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与祖国同行 > 逐梦的时代

回眸峥嵘岁月无怨无悔 助力老年教育再谱新篇

许昌市委老干部局离休干部 赵春水
时间:2020-01-06  来源:  作者:

  1933年4月,我出生在山西省闻喜县。1949年8月参加革命工作,1952年2月入党。曾任许昌(地)市委老干部局局长、市委组织部副部长。1993年5月光荣离休。

  一、建国初期重要工作经历

  (一)参加治理淮河工作

  1951年,毛主席发出指示:一定要把淮河治好。防治水患,惠及人民。淮河两岸各省各县开展轰轰烈烈的治理淮河运动。我当时在许昌县县立初级师范学校,也被抽出参加治淮工作。许昌县虽然不紧临淮河,但属于淮河流域,也有治理任务。许昌组成治淮大队,各区为中队,大队政委由县委副书记、宣传部长童干担任,大队长由县政府秘书邵裕民担任,各中队都由区长担任中队长。大队部下设组织、宣传、民运、联络股,我被分到民运股。

  为了胜利完成任务,县委、县政府召开治淮大队全体干部大会,政委童干作动员报告,他指出,治理好淮河是毛主席的伟大号召,我们要坚决完成任务,并拿出省政府发的两枚甲级治淮模范干部奖章,动员大家争当治淮模范。

  我被派到蒋李集区大朱村发动群众,帮助区政府组织民工队。区长韩焕生担任民工队长,我俩带队从蒋李集出发,路经临颍步行近百里到西华逍遥镇治淮工地。我在民运股,除有事需和当地干部联系外,就是到工地和民工挖河抬土劳动,非常艰苦,吃住条件非常差,抬土把肩膀都压肿了。除此外,我还和大队宣传股李子超同志负责出版治淮小报,每天我到工地了解收集工程进度、先进人物、领导动态,并写成材料交给李子超,他编辑刻蜡板,我晚上加工油印,每天出一期发给各中队。由于我既要参加劳动,还要收集材料晚上加工印小报,十分劳累。一次晚上我熬得迷迷糊糊,油印小报的印版没有拉下来,就把油印磙子按到了小报上。

  挖好河的河道中,留有开挖时作为标杆的土柱子,直径有一米多,高两米多,有半截在水里。工地完成后,必须把土柱子清除挖掉,当时天已变冷,飘着雪花,穿着棉衣服,我就脱掉棉裤,带领民工逐个清除。童干政委十分感动,在民工大会上表扬说:小赵同志带领民工脱棉衣下水挖掉土柱子,我们应该向他学习。由于我的事迹突出,被评为“河南省治淮甲等模范干部”,并颁发奖章。治淮工作结束,童干政委要调我到县委宣传部工作,被县教育局长林家瑞阻止了,并说:教育战线骨干少,小赵是我们培养的骨干,我们要用他。仍把我留在学校。

  (二)参与创办许昌县农业专科学校

  1957年全国进入大跃进时期,各行各业都要大跃进。工业大跃进,大办大炼钢铁;农业大跃进,亩产万斤粮;教育大跃进,各地区各县都要建立大学。基于当时这种形势,许昌县也建立了一所许昌县农业大学。县委对这所学校非常重视,把许昌县第四中学停办,桌椅、教学用具都交给大学使用,任命我为许昌县农业大学党支部书记,具体筹建学校。从中央机关下放到许昌县劳动锻炼的农业部和商业部专业人才中,挑选农业方面的专家6人到校任教,中央下放到许昌县任县委第二书记的司局级干部臧成跃任名誉校长,中央下放县级干部赵明野任校长,并从许昌县各中学调6名教师分别任基础课教师,调来教导主任、总务主任、团委书记及管理人员8人,县委党校迁移,作为大学校址。学校学生由各公社推荐报送中学毕业以上程度的学生共300余名,到校学习和提供一部分资金,不足部分由县财政解决。为了能够办成一所给许昌县培养专业人才的学校,我不仅参考各地办学经验,还带领中央下放干部到禹县鸠山大学参观学习。经过反复研究,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分设3个专业,即农学系、农机系、畜牧系,学制定为3年,第一学年学基础知识,后两学年学专业知识,学成后为专科程度。

