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与祖国同行 > 火红的年代

许昌建国初至2009年专业艺术重点回顾

许昌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退休干部 王亚非
时间:2020-01-07  来源:  作者:

  回顾总结新中国成立至2009年许昌重点专业艺术发展成就如下:

  一、建国初期至20世纪60年代初的许昌戏曲繁盛状况

  1949年建国初期,为了彻底改变旧社会许昌传统戏曲艺术落后的、封建的面貌,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的艺术,中国共产党和许昌人民政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关于改人、改戏、改制度的方针和“推陈出新”“百花齐放”的文艺政策。许昌文艺团体广泛开展了对传统剧目进行加工、整理和改编的工作,比较成功的剧目有《白莲花》《无佞府》《陈三两》《掉印》等,这些剧目有的参加过河南省会演并得过奖。1956年许昌的戏剧达到了一定的繁荣,许昌的戏曲艺术不仅在省内外颇有盛名而且多次进北京汇报演出,有一定的影响。如1959年2月中央毛泽东在郑州观看了许昌专区豫剧团演出的《观文》《对绣鞋》(桑振君主演)和王在岑主演的《打銮驾》折子戏。同年5月赴京汇报演出,桑振君主演的《白莲花》,吕兴旺主演的《下陈州》在中南海怀仁堂演出,受到邓颖超、习仲勋、邵力子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合影留念。虽说在1957年反右派斗争开始后,一些著名的戏剧艺术家失去了创作自由,失去了创作的积极性,许昌的戏剧界元气受到了损伤,但在60年代开始国家经济形势好转,许昌的戏曲及现代戏创作进入了大繁荣时期,拥有了比较庞大的创作队伍,专业和业余创作人员共有500多人,创作和排演出了大量的大小现代戏剧目。

  1960年10月许昌专区越调剧团赴京演出,毛爱莲、李明玉、刘秀英主演的《无佞府》和《掉印》受到陈毅、习仲勋等中央首长的接见并合影留念。

  1964年许昌市曲剧团排演的现代小戏《买牛》被北京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

  1965年9月23日参加中南区现代戏曲观摩会演的三个小戏《游乡》《扒瓜园》《斗书场》赴京汇报演出。其中《斗书场》是由许昌专区越调剧团排演的剧目。在北京演出期间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中央领导的接见并合影留念。

  1965年10月1日许昌专区豫剧团与河南豫剧院联合排演的现代戏《人欢马叫》由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成戏曲艺术片,搬上银幕。

  1966年1月许昌专区豫剧团与河南豫剧院联合赴京汇报演出现代戏《人欢马叫》,受到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合影留念。同年2月,中南戏剧汇演委员会“推荐一批革命现代戏”,其中有许昌专区的《人欢马叫》《斗书场》《买箩筐》《夫妻俩》。

  1966年2月中南区戏剧观摩演出大会把许昌的《人欢马叫》《卖箩筐》《夫妻俩》作为优秀剧目向全国推荐,许昌赢得了“戏曲之乡”的美誉,不少外地剧团前来观摩学习。

  1966年4月鄢陵县文工团在河南省委北院进行搭拆“流动舞台”表演,受到省委接见。后来国务院总理纪登奎在鄢陵县人民武装部观看了鄢陵县豫剧团“流动舞台”搭拆表演。从此有关方面用各种方式向全省推广,各剧团先后制作流动舞台和板车舞台,拉架子车上山下乡演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用多种语言向外播发鄢陵文工团上山下乡演出为工农兵服务的事迹,“板车剧团”美誉响遍全国。许昌戏曲在60年代的繁荣,原因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原因是政府主管部门的重视。

  1966年6月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许昌进入了十年动乱时期。“四人帮”扼杀了中华民族传统戏曲艺术,优秀的戏曲文化遗产成为什么“封建糟粕”,传统剧目全部被禁锢,各个剧团的服装道具被焚烧一空,戏曲文物惨遭破坏,各剧团党团工会等组织全部瘫痪,整个文艺团体大乱。各剧团纷纷成立“革命委员会”,变名为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主要是移植上演八个样板戏,也有不少宣传当时政治形势的文艺作品。

  1975年,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和珠江电影制片厂,把鄢陵剧团的先进事迹拍摄成电影纪录片《板车剧团》在全国播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农民日报》、中央广播电台等媒体先后多次报道鄢陵剧团的先进事迹。

