇特大暴雨洪水,职工们住的工棚屋顶漏水地面进水,但职工们顾不上小家,全力投入防汛抗洪。刚刚建成的大闸还没有经受过洪水考验,对工程应进行全面的观测,为此将职工分为:水情观测组、工程观测组、上下游引河观测组、机电闸门启闭组,昼夜巡查。这时又接到省防汛指挥部的指令,为保证下游河道防洪安全,大陈闸落闸蓄水,控泄流量1000立方米/秒。闸门落下不久,上游水位趋涨,在高水位大流量的情况下,闸门开始震动,必须立即调整闸门位置,而恰在此时高压线路(施工临时线路)断电,工地只有施工时留下的一台50千瓦的发电机组,功率不够,闸门处在启不开落不下的紧急情况,这时天公像有意捣乱,暴雨如注电闪雷鸣,工作桥上既无启闭机房又无避雷设备,为了保障上下游群众生命与财产的安全,同志们冒险战斗在工作桥上,我们紧急搓商探索利用手动强制离合制动器,将闸门落到底利用空载启动闸门到适当位置。险情排除了,3000立方米/秒的洪水安然下泄。职工们不畏艰险,在调度洪水、保证上下游安全上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75.8”洪水淹没了工棚,没有地方住,职工们自己动手搭建,工棚极其简易,墙壁是用箔围起来上面抹上泥巳,屋顶是油毛毡,夏不挡暑,冬不避寒,没有粮食吃,职工们从家里带,没有油,吃的是从食品公司购回的狗油,副食很差,生活极其艰苦,但同志们的情绪饱满。

  怎样管理大闸?我们采用走出去学习的办法,到白龟山水库、泥河洼、沈丘等地学习管理水闸的经验。把职工们组织起耒,用自已的双手完成尾工建设,根据轻重缓急,先建启闭机房,通过建启闭机房取得经验再建管理房及完成拦河坝尾工。为了提高职工的文化水平,适应管理工作的需要,办起了夜校,讲高中课程、讲水利知识。由我和几位文化程度较高的同志担任老师。职工们白天一起劳动,夜晚一起学习,提高了文化知识,学到了管理技术,在一起交流的机会多了,关系更融洽了,整个管理局呈现着一片欣欣向荣的面貌,“团结奋进、艰苦创业”已深化为职工们的自觉行动。

  管理规章制度逐步建立起来了,职工们的劳动使大陈闸面貌日新月异的变化着,地区水利局,省水利厅,省、地政府,淮委,水利部的领导,每次经过大陈闸看到的都是新变化。省水利厅工管处和水利部工管司要求我们向三河闸学习,争创全国先进单位。我们组织人员两次赴三河闸学习水闸管理先进经验,在三河闸王守强同志(后任水利部副部长、国家防汛办公室主任)的帮助下,完善了水闸的各项管理制度;开展了沉陷、水平位移、裂缝、扬压力、水流形态、水位、流量等观测项目;绘制了始流曲线。

  在简易的工棚里,完成了竣工图的绘制,大陈闸的设计复核,竣工资料和基建统计资料的整理与汇编,接着又完成了管理局办公楼、发电机房、仓库、食堂及水闸集中控制数表显示的设计。由于当时金属材料奇缺,我们就把集中控制设备交由兰州机床厂加工,管理房自已干,在办公楼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首要问题是钢材问题,库存钢筋型号与设计不符,我们就按现有型号重新进行设计。当盖到四层时就没有钢筋了,只剩下几吨铁丝,就采用把铁丝织成网加少量加固筋现浇砼楼板及屋面板,屋面防水缺材料,就采用钢性防水措施,即利用防水砂浆处理屋面。在罗保柱副局长的代领下,经过两年的努力,职工们用双手建成了办公楼、发电机房、仓库、食堂、架通了高压专用输电线路、完成了拦河坝尾工建设。水闸集中控制设施当时在全国处于先进水平,该项目1978年获河南省科技奖。职工们有房住了,生活条件改善了。但职工们没有满足现状,又制定了新的目标,争创全国先进管理单位。为了延长钢闸门防腐年限,利用电化学原理对大陈闸钢闸门实施阴极保护措施。为了美化水闸的环境,对引河两岸堤防、水闸周围进行绿化与美化,又从北京购来花种,由几个女同志细心培育,很快水闸周边及管理局院内百花盛开,水闸成了一个大花园,到处充满生机,大陈闸逐年变的更美了,省水利厅确定大陈闸为对外开放单位。1978年6月13日迎来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粮农组织“排灌与水利”考察团,粮农组织由十五个国家十九位代表组成,由我向考察团介绍了大陈闸概况、效益与管理情况,接着参观了闸门集中控制与观测等设施。临别联合国粮农组织考察团赠牌纪念。在同志们团结一致、敢于创新、奋力拼搏、艰苦努力下,同年大陈闸管理所被水利部评为全国管理先进单位。

  1975—1978年建成了以大陈闸为水源的颍汝灌区,是我国135座大型灌区之一。1979年开灌,当年灌溉面积达16万多亩,并开始向市区输水。

  改革开放后,市委、市政府要求对供水服务要进行战略性转变,实行单一农业供水向全方位供水的转变。每年除向农业供水外,向城市供水与生态供水水量达到5000—13000万立方米,遏制了城区地下水位的下降,适应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时代华章,续写着改革创新的篇章。2005年以来对颍汝干渠进行升级改造,提高了水的利用系数。2013年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领下,经过5年的努力,建成了许昌市“城区水系连通工程”,也使北汝河水与城区水系连通,实现了“五湖四海伴三川,两环一水润莲城”, 使许昌成了北方水城,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水兴百业兴。许昌已成为宜居城市与水生态文明城市,许昌经济欣欣向荣。现北汝河大陈闸正在改建中,新的大陈闸一定会建成一个功能完备、外形美观、管理先进、运行高效、效益显著的大型水利工程。为我市提供更充足的水资源。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