  1957年,经县委同意,许昌县农业大学更名为许昌县农业专科学校,成为县委、县政府直接领导的3所学校之一。按此意见,学校成立校务处、教导处、总务处,建立党支部、团委会,并建3个系务会。各系有实验基地,农学系有50亩试验田,农机系以县拖拉机站为基地,学生驾驶拖拉机到各公社实习,畜牧系学校建立50头养猪实习场。学校领导班子坚强,师资比较雄厚,学生程度整齐,课程安排合理,学制制定实际,教学质量可以保证,学生学习积极性非常高。专署教育局经过考虑,认为符合专科学校标准,1958年以国家统一正式招生指标,批准扩招新生6个班,第一批学生毕业后,分配到公社享受国家干部待遇。

  由于我带领创办这个学校成绩突出,被评为许昌县教育界先进个人,县委命名我为“共产主义新人”,在全县干部大会上进行表彰,并在全省农业教育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介绍。1960年,许昌县农业专科学校停办。

  二、25年组织部工作经历

  1959年我被调到县委工作,1960年又从许昌县委调到地委组织部工作,在组织部工作25年,其中在干部科工作23年,在组织科2年。期间经历过七任组织部长,我历任一般干事、副科长、科长、副部长,直到1993年离休。在组织部工作这么长时间,是非常少见的,这也得益于组织上培养和信任。

  干部科的任务比较繁重,总的来说承担和保证组织部在地委领导下为党管好干部,配好各级领导班子,保证党的政治路线、方针、政策能够正确贯彻执行的任务。我在干部科主要做干部任免工作。这也是组织部一项经常性的重要工作,它不但负责干部任免,而且负责省管干部的请示。

  新中国成立之后,经过历次政治运动,通过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国家机构建设,各级领导班子逐步健全。1960年我到组织部后,除1962年有一次较大调整外,需要调整的领导班子和调动的领导干部不多,任免干部任务比较少。“文革”前,有计划的对全区各县领导班子进行正常考核仅有一次。组织部干部科全体同志分工到各县市进行考核工作。我曾先后对许昌县、许昌市、鄢陵、临颍、舞阳、长葛、禹县、漯河等县市的干部进行考核,有时是两人,有时是我一个人。那时交通条件很差,一般能坐上汽车就不错了,有时下车后还要步行跑十几公里。一个单位少则20天,多则一个多月。对干部的考核是一项非常严肃细致、艰苦耐心的工作。首先要端正思想,对考核对象不能有任何偏见、先入为主,不能带框框,要让事实说话,要对其认真负责、公平公正。其次要在深入单位前先作好充分准备,调出档案,查清其历史上出现的问题和优缺点,达到对一个人能够全面历史的看准问题。第三深入单位后,要先由主要领导对每位考核对象全面介绍其工作情况、优缺点,以及存在问题和使用意见,然后再通过考核对象的同级、下级对其表现情况进行多层次个别座谈和征求意见。在工作时,要对接触的人员特别说明为其保密。要实事求是谈出真情,这是非常重要的。其四根据反映出的问题或是优缺点需要证明的问题,进行落实查证,包括听取本人意见,这个是关键,防止一些不实之词或动机不纯使考核对象受到损害。五是经过这种细致工作,基本上把一个人的问题和优缺点以及德才情况考核清楚了,然后实事求是写出考核报告,汇报给部长,再由部长和主管书记决定是否上报常委。