  二、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许昌戏曲事业达到鼎盛时期

  1976年10月“四人帮”反革命集团被粉碎,许昌戏曲事业得救,被禁锢长达十年之久的传统戏和现代戏《白莲花》《下陈州》《火焚绣楼》《无佞府》《十五贯》《秦香莲》《人欢马叫》等首先恢复上演。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被砍掉、合并、改变了剧种的剧团相继恢复,业余剧团也纷纷组建,冷落萧条的剧坛又恢复了生机,大小城市剧场场场爆满、座无虚席,农村庙会好戏连台、热闹非凡。经过十多年的封锁,人民群众盼戏若渴,表现出对祖国珍贵戏曲遗产的热切关注和深厚的感情。一些年老多病的艺人们纷纷重登舞台,焕发青春,发挥余热,在有生之年为许昌的戏曲事业多做贡献。

  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随着对外开放对内搞活政策的实施,广大观众的审美观念日益改变提高,加上电影、电视、轻音乐的竞争,古老的戏曲艺术面临着新的挑战,许昌市文化局领导看到了这一点,首先抓住对传统剧目的整理改编和创作,对现代戏的创作广泛开展这一环节。通过舞台表演,进行改革,革新提高,使戏曲艺术不断的发展,繁荣了上演剧目,特别是在剧目的创作上成绩显著,80年代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潮,许昌真正成了戏曲之乡。如:创作的新编历史剧目有《白奶奶醉酒》《和尚桥传奇》《隋代浮沉》,现代戏有《梨花洁白》《三妯娌》《换表》《赶集》《蜂为媒》《岗九醒酒》《无名草》《巧女难嫁》《合成塔下》《逼婚》《倒霉大叔的婚事》《乔老板的烦恼》《家家都有难念的经》《李豁子离婚》等。这些剧目无论是内容或表演形式上,都富有强烈的时代感,广大群众喜闻乐看,使许昌戏曲事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史无前例的新时期,同时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青年戏曲艺术人才,传统的戏曲艺术后继有人。

  1978年禹县豫剧团开始恢复排演古装戏。排演的古装戏《三凤求凰》、现代戏《迎春》和传统戏《宝莲灯》选场由剧团在人民影剧院为法、意、澳等国家贵宾演出。

  1978年10月禹州舞台美术大师张玉耑为《三凤求凰》设计的6个布景获省首届舞台美术展览佳作奖。

  1979年10月河南省文化局在郑州举办国庆三十周年献礼剧目预选演出,许昌地区的剧目《换表》《逼婚》《赶集》《有礼有理》参赛时引起了巨大轰动,分别获得省一等奖和二等奖。

  1979年10月14日许昌市曲剧团排演的现代小戏《逼婚》赴京参加三十周年献礼演出获剧本奖和演出三等奖。

  1979年11月许昌市曲剧团排演的农村现代小戏《换表》被中央广播电台农村戏曲频道录制成广播戏曲片,常年对全国农村播放,多次被全国农民朋友点击,深受广大农民听众的欢迎。

  1980年9月禹县创作的现代豫剧《迎贵》由吕沟煤矿宣传队参加省工会职工文艺汇演,剧本获省工会、许昌地区文化局创作一等奖。

  1981年10月许昌地区越调剧团排演的传统戏《白奶奶醉酒》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成彩色戏曲艺术片,获长影戏曲影片“小百花”奖。

  1982年9月禹县豫剧团编演现代戏《蜂为媒》参加省戏曲青年演员汇演,5位青年演员获奖,其中:2位获二等奖,3位获一等奖。

  1983年10月18日,河南省现代戏曲调演在郑州开幕,共分四轮进行。许昌地区豫剧一团排演的《巧女难嫁》,二团排演的《岗九醒酒》和小戏《软枣问案》,许昌越调剧团演出的《合成塔下》参加调演,在省会引起了轰动。同年,许昌地区豫剧二团拍摄的戏曲电视剧《状元与乞丐》获得全国优秀戏曲电视剧“飞天奖”。

  1984年7月曲剧团排演的现代戏《寸草春晖》被河南电视台拍摄为戏曲电视剧。

  1985年8月许昌豫剧团排演的《倒霉大叔的婚事》赴京汇报演出,得到文化部的嘉奖。

  1986年根据市豫剧团《倒霉大叔的婚事》拍摄的三集戏曲电视剧,获得全国戏曲电视剧“长城奖”一等奖。

  1987年根据市豫剧团排演的《倒霉大叔的婚事》一剧拍摄的彩色戏曲电影获国家“优秀影片奖”(政府奖)。

  1987年9月由许昌市豫剧团排演的现代戏《石头梦》赴京参加首届“中国艺术节”演出,受到好评。许昌戏剧的发展,剧目繁荣,特别是现代戏的创作与演出,先后在《河南日报》《人民日报》《北京晚报》《瞭望》《新观察》《戏曲艺术》等十多家报社和杂志发表几十篇评论文章,这是许昌戏曲发展有史以来罕见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许昌市豫剧团自1985年以来,一直编演现代戏,得到省文化厅、中央文化部的多次表彰和奖励。

