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政论坛 > 专家论点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新”在何处

时间:2020-07-27  来源:市委党史研究室  作者:党史研究室

  9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之后,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通知》,指出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凝聚奋进新时代的磅礴伟力。10月1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进一步激发了举国上下的爱国热情。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支撑,既要融入时代背景,又要突出当代主题。在复杂多变的互联网时代中,如何准确理解“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内涵,驳斥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心而出现的种种谬论,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的话语形态,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和讨论的话题。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理念“新”在哪里?

  “爱国主义”作为一面旗帜,有效地凝聚了中华儿女的向心力和奋斗心,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巨大力量。进入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内涵也发生了语境的变迁,突出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在国内,全国上下进入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同时也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二是在国际上,中国进入了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为人类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为人类历史做出更大贡献的时代。因此,在新时代提倡和弘扬“爱国主义”也应有新特色、新理念。

  首先,“爱国主义”的所爱之“国”,与过去有了明显的不同。今日之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它不再是任人宰割、遭人嫌弃的“老大帝国”,也不是工业落后、经济落后的“贫困中国”,而是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历史姿态,赢得了世界的瞩目和人心的趋同。这样的“国”,内在地蕴含着“四个自信”,因为它正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信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结果。

  其次,“爱国主义”的“爱”之形式,与过去有了明显的不同。既往的“爱国主义”迸发时期,往往是在民族危难的历史关头。它以崇高的精神信仰之形式,化为各阶层民众自发的“为国捐躯”的具体行动。“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没有这种精神,中华民族无法从古老的华夏一步一步走向未来,更无法以强大的文化向心力融合来自四面八方的少数民族同胞,汇聚而成今日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在和平环境的今天,“爱国主义”之“爱”固然有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必然内涵,但对广大民众来说,更重要的“爱国”是“奋斗”,都努力奔跑,都做追梦人,以“拼出来,干出来”的伟大梦想,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把“奋斗”作为“爱国”的内涵,是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基本表征,是把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真正融入日常的“爱国”。

  再次,“爱国主义”的“主义”内涵,与过去更为丰富、深刻。所谓“主义”是指理念或有完整体系的思想,特别是有社会运动和体制支撑的某种政治理念。长久以来,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以“家国情怀”为核心,以“家国同构”为表现。新中国建立之后,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思想体系,“一棒接着一棒跑”,以社会主义中国的探索与实践,不断丰富“爱国主义”的内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以其鲜明的理论品格和强大的精神内涵,融传统“家国情怀”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新时代强调爱国主义教育,就必须要将“主义”与“两个维护”密切关联在一起,通过“爱国”实现“两个维护”,以“两个维护”聚焦爱国的力量,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应该立足于上述的“爱”“国”与“主义”,以多种手段和形态,宣传新中国建立七十年来的历史成就,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性、优越性、先进性、合理性,宣传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使爱国主义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真正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贯穿教育始终,落实于主题宣传之中、具体工作之中、日常生活之中。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新”在哪里?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需要更多的新理念、新方法,特别是应把“互联网时代”视为新时代的题中之意,根据互联网时代特点而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更需要创新,需要有明确而高超的“网络意识”。结合前文所述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新意”,可以将网络意识引入爱国主义教育之中,对教育形式进行创新。

  “爱国主义”之“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爱国主义教育也应当跟上这种趋势,在讲述可歌可泣的国史、党史的同时,更加重视彰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豪感与使命感。如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电视剧《外交风云》,就一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对战争的高度关注,将目光聚焦于展示大国外交的担当与责任、表达外交战线的智慧与情怀,突显了“负责任大国”一以贯之的外交风范,对社会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而这种国家至上、人民崇高的教育新观念,在近期针对“港独”而由网民自发展开的“帝吧、饭圈出征”运动中,也有很好的显现。它代表了“互联网一代”的自我认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对其应有鼓励和引导。

  “爱国主义”之“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爱国主义教育也应当跟上这种趋势,在专门进行的主题教育和课程教育的基础上,更加重视爱国主义精神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把“奋斗”作为“爱国”的重要内涵,就要通过各种渠道树立起“祖国与我心连心”“祖国和我在一起”的普遍认知。一方面,要注重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另一方面,要通过文艺作品,宣传祖国之于个人的保障与尊严意义,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使其生活更加安定,“奋斗”也变得更有意义,特别要重视网络文艺的宣传工作,利用移动端无缝嵌入日常生活的优势,展开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之“主义”变得更为丰富,爱国主义教育也应当跟上这种趋势,以更具时代性、亲近性,更富有“网感”的方式展开,让广大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爱国主义教育要特别注意加强和改进正面宣传,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比如今年8月,《新闻联播》入驻抖音、快手,以“皮”起来的播报方式,较好地实现了“网感”与主流话语形态的结合。这深刻地说明,爱国主义教育未必都要正襟危坐才能进行,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应有新理念。

          作者: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教授林玮、浙江大学党委学工部副部长金芳芳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