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幼年时父亲病故,母亲一人抚养姐姐、我和两个弟弟,家中没有壮劳力,我从小就跟着母亲下地干活、放牛,挑起一家人的重担。我那时才13岁,刚开始学农活,做得还不好,家里收成也不好,又没有其他经济来源,生活比较困难。我母亲性格刚强,勤俭持家,在艰苦的条件下省吃俭用供我上学。我利用冬春农闲时节,半工半读上了几年学,读了初小的、高小的、短期小学的旧课本。
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入内地,华北失陷。在我的家乡,土匪横行霸道,日军无恶不作,多次扫荡,杀人、放火、抢东西,激起我对土匪和日本帝国主义的愤恨。15岁时,参加了我们村自发成立的防备土匪的“红枪会”。上学时,我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我们村有长辈参加革命,部队也住过我家,他们严明的纪律、和蔼的态度使我印象深刻,倍感亲切。在他们的影响和鼓励下,我参加了一些有利于抗日的活动,像演文艺节目宣传抗日,配合驻我们村的八路军宣传队宣传抗日政策,还站岗、放哨,为驻军送米、送馍,配合反扫荡做些藏粮、破路等工作。有一次,我和学校年龄较大的同学随宣传队,到离我们村12华里外的范县老城宣传抗日,这次是化妆宣传,又是宣讲又是表演,招来了满街人,观众很喜欢,效果也很好。在回来的路上,我们每经过一个村,都进行宣传。能跟着宣传队出去,我很高兴,感觉自己像参加了革命工作一样。
抗日战争期间,我曾两次被在我家乡扫荡的日本鬼子抓走,一次是家中借粮卖粮卖地才把我赎回,一次是我趁机逃走。因此,我对日本鬼子恨之入骨。再加上学习与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受到驻在我们村的地下工作者和本村党员的影响,我的觉悟不断提高,随之参加了革命。在很多事实面前,我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人民进行抗日,才能打败日本侵略者,也认识到,只有跟着共产党,我们才有出路,我开始有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强烈愿望。1942年秋,原冀鲁豫边区党委向范县派了政民工作队(又称濮范减租减息工作团),深入农村发动群众,开展民主民生斗争。在这次运动中,我参加了农会。因表现积极,1943年2月,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梦寐以求的愿望。转为正式党员后,我当了近一年的村党支部书记,发展了几名党员,帮助行政村干部搞扩军。1944年3月,正式脱产到中共范县一区区委会工作,任组织委员,负责发展党员。那时候党组织还没公开,是秘密发展党员,物色好对象后,由介绍人谈话了解思想状况,经过几次谈话,使发展对象对党有了认识,并愿意入党。入党程序也比较简单,入党人填写入党志愿书,报区委审批。那时候党章规定,雇工佃户、贫农和其他无产者入党没有候补期,中农和自由职业者有三个月的候补期,地富出身的有一年候补期,并需要两名介绍人。组织批准入党后,烧掉入党志愿书,口头通知某某同志入党被批准,党支部召开全体党员会,举行入党仪式。
在范县一区和阳谷县三区时,我还亲自搞过多次扩军工作。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时,我在范县第一区工作。县委按照上级指示,进行扩军,成立反攻营。范县是个不大的三等县,一次扩充一个营,任务不算轻,而且时间紧,必须按时如数完成。区里接受任务后,区干部分赴各村宣传教育,向群众讲明扩军的意义,发动青年参加反攻营,接受日本投降。经过宣传教育和深入发动,形成了参军热潮,有兄弟相争参军的,有父送子、妻送夫参军的,还有不少村干部带头参军的。他们参加反攻营后,时间不长就升级到冀鲁豫边区部队。各村欢送新兵入伍时,参军者披红戴花,骑上高头大马,村干部为新兵牵马,群众敲锣打鼓,场面十分热烈。县里欢送新兵时,还搭上台子,唱着大戏,十分隆重。