  1988年市豫剧团排演的《清明雨》在郑州上演,被省会领导和观众称为又一台优秀剧目。

  1989年根据《清明雨》改编拍摄的戏曲电视剧《山村风流汉》(又名《皂角坪往事》)获全国戏曲电视剧“黄河杯”二等奖。

  1989年市豫剧团排演的小品《相亲记》进京参加了全国计划生育文艺调演,获优秀剧目奖,此剧录像中央电视台多次播放。

  1989年5月河南省文化厅以《学习许昌市豫剧团精神,为振兴现代戏而努力》为标题,在郑州召开庆功表彰大会,并发奖金15000元以资鼓励。

  1989年12月市曲剧团排演的近代戏《李豁子离婚》创下了一年内演出超百场的记录。

  1990年市豫剧团排演的小品《捐款》获河南电视台小品一等奖。

  1990年2月禹州市豫剧团排演的大型古装戏《五世请缨》,进京汇报演出受到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李瑞环的接见并合影留念。

  1990年禹州市豫剧团排演大型现代戏《杨三倔与蚂蜂窝》参加河南省第三届戏剧大赛荣获“百花奖”。

  1990年4月在山东召开的现代戏年会上,许昌市豫剧团被文化部表彰为“全国编演现代戏卓有成效的15个院团之一”在省内外颇有影响,为许昌戏曲事业的繁荣与发展,改革与提高,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20世纪90年代许昌的戏曲事业状况

  许昌的戏曲事业进入90年代逐渐呈下滑趋势。这主要是多种原因所致,一方面受电影电视多元文化冲击,尤其是文化快餐舞台小品的异军突起。另一方面是戏曲创作人才严重匮乏,年迈的剧作家退休以后,编剧人才青黄不接。尤其是1993年许昌市文化局进行的一次体制改革;剧目创作组、群众文化科,艺术科三个科室合为一个科室,文化局已经基本没有了戏曲专业创作科室和人才。各县市的情况也是一样,专业创作人才寥寥无几,有几个专业编剧人员已经是年龄老化、基本上呈游兵散勇状态。当然这期间也举行了全市第三届和第四届戏曲大赛,也出了不少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戏曲作品。

  1990年10月许昌市进行了第二届戏剧大赛。全市共有七台大戏参赛,参赛的剧目:许昌市曲剧团演出的现代曲剧《金二姐离婚》,许昌市越调剧团演出的新编古装戏《和尚桥传奇》,许昌市曲剧团演出的现代曲剧《寸草春晖》,禹州市豫剧团演出的现代豫剧《杨三倔与马蜂窝》,许昌县豫剧团演出的现代豫剧《人人都有苦与乐》,鄢陵县豫剧团演出的现代豫剧《揹儿媳》,长葛县豫剧团演出的现代豫剧《潩河湾》。这些参赛剧目分别都获得了许昌市不同的奖项。其中的越调剧团演出的《和尚桥传奇》和曲剧团演出的《金二姐离婚》剧目常演不衰,深受广大观众欢迎,成为剧团的吃饭戏。

  1991年许昌市豫剧团排演的现代戏《糊涂盆砸锅》和《软枣问案》代表河南省到江苏扬州参加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办的全国戏曲现代戏观摩演出。

  1991年5月许昌县豫剧团排演的现代戏《家家都有难念的经》被天津电影制片厂拍成上、下集戏曲电视剧,在全国引起反响。

  1992年8月《王家湾的当家人》举行首演式。河南省领导应邀前来许昌看戏,给以高度评价。

  1992年10月8日河南省第四届戏剧大赛豫南赛区在许昌市隆重开幕。当日晚,许昌市豫剧团演出的现代戏《王家湾的当家人》参赛。荣获演出一等奖和优秀剧本奖。

  1992年鄢陵豫剧团在“全国村落文化研讨会上”(许昌)汇报演出,演出剧目《窝边草》《青青豌豆角》受到全国与各方领导的高度赞扬,时任文化部常务副部长高占祥,亲自接见了剧团全体职员,并欣然为剧团题词:“板车精神文明花,艺海春风馨万家”。

