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与祖国同行 > 逐梦的时代

说童年,看发展——从一家四代人的童年生活看祖国的发展变化

许昌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退休干部 朱付根
时间:2020-01-07  来源:  作者:

  父辈们生在旧社会长在旧社会,他们的童年,艰辛而贫穷。

  为了糊口活命,我的父辈们从小就扛起了家庭的责任,扛长工,打短工,整天累的腰酸腿疼。为了活命,他们或跟着大人或同龄人结伴四处逃荒要饭,背乡离井,四处流浪。

  父辈们童年没有吃的,一年四季以吃糠咽菜为主,就是逢年过节也见不了几次面星儿。穿的衣服都是用破布拼凑起来的,而且补丁摞补丁,冬不挡寒,夏不遮羞。因为是在旧社会,国破家亡,所以,父辈们的童年没有欢乐,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谁的手里。加上天灾人祸,他们的童年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的童年挣扎在死亡线上。他们没有保育,没有呵护,没有快乐,没有健康。他们没有基本的生活和生命保障。他们的童年是黑暗的,他们的童年是凄惨的……

  我今年六十多岁,出生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我童年时,发生在我国的自然灾害持续时间长,而且很严重,许多地方都不同程度出现农作物绝收的现象。不仅仅是农村人,就连城里人也有吃不上饭的现象。当时国家刚从战乱的阴影中走出来,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经济没有基础,国家没有力量。加之人祸,把一个在一片废墟中建立起来的国家逼到了绝境。国家物资匮乏,科技落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社会主义改造还没有从根本上完成,生产力不发达,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还不能得到保障。在农村,还有逃荒要饭的现象,还有为了生计去偷或抢的现象。

  童年时,我们那地方交通还比较落后,不管大人小孩,不管路途多远,要想出行,基本就靠两条腿。儿时有印象搭乘过一次自行车,那还是父亲借来的。小时候我没坐过汽车,第一次坐汽车是1969年,那时我16岁。小时候我没坐过火车,第一次坐火车是1972年,那时我19岁,是参军走的时候。

  童年时,我们没有什么玩具,我最值钱的玩具就是铁环和打饵的木棍及两头尖尖的饵。想和小朋友在一起玩一玩就是推铁环,叨鸡,打饵,跳绳,捉迷藏,吹琉璃咯嘣,用瓦片打水漂。有时也到河中捉鱼虾,也爬树掏鸟蛋。女孩子想玩,就是跳绳、跳皮筋。那时农村没有广播,没有电视,没有电影,没有电灯,没有电话,没有汽车,没有蹦蹦床和儿童乐园,更没有变形金刚。就连东方红—54拖拉机,我也是在1968年秋天才第一次见到过。那场面,全村男女老少齐出动,争相目睹这不用喂草料就能干活的高级家伙。老头老太太那真是笑得合不拢嘴。

  随父母赶大集,想的就是弄点好吃的好玩的,可逛过来逛过去,最好吃的就是白蒸馍、丸子汤、杂烩菜。也有少许手工制作的糕点,也有提篮叫卖的熟肉,可那是一般人家都买不起的。就连五分钱二两粮票一个的白蒸馍、两毛钱一碗的杂烩菜和丸子汤也是有许多人都买不起的。有一次我二爷给我买了一个白蒸馍,刚拿到手里就被一个抢劫的“歘”的一下抢去了。他把白蒸馍抢去以后,先是在馍上咬了一口,然后就使劲的往馍上吐吐沫,吐完吐沫就把馍扔到地上。我们看着他把馍弄得很脏,虽然十分生气,可也没法再要了,他就又捡回去自己吃了。有一次我奶领着我去赶会,去的时候带了一个凉红薯干面馍,我开始不解。到会上以后,我奶两毛钱给我买了一碗丸子汤,并小声地交待我,你就坐着喝,先别吃丸子,先把凉馍泡碗里,汤不够了叫添汤,等快吃饱的时候再说吃丸子。我也很听话,两毛钱十个丸子的一碗丸子汤,我光是泡馍不吃丸子,让人家添了三四次汤。那年代,买丸子汤添汤不是啥丢人事,两毛钱的丸子汤泡馍添汤三四次正常。