  在考核许昌市时,书记反映市长三个问题,经我们查证核实后,这三个问题根本不是市长的问题,而是书记的问题。在考核临颍县时,县委书记和副书记不团结,查证以后,是书记家长式领导,听不进副书记意见,副书记文化水平较高,个性较强,形成互不服气现象,汇报地委后,及时进行了调整。在考核禹县时,有人反映县委书记的爱人任县委常委组织部长不合适,汇报地委后,把其调离组织部,改任县直党委书记。各县市考核中反映出的问题,都及时得到了解决。

  “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特别是有派性的地委建立后,由于派性斗争,各派争名夺利,掌权者要派人去掌管各个机构的权力,形成组织部任免工作的大量增加,同时也扩大地管干部的管理范围。例如,原来公社只管书记、社长,以后扩大到公社副职,过去干部只是个别调整,现在成批更换,原来科级干部变动,组织部研究就可以了,现在变成地委常委研究决定。原来组织部干部科正副科长3人,“文化大革命”开始调走2人,只剩下我和2名干事。后来从工厂调来一名科长,对工作和干部都不熟悉,所以干部任免工作主要以我为主来做具体工作。由于派性掌权,各级领导班子成员频繁更换,形成任免工作繁重。原来任免干部呈报手续、干部任免研究程序全被打乱,往往是顶层决定,交组织部例行公布手续,根本没有研究和考核的过程,更谈不上保证干部的条件和质量。

  1984年干部制度改革,凡是年满60岁的老同志一刀切退下来,此项工作对干部队伍震动很大,因为建国后凡是提任领导职务,不管年龄多大,就一直干下去。许昌是个老区,老干部集中多,各级领导班子中,年老的同志相对较多。干部制度改革后,就是你身体好,到年龄也得退下来。对有些同志影响较大,特别是对参加革命早,身体还好,但按政策要退下来的同志,思想有较大波动。1984年我已到组织科任科长,因我对干部比较熟悉,组织部领导便抽出我参加机构改革工作。我负责公交战线。公交战线在地直是个大战线,一级机构局委就有经委、重工、轻工、化工、交通、机械、煤炭等单位,下属机构还要多。每个单位都要重新配班子。当时“文革”中的遗留问题不少,在配备班子时,不但要审查德才条件,又要看在“文化大革命”中的表现,有没有派性,有没有打砸抢行为,还要看年龄和学历。凡是进班子的对象,审查清楚后,经组织部批准再报地委同意后,才能定下来。当时煤炭局局长蔺子明离休,需要配一名副局长,办公室副主任白喜臣是煤炭大学毕业,品德好,“文革”中没有参与派性,各方面表现不错,我亲自找其谈话后,报经地委同意任副局长。该同志后任地委常委、组织部长、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至退休。

  三、十年老干部工作经历

  1984年地委老干部局成立,地委任命我为地委老干部局副局长,主持工作。1986年区划调整,我被任命为市委老干部局局长。后来,又被任命为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兼老干部局局长,是全省各地市第一个兼任组织部副部长的老干部局局长。1987年许昌市召开第一次党代表大会,我被选为市委委员。1988年,我被市委批准嘉奖,提一级工资(全市直各局委仅有4人)。

  老干部局建立之初,抓紧配齐配强班子,健全机构,落实政策,建立各项工作制度,所有工作都由老干部局单独完成,任务非常繁重。

  我们根据中央对离休干部“政治待遇基本不变、生活待遇略为从优”的精神,先落实老干部机构的建立,督促各县市、市直各单位成立老干部科,使老干部有人管,并落实每年向老干部通报工作制度,全市建立24个阅文点,供地、县级老干部阅读中央、省委文件。1986年地委下文,规定各单位领导定期或不定期联系老干部责任制,落实订报制度,地专级三份报纸,县级两份报纸,离休干部看病优先制度,地委建立老干部病房楼,各县市乡设立老干部病房,对离休干部看病、挂号、交费优先挂牌。凡是够六名地专级干部配备专用车辆,并规定每位离休干部发放取暖工具购置600元补助费。特别是省委规定,凡是家住农村的离休干部,每人补助建房费,地专级4000元,县级3000元,一般干部2000元。当时许昌地区12个县市补助费多的100多万,少的也需50多万元。在1984年各县市经济条件不太好的情况下,落实此项政策难度很大。我和组织部赵万怀副部长亲自找各县市主要领导逐个落实,并在1986年全部落实到位,是全省各地市落实此项政策最快、最早的地市,受到省局的表扬。从1984年老干部局建立到1986年,经过两年的努力,离休干部各项基本政策、生活待遇基本落实,为全地区老干部工作打下了基础,离休老干部思想情绪已经稳定。