  1992年6月时任河南省委、政府领导先后到鄢陵“板车剧团”进行视察,给剧团以鼓励和支持。

  1992年10月10日鄢陵县豫剧团演出的一台小戏《搭桥记》《青青豌豆角》《窝边草》代表许昌市参加河南省第四届戏剧大赛。《青青豌豆角》荣获演出一等奖和优秀剧本奖。

  1993年河南电视台将《王家湾的当家人》改编成戏剧电视剧《橘子红了》,获中南六省优秀电视剧奖。

  1993年4月在全国人口与计划生育题材戏曲研讨活动中获国家计生委、中国人口促进会、中国戏剧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河南省文化厅、省计生委的表彰和奖励。

  1994年7月21日下午,河南省第五届戏剧大赛,全体评委审看了许昌市豫剧团的《戏剧小品专场》(录像)这些戏曲小品是:《晚晴》《旧地重逢》《捐款》《典型外传》《斗猴》《相亲》《土地爷显灵》。

  1994年10月市豫剧团排演的戏曲小品《典型外传》获全国百优小戏小品大赛一等奖。

  1994年10月许昌市豫剧团演出的豫剧现代戏《王家湾的当家人》获省“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

  1995年4月国家文化部、人事部授予鄢陵县豫剧团“全国文明先进集体”光荣称号,受到文化部、财政部的表彰。时任团长李学山赴广西桂林参加“全国文化工作经验交流暨表彰大会”,并作为河南省唯一发言人在大会上发言,同时,受到文化部领导的亲切接见。

  1995年,《求是》杂志以“辗转八万里,浇灌文明花”为题,再次报道了鄢陵剧团的事迹,同年《光明日报》《文化报》《农民日报》等也先后报道了鄢陵剧团的事迹。

  1995年,中央电视台到鄢陵拍摄了《我的演员朋友》,该节目在中央电视台播放。由许昌电视台拍摄的专题片《板车精神文明花》,获全国新闻一等奖。

  1996年8月鄢陵县剧团排演的新编历史故事剧《唐雎使秦》代表许昌市在平顶山赛区参加河南省第六届戏剧大赛,获演出奖。

  1998年,鄢陵剧团荣获“全国三下乡”先进单位,受到中宣部、文化部等10部委的表彰。

  1998年8月25日河南省第七届戏剧大赛(科迪杯)许昌赛区在春秋大剧院隆重开幕;许昌市豫剧团排演的现代戏《买来的媳妇》于8月28日晚参赛。许昌市越调剧团移植排演的古装戏《狸猫换太子》于8月30号参赛。《狸猫换太子》获得银奖,《买来的媳妇》获得铜奖。

  1999年11月15日许昌市第三届戏剧大赛在禹州市影剧院拉开帷幕。参赛的剧目有:禹州市演出的新编现代戏《乡里的汉子》,襄城县越调剧团演出的大型近代戏《情与恨》,鄢陵县豫剧团演出的新编古装戏《冤仇报》,长葛市豫剧团演出的新编古装戏《闯王令》,许昌市曲剧团演出移植的大型现代戏《冤家亲家》,许昌市越调剧团演出的新编古装戏《简帖恨》,许昌市豫剧团演出的大型古装戏《王佐断臂》,许昌县豫剧团演出的大型古装戏《梁秋雁》。这些剧目分别获得了许昌市戏剧大赛不同的奖项,为推动许昌的戏曲事业的长足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四、2000年至2009年许昌的戏曲事业状况

  进入2000年以来,许昌的戏曲事业取得了一些成就,但由于各种原因,在国内外引起重大影响的新创作剧目不多。具体获奖情况如下:

  2000年10月由河南省文化厅组织推荐,许昌市艺术科创作的现代农村小戏《富裕之后》经周口市太康道情剧团排演去北京演出,荣获中央文化部新剧目创作一等奖。

  2000年10月禹州排演的大型传统戏《少年英魂》荣获河南省第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