  平时父母也会千方百计的给我们改善生活,比如把蒸熟的红薯剥皮后放到石臼里舂成面团,揉好后烙成烙馍;比如把蒸熟的红薯干面馍放在自制的饸饹机里压成饸饹面等。父母怕孩子们饭时吃得少,半晌饿肚子,有时也会给准备些加餐,不过这加餐不是糕点,不是面包,不是火腿肠和麦当劳,而是半块馍或是凉红薯、红薯干一类的。那时候条件差,饿了有吃的就不错了。

  孩子们逢年过节是不买新衣服的。每到冬天,母亲就起早贪黑地纺线织布,给孩子们做新衣服。因为家家户户孩子们多,做衣服也不是每个孩子都有的。衣服做起来了,也不是每件衣服上都能缀上扣子的。冬天,孩子们用红薯梗束腰的不在少数,敞胸露怀的也不在少数。孩子们的衣服是一个接一个的往下交接着穿的,大孩子穿了小孩子穿,小孩子穿不成了就拆拆拼拼把能用的布料都用起来做成别的。男孩子在夏天大多都是光着身子的。从开春到初冬不穿鞋子的不仅仅是孩子。冬天穿雨鞋,鞋里垫麦秸,在农村,这种现象不是个例,因为有许多人家给孩子既做不起袜子,也买不起袜子。女孩子爱美,逢年过节父母总要给买些最好的礼物,这些礼物就是二尺红头绳和一盒雪花膏。

  因为当时没有护肤的东西,到了冬天,大人小孩的手冻得裂了好多口子,有的成了冻疮,没有办法,就找些楝子放到水里熬一熬用来洗手。

  儿时我们也有梦想,夜幕下的打谷场上,随大人的手指所向看和星星一样眨着眼睛的飞机;向天边观望灯光照映处畅想那城市的模样;耳朵贴地听隆隆作响遥想那火车奔驰的景象。可这样的梦想在我儿时却一直没有成真。光是听人家说火车,就有好几个版本。有的说火车趴到地上都跑的很快,要是站起来,那跑的更快。有的说火车稳当着哩,火车的小桌上放一杯水,火车跑着,那水都不洒。还有的说,那火车高级的很,火车上有坐的地方,有睡觉躺的地方,就连吃饭上厕所都有地方。火车到底啥样,一直到19岁我才真正知道。

  我的儿时和父辈们最大的不同就是我们有了国家,人有了尊严。国家重视儿童工作,毛主席把人看成是最宝贵的。当时国家为了解决一些地区吃不上饭的问题,最大限度的发挥国家的计划和调控作用,从相对富裕的地方调拨粮食,以帮助贫困地区渡过难关。记忆中我吃过的大米、燕麦、黄豆、蚕豆、土豆等,听父母说,都是国家救济的。建国不久就连续发文,要求重视儿童教育和儿童的身心健康。

  我小的时候,也上过幼儿园,在幼儿园学认字,学唱歌,还做游戏。到了入学的年龄,我们那地方有初小,有高小,我们可以和小伙伴一起在学校读书,而且学费只有几角钱。建国初期的农村幼儿园,条件是相当差的,除了有间房子,有个老师,别的什么都没有。

  我上小学的时候,没有书包,没有文具盒。一支铅笔是母亲用布条缝了一个小袋子装着的,和铅笔刀一起用细绳子系着挂在脖子上,以防丢失。平时我们练习写字做算术题,都是在教室外面的操场上,一个班排成长长的横队,每一个学生都找一根小木棍儿,用木棍儿在地上写。我们上学时也有早自习,就是城里学校的早读。农村的早自习是早饭前两节课,第一节课天还没有大亮。因为农村没有电,为了解决早自习照明的问题,同学们就自发的组织起来,你兑一个墨水瓶,我兑一个灯芯子,另外一个同学兑一墨水瓶的煤油,再一个同学兑火柴,点着以后供这几个同学使用。也有连这些都兑不了的,那只能借光、蹭光或偷光了。