国共重庆谈判后不久,国民党撕毁两党达成的政治协定,1946年6月26日,停战有效期刚过,国民党以30万大军围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1946年夏末秋初,国民党军队向鲁南和鲁西南进犯,我军给予坚决还击,在鲁南的羊山、张风集一带与国民党军队展开大战。华东部队消灭了蒋介石的王牌军七十四师,打死师长张灵甫。经过七战七捷消灭了大量敌军,取得了伟大胜利。在这一时期,晋冀鲁豫野战军和华东部队在鲁西南巨野县发起了巨野战役。军队在前方打仗,后方必须支援,各地都成立了支前指挥部,重要集镇设立兵站,负责过往部队的军需供给等。范县距打仗地区较远,送粮送物不便,主要是组织担架队去前线抬伤兵。
1946年初秋,范县组织第一批担架队,全县为一个总队,由县委书记宋望平带领,每个区为一个大队,下设中队和小队。我们一区是由抗联主任王金山任大队长,东小区中队田德保任中队长,我任指导员。全县的担架队共有2000多人,大家背着织担架用的杆子和绳子,浩浩荡荡地出发。队伍当天过了黄河,晚上住在鄄城,第三天下午走到鄄城县南部时,有一架敌人的飞机从远至近“嗡嗡”而来,很快到了我们担架队上空。可恨的敌人从飞机上用机枪向下扫射,我们所处的是个坡地,没有沟、树等可供隐身,担架队员乱成一团。敌机飞走后,我们又集合起来继续向前走。越往前走距前线越近,有时能听到枪炮声。我们绝大多数没有上过前线,听到枪炮声心中还是会慌张的。
到前线后,我们由部队带领,以一个中队为单位,跟随部队行动。我们都是夜里行动,听到有枪炮声,精神就振奋起来,加速前行。开始只是跟随部队行动,一直抬不上伤员,思想有些不安。我们就对大家进行思想教育,说明支援我军打蒋军是我们后方人民应该做的,抬回伤兵,完成任务是光荣的。并且讲明,我们不随战士冲锋,有了伤员战士背下战场,再由我们抬走,实际上并不危险,只是身在前方听着害怕。经过多次思想教育,大家思想稳定了,再没有出现逃跑的队员。
跟随部队转了好多天后,一天夜里,部队战士带着我们担架队行军,向着我军大炮打向敌人的方向前进,听着近处各种枪声炮声响成一片,时走时停转了几个村。这天与往常不同,是直奔枪炮激烈方向走,我们十分警惕,不敢高声说话,思想集中跟着领队的战士向前行。我们估计可能是去接伤兵。果然不错,部队的战士说:“快走,去前面这个村抬伤员。”他这样一说,担架队员有了精神,枪炮激烈也不怕了。不多时,我们来到一个较大的村,这时已经是后半夜,在街上我们没见到群众,见到的都是村干部样子的人忙忙碌碌,有不少战士东奔西走,身穿白大褂的医务人员也忙个不停。他们把伤员快速包扎好,我们负责把伤员抬走。看到这些伤员,我们心情沉重,对待伤员轻抬轻放,拿着部队给的介绍信,抬着伤员迅速离开前线往回走。我们昼夜赶路,困了乏了就在路旁睡觉。担架队员对伤兵很爱护,一路不走太快,抬得稳,也轻放,唯恐伤兵受疼。休息和吃饭时,先给伤兵端水端饭,有的还得喂,如同对待亲人,甚至胜过自己家的亲人。在回抬的路上见到好多担架、送米面支援前线的大、小车辆来来往往,呈现着支援前线积极紧张的状况。经过几个昼夜走路,将伤兵送到驻在郓城县北部小吴村的部队后方医院。
这次带担架队从去到回,一共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担架队员光荣完成了任务。从1946年到1947年,范县共组织过多批担架队支援前线,这对解放军在鲁西南和豫东取得伟大胜利有一定的作用,这是范县老区人民应该做的,也是范县人民的光荣。
解放战争期间,我还参加过土改、土改复查、“三查三整”和整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