  2000年11月16日“黄河杯”河南省第八届戏剧大赛(许昌赛区)在市春秋楼剧院拉开帷幕。许昌市越调剧团创作排演的新编古装戏《简帖恨》在本次大赛中参赛获得银奖。

  2001年9月15日年河南省农村题材小戏大赛在鹤壁市举行;鄢陵县豫剧团排演的现代农村小戏《金梅争艳》在本次大赛中获二等奖。

  2001年经河南省文化厅报送的小戏《富裕之后》在全国第十一届“群星奖”戏剧比赛中获金奖。

  2001小戏《富裕之后》在中央电视台七套农村戏曲频道,中央电视台三套、中央电视台八套连续播放,人民日报发表评论给以高度评价。后被中央文化部艺术司组织出书并制成录像光盘发向全国。

  2002年1月小戏《富裕之后》获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

  2002年1月禹州市豫剧团排演的现代戏《颍河骄子》荣获河南省第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

  2002年9月6日至9月29日河南省第九届戏剧大赛在郑州市举行。许昌市豫剧团排演的古装戏《王佐断臂》在本次大赛中荣获二等奖。

  2003年市曲剧团排演的现代小戏《养儿无错》获中国国际小戏艺术节金奖。

  2003年8月河南省电视台《沟通无限》栏目,曾以“板车剧团往事”为题,制作专题在全省播放。

  2003年9月鄢陵县豫剧团报送的现代小戏《花乡宴》在汇通杯第八届河南省小戏、小品(曲艺)大赛中荣获银奖。

  2003年10月在首届中国“红梅奖”大赛中,许昌市越调剧团参赛剧目《蝶恋花》古道别一折,丁慧丽个人荣获金奖。

  2003年禹州市豫剧团排演的大型现代戏《青山情》(编剧王亚非)及古装戏《五世请缨》参加第七届中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分别夺得金奖第一名和银奖第一名。

  2003年许昌县豫剧团演出的《家家都有难念的经》获河南省文化厅优秀剧目奖。

  2003年禹州市豫剧团排演的大型古装戏《五世请缨》在河南省县(区)级演出剧目比赛中,荣获优秀剧目演出奖。

  2004年许昌市豫剧团的《倒霉大叔的婚事》在扬州全国现代戏优秀保留剧目展演中获突出贡献奖。

  2004年,央视戏曲频道《戏曲史话》栏目,把“板车剧团”事迹制作专题,在全国播放。

  2004年12月禹州市豫剧团排演的大型现代戏《青山情》荣获河南省第二届黄河戏剧奖。

  2005年禹州市排演的大型现代戏《青山情》成功申报许昌市优秀成果奖,并荣获第六届河南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

  2005年许昌市豫剧团排演的《花中缘》,许昌市越调剧团排演的《驾辕》,许昌市曲剧团排演的《桃花渡》,鄢陵县豫剧团排演的《花乡宴》和禹州市豫剧团排演的《红军宴》《分家》《火兴火旺》《未露面的新娘》8个三农小戏参加第八届中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一举夺得5个金奖(《花中缘》《花乡宴》《红军宴》《分家》《火兴火旺》),3个银奖(《未露面的新娘》《驾辕》《桃花渡》)。

  2005年2月三农小戏《花中缘》《红军宴》《分家》《火兴火旺》参加省文联、剧协联合举办的河南省首届民间戏剧节摘取3个金奖,1个银奖。

  2005年许昌市豫剧团排演的现代小戏《花中缘》进京汇报演出,获得中央领导同志好评。

  2006年5月禹州市豫剧团排演的大型现代戏《青山情》在中央电视台11套戏剧频道连续播放。

  2006年6月由许昌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市文联主办,旨在进一步繁荣许昌文化艺术事业,发现和培养文艺人才。举办了全市戏剧、曲艺、小品大赛。来自全市10支代表队的60个剧(节)目参加了比赛。经过专家评委认真评审,共有25个剧(节)获得演出一等奖,35个剧(节)目获得演出二等奖。大戏类一等奖1个,由许昌县豫剧团演出的大型古装戏曲《包龙图坐监》获得。大戏二等奖2个分别由鄢陵县演出的古装大型戏曲《血溅乌纱》和襄城县演出的大型古装戏曲《杨八姐盗刀》获得。余下的是全市各团演出的小戏曲和折子戏等分别获得了一等奖和二等奖,遗憾的是这次大赛没有新创作的有影响的戏曲剧目,只是展示了一下全市剧团的演出阵容。

  2006年11月在河南省第九届小戏小品大赛中,许昌市选送的小品《诺言》《温馨蛋糕》获一等奖;许昌县豫剧团的现代小戏《巧帮二发》,鄢陵县豫剧团的现代小戏《红梅迎春》获二等奖;长葛市选送的曲艺《焦裕禄理发》获三等奖。襄城县选送的曲艺《二嫂戒赌》获三等奖。