  我上小学的时候,课桌是砖块垒的,凳子是自带的,黑板是墙壁上抹石灰然后涂上黑色的。教室小,窗户少,没照明,光线差。

  小时候虽然生活艰苦,可我觉得还是幸福的,因为不担惊不害怕,生活、健康都有一定的保障。因为我可以和小伙伴一起到学校读书写字学文化,可以和小伙伴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戏。在学校,还有少先队组织,我戴着鲜艳的红领巾,和小伙伴们一起参加学校组织的有意义的活动。小孩子的衣食住行都有人关心和关爱,老师会经常搞家访,大队和生产队的干部也会经常过问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

  我的两个女儿很幸运,她们都是出生在改革开放以后,而且是出生在许昌市,她们是城里的孩子。

  当时许昌市的城市建设还比较落后,许昌的街道很窄,框架也很小。南至新兴路,北到八一路,西至五一路,东到文峰路,就这么个框架。整个许昌市内四层以上的高楼屈指可数。标志性的建筑是许昌市南大街的灯塔,南门口商店,许昌饭店等,而且都不高。护城河是一条臭水沟,每天早晨都会有很多人拿着网兜到护城河捞孑孓喂鸡子。城市公交车很少,印象中只有一路公交车。家家户户如厕都是到室外的旱厕,家中有厕所的少之又少。一大早,赶毛驴车拉大粪的,提马桶倒屎盆的,拉板车买蜂窝煤的,到老城墙踏着泥泞赶集买菜的,是那个年代城市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狭窄拥挤的南大街,是周末市民必去的地方,从西大街与南大街交叉口到七一路与南大街交叉口这一段距离,人头攒动,比肩叠踵。别说购物,随人波而任其去都比较困难。许多有孩子的家庭在周末都想到公园或文化宫玩玩。许昌市区的公园仅此一处——西湖公园。有一个文化宫叫工人文化宫。工人文化宫和西湖公园相距不远,每到周末或是逢年过节,这两处地方的人一个接着一个,扶老携幼的,推车怀抱的。到西湖公园,孩子们的最大愿望就是看猴子,看大象,看孔雀开屏,然后再爬一爬那个大象滑梯。因为人多,公园的活动器材少,为了能够让孩子滑一滑大象滑梯,大人排队,小孩子哭闹,稍不注意,还会引起不必要的争吵。

  我女儿小的时候,生活是没有问题的,尤其是孩子们,吃的基本上是细米白面。家里每周都会改善一次生活,改善生活时,家里会做卤面、饺子、肉片汤、捞面条。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国家还是实行的计划供应,城市户口的人从大人到小孩子粮食标准是定量的,每一次到粮店购卖粮食都是凭粮票的。那时候供应的大米少,所以改善生活蒸米的次数少一些。逢年过节,家里准备的要比平常丰富得多,有肉,有鸡蛋,还有鱼。孩子过生日,家里会给煮几个茶叶蛋,会做一些孩子喜欢吃的,还会给孩子买一些橘子粉或是橘子汁。

  女儿小的时候,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都有随季衣服,逢年过节,家里也会给孩子添两件新衣服,或做或买都有。

  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市内的幼儿园有好几所呢,自己可以根据情况选择就近的。该上学了,学校也有好几所,都是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就近入学。幼儿园和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都很好,校园广阔,教室宽敞,管理教育水平都比较先进。孩子在幼儿园或学校,不但学文化,还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唱歌,有跳舞,有画画,还有球类活动。把孩子送到幼儿园或是学校,孩子开心,家长放心。

  农村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的侄子们吃不愁,穿不愁。到了上学的年龄,可以穿上新衣服,背着新书包,高高兴兴的去上学。