  很多老同志退下来后,大多身体健康,都有一技之长。为了帮助老同志老有所为、发挥余热,能在晚年还能为党和人民事业做出一些贡献,我们选有离退休干部近百人的长葛县增福庙公社为试点,和公社党委负责同志以及专干王金土同志发动老同志大搞庭院经济,养殖业、种植业、家庭副业,逐户规划指导,形成规模。省委老干部局副局长孙宪宏专程到长葛住了7天,进行查看验收,并总结长葛经验和做法,随后召开了全省各地市、县老干部局长现场会参观学习,成为帮助农村老干部发挥作用的典型。

  1986年省委老干部局建立全省第一个老干部学校——省直老干部大学。许昌紧跟步伐,也在1986年10月建立许昌市直老干部大学。各县市也相继建立,但公社一级建立老干部学校是个空白,在河南省没有先例,我带领调研科长袁海涛同志,到许昌县祖师和苏桥两个公社调查研究,探讨建老干部学校的做法。苏桥公社党委很支持,我们就共同召开全公社离退休干部会,共同研究课程设置,教师来源,上课时间,经费解决等问题,达成共识,由苏桥先行一步,组织开学。经过一段时间实践之后,运行比较顺利,得到公社党委的认可,老干部也比较满意。我们就决定在苏桥召开全地区老干部局长和公社专干以及公社负责老干部工作的领导参加的建立公社一级老干部学校现场会。除许昌市郊四个公社(老干部到市校学习)和鄢陵县南坞公社(老干部少),其余全地区各公社都建立了老干部学校,解决了农村老干部老有所学问题。许昌地区也成为全省公社一级建立老干部学校最早、普及面最全的地区。1987年省委老干部局在禹县召开全省各地市老干部局长会议,介绍许昌建立公社一级老干部学校的经验,苏桥老干部学校在全省老干部工作会议上介绍经验。

  在老干部局工作直至1993年离休,十年的老干部工作是我40余年工作中所积累的经验、方法的运用和发挥,使老干部工作一直居于全省第一方阵,十年间,在许昌召开两次工作现场会。两次评先,许昌均是全省老干部工作先进单位。许昌老干部工作对全省的老干部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图一说明:赵春水(左三)陪同省委老干部局局长王月堂(左二)和中南五省老干部局局长在禹州参观学习]

  四、离休后继续发挥作用

  (一)不忘初心、主动作为

  1993年离休后,我被返聘到市老干部大学工作。一干就是26年。26年来,我始终耕耘在老干部大学这块沃土上,用真心和真情诠释了一名老共产党员的责任和担当,受到了社会各界和全校师生的交口称赞。

  在市委老干部局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学校始终围绕“让市委放心、让老同志满意、让社会认可”的办学目标,努力践行“求知、健康、奉献、让夕阳更灿烂”的校训,走出了一条政治建校、平安立校、质量兴校、文化强校的富有许昌特色的办学之路,先后获得了“全国老干部大学先进单位”等多种荣誉。学校从最初的一个班,4个专业,50多名学员,逐步发展到目前的8个系,22个专业,36个教学班,每年在校学员2000多人次。