  2007年在河南省第三届“黄河杯”大赛中,许昌市越调剧团参赛剧目《无佞府》,荣获优秀剧目奖;丁慧丽、孙小秋荣获个人表演一等奖;马忠太荣获个人净行一等奖;解国宏荣获个人表演二等奖;宁爱民荣获个人司鼓二等奖。

  2008年8月越调团新派的大型古装戏《无佞府》入围河南省2005—2008年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2008年10月21日,许昌市越调剧团的新编大型传统剧《无佞府》,代表许昌市参加了“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河南省戏剧演出季”活动暨省第十一届戏剧大赛,获得“河南文华演出奖”。丁慧丽、马忠太荣获文华表演一等奖。

  2008年12月5日至13日,在禹州市鸿畅镇李楼煤矿举办了“大涧杯”许昌市第四届戏剧大赛。全市8个专业剧团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积极参赛,为全市人民奉献出了8台大戏。这8台大戏分别是:许昌市豫剧团演出的大型现代戏《我爱我爹》,市越调剧团演出的大型古装戏《无佞府》,市曲剧团演出的移植古装戏《狸猫换太子》,禹州市豫剧团演出的大型现代戏《山妹》,许昌县演出的新编大型现代戏《村官家的婚事》,长葛市豫剧团演出的新编大型现代戏《冷月清辉》,鄢陵县豫剧团演出的传统戏《八珍汤》,襄城县越调剧团演出的传统戏《红书剑》。这些戏分别获得的奖项是:《我爱我爹》《无佞府》《山妹》《村官家的婚事》《冷月清辉》均获优秀演出剧目奖,《狸猫换太子》《八珍汤》《红书剑》均获剧目奖。

  目前许昌市直3个剧团仍然承担着全市艺术事业的引领作用,在艺术生产方面,近几年都取得了一些成绩。

  许昌市豫剧团的《倒霉大叔的婚事》历时21年常演不衰。目前能够正常演出的剧目有15部,其中古装戏8部,现代戏6部和1台歌舞综艺节目。

  许昌市越调剧团目前能够正常演出的剧目有14部,其中古装戏13部,现代戏1部。

  许昌市曲剧团目前能够正常演出的剧目有14部,全部为古装戏。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最直接、最前沿、最贴近农民,为农民送去精神食粮最多的是县级剧团。我市的6个县级剧团常年坚持送戏下乡,演出非常活跃,长葛市豫剧团、禹州市豫剧团、鄢陵县豫剧团每年演出场次都在200场以上。

  五、目前许昌戏曲事业所存在的问题

  (一)回顾许昌新中国成立以来专业艺术发展历程,几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艺术创作必须贴近时代、贴近生活,写出的作品才受广大农民群众欢迎。此外,就是领导重视,建立一支具有精湛技巧的创作队伍。专业艺术创作面临青黄不接的局面,不仅仅是许昌,全国全省各地的艺术创作人员,尤其是戏剧创作人员奇缺是共性问题。如果没有一支强有力的队伍,要迎来一个文艺百花盛开的春天是绝对不可能的。希望能引起有关领导的重视。

  (二)另外就市直剧团而言,由于在人才选聘、调配、激励、薪酬等方面无自主权,严重阻碍了剧团的发展。剧团选好的人才不能直接调配,需要涉及编制、财政、人事、社会保障等多个部门,临时聘用进来,也无法给予其相应的薪酬和其它方面的激励。许昌市豫剧团在2008年9月新的领导班子上任后,积极引进优秀人才,从外地选聘了两名优秀的年轻演员,为了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艺术创作当中,正在为解决他们的编制问题做大量的工作。市越调剧团在排演《无佞府》准备参加全省大赛时,因为缺少演员,需从几个剧团甚至外地市高薪借用临时演员。而在县级剧团,由于资金困难,演职人员的工资等待遇没有保证,多数团又没有开办养老保险,使剧团多年不敢招聘新人,艺术院校的毕业生也不愿到县级剧团工作,县剧团普遍面临人员老化、后继无人、缺乏活力的困境,严重制约着县级剧团的发展。这些问题严重的影响到许昌戏曲事业的发展。

  (注)以上内容是本文作者在没有退休之前整理撰写的,退休后因各种原因和不能全面了解情况,2009年以后没有接着续写。故,仅根据真实情况写了前几十年的艺术回顾,不当处还望同仁和专家老师们多多批评斧正!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