  我的两个外孙女今年八岁,她们出生在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年代,祖国富强繁荣,改革开放硕果累累。她们享受到了祖国给与的一切。吃的,天天像过年。穿的,天天不一样。玩的,玩具两个大箱子都装不下。看的课外书籍,一摞一摞的,有十几本呢。文具,五颜六色的,而且都是成套的,这一套文具还没用完呢,新的就又买回来了。书包,每一个学期换一个新的。作业本一包一包的,就连演草本也是买的制式的。我女儿上学用的识字卡片,是我们找的硬纸剪成小方块以后用手写成的,现在外孙女用的识字卡片,都是制式的,印刷品。作业写完了,她们看电视,诗词大赛、挑战不可能、奔跑吧兄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业余时间,她们想学一些特长,文化类的,艺术类的,体育类的,外语类的,应有尽有,只要有心思,都可以学。周末或节假日,大人都会带两个外孙女到鹿鸣湖、芙蓉湖、北海、东湖、双龙湖游园,秋湖湿地,灞陵公园,中央公园去游玩,让她们感受许昌的发展变化等。有时她们想到市区外玩玩,五彩大地、花博园、鹤鸣湖、神垕古街,让她们感受许昌的碧水蓝天。外出游玩的时候如果想开展一些其它活动,可以,游园一角就有大型的体育活动场所,乒乓球、羽毛球、篮球、足球都可以。除此之外,大型的儿童乐园建在游园一角,孩子们在大型儿童乐园上可以攀登,可以探险,可以滑行。如果玩累了,游园里到处都有可供休息的凉亭、条凳。还有书屋,在这里你可以看看书,读读报,休闲一下。有时候我们也带她们去农村。一到农村,她们就像放飞的小鸟,这儿看看,那儿看看。她们说农村很美,有黄灿灿的麦子,有绿油油的菜园,有鲜花,有野草。说农村的房屋,家家户户都像别墅。放暑假了,郑州的游乐园、植物园、动物园她们不止一次地去。开封的清明上河园她们也去过。小小年纪,台儿庄、青岛、大连等也都去过。家里自驾车去过,坐大巴去过,坐卧铺车去过,坐高铁去过,坐飞机也去过。

  过去我的女儿想去公园玩,许昌市就一个西湖公园,现在我的外孙女想去公园,许昌市到处是公园。庭院像公园,小区像公园,马路两旁像公园,工厂农村像公园,就连机关、学校、企业、商场的工作场所也都像公园。

  过去,我的父辈们也去过不少地方,可那是躲避战乱,那是逃生。现在我的外孙女也去过不少地方,可那是旅游,那是开心。

  过去,我的父辈们无家可归,就是家里有一两间房子的,也是破烂不堪,不挡风不遮雨。我小时候家里有的是破草房,经常漏雨,经常修缮。我女儿小的时候,我还在部队,她们是住在姥姥家的,一家三代住在不足50平方米的两间房子里,而且做饭也在这两间房子里。我转业后,孩子的姥姥家也没法住了,我们只有租房子。现在轮到我外孙女这一代人了,住房条件大大地改善了,住的是楼房,房子里电视、互联网、洗衣机、电冰箱等各种现代化的设施应有尽有。

  20世纪90年代末,到郑州开一天的会,必须提前半天报到,晚上住郑州。会议结束了,还要住一晚上,第三天的早上从郑州往回赶,回到许昌也都中午了。现在到北京去,早上在许昌吃早饭,中午在北京吃烤鸭,下午早早地回到许昌休息一下,晚上还可以到周边的城市会朋友。高铁、高速、高架桥,拉近了你我之间的距离。

  我上小学的时候,语文书上的一个长句子,老师领读好几遍我都学不会。现在我的外孙女,不但学会了书本上的知识,书本以外的知识也知道不少,背古诗词一首接着一首。她们有学习条件,有学习环境,有学习氛围。她们每天看到的听到的都是自己所学的。

  时代不同了,童年不一样。现在祖国变了,家乡变了,许昌变了。变得广阔了,变得美丽了,变得处处像公园了。许昌已经与现代化城市携手同行了。不要说孩子,就是大人,可以问问,问对现在生活的切身感受,大家都会自豪的说,国富民强,我们的生活比蜜甜。社会发展了,科技进步了,我们天天都像过年。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