  列宁说过:要成就一件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在老干部大学,我始终把自己当做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论什么工作,都带头去干。大到学校发展,教师选聘,课程设置,教学安排;小到打扫卫生,端茶倒水,甘当小学生,做好服务员。每天总是第一个到校,先把教室门一个个打开,然后就烧水扫地。教师是学校工作的主体,为了聘请到德才兼备、既教书又育人的优秀教师,我又奔波于许昌各大专院校和有关部门求贤。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先后制定完善了各种规章制度36项,探索出了“校委会、学委会、班委会、小组长”纵到底、横到边的四级教学管理模式,使学校的整体工作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图二说明:2009年,赵春水(右一)组织市老干部大学部分师生在许昌西湖公园开展激情广场活动,图为在活动现场讲话]

  (二)思想教育、独辟蹊径

  老干部大学是党委、政府组织老同志传播正能量,发挥余热的重要抓手,是“展示阳光心态,体验美好生活,畅谈发展变化”,释放传播正能量的主阵地。为充分发挥好这个抓手和主阵地的作用,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我与学校其他同志敢为人先,独辟蹊径,大胆探索出了利用“课前十分钟”坚持政治学习,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新路子。一是每学期开学前,我结合当前形势,认真搜集、梳理,精心设计、安排学习内容。其中有国家的大政方针,科技文化、军事前沿、老年教育、养生保健知识等等,并打印、装订成《许昌市老干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材料》,发到各个学科班。这些内容紧贴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很受老同志欢迎。去年十九大召开后,根据学校安排,我又及时把十九大报告中的精髓部分,即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梳理出来供大家学习。二是各班每次上课前,由班长组织大家学习讨论。看似短短的十分钟,日积月累,却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得到全校师生的支持和认可。

  与此同时,我和大家共同摸索出了思想政治教育“三结合”的工作模式:即思想政治教育与第二课堂活动结合起来;与党建工作结合起来;与“三必访”(离休干部必访、生病住院必访和家庭发生重大变故必访)制度结合起来。多年的实践已经证明,这个“三结合”的工作模式,不仅凸显了管理服务的人性化,而且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亲和力和向心力。

  (三)党建工作、抓出特色

  老干部思想政治建设工作和党组织建设工作是老干部工作的重头戏。随着学校的迅猛发展,学员队伍的不断壮大,学员中的党员同志越来越多,如何把他们组织起来,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是摆在大家面前的新课题。恩格斯有句名言:有所作为是生活中的最高境界。根据上级指示,我又和学校领导主动作为,大胆探索,在2013年成立了学校第一个临时党小组;2015年按照专业学科成立了书法、摄影、舞蹈、文学等18个临时党小组;2016年9月,在18个临时党小组的基础上成立了3个临时党支部;2017年在此基础上又发展为9个临时党支部,41个临时党小组,并确立了“以党小组为平台,以支部为依托,以老党员志愿服务队为引领的”党建工作机制。

  为进一步探索、完善学校的党建工作模式,我注重借鉴外地的党建工作先进经验,平时注意收集学习别人的做法,结合学校实际,拿来为我所用。并亲自动手拟定了《许昌市老干部大学党建工作的基本任务》《临时党支部书记、委员工作职责》等制度,对党建工作进行细化分工,对各个支部、各小组学习活动的内容、次数、时间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同时把好支部书记、支委和党小组长人选的关。为选好支部书记或支委,我经常深入到班组调查、征求意见,甚至不厌其烦,多次打电话了解实情,始终坚持在老干部工作大局中谋划学校的党建工作。


[图三说明:2013年,赵春水在市老干部大学全体党员大会上安排部署党建工作]

  党的十九大召开后,我多次深入到支部或党小组,组织召开不同形式的座谈会,讨论研究贯彻意见。近期,在全校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全国老干部局局长会议精神的同时,对学校的党建工作又注入了新的内涵——“三个同步”,即与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及老干部局工作同步;与凝聚和传播正能量活动同步;与“两学一做”教育同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