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的一个红色家庭。父亲是县农协会员,兄弟5人中3人壮烈牺牲,可以说我们家忠烈满门。正是这种红色的基因,浸入骨髓,融入血脉,深深影响着我。
1942年,14岁的我成为中共地下党组织传送“鸡毛信”的一名小通讯员。1945年1月,在家乡参加了八路军,也由此开始了我为国浴血、奋勇杀敌的革命人生。现在,我的身上还有着弹片贯穿后的弹孔疤痕。其中一个是攻打山西曲沃县时留下的。那时,我是小战士没有枪。战斗一打响,我就高举着铁锹冲了上去,腿受伤了我也不下火线,一直坚持到战斗胜利,最后还俘虏了2名敌人。还有一个弹孔是在攻打河南登封时留下的。攻城时,我的腿负了伤,卫生院里没有麻药,就直接做手术,我只能忍着痛,把嘴唇和舌头都咬破了。1946年春,作为中原野战军三纵的一名通信兵,我在一次战斗的前线申请入党,得到了党组织的批准。那时冲锋陷阵、扛炸药包是共产党员才有的“特权”。入党后的我,在战斗中更加勇往无前。我先后参加了保卫延安和上党战斗以及淮海战役,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被授予“淮海战役战斗英雄”荣誉称号。这些荣誉都得益于党和部队的培养。说起我的部队,也是我一生的荣耀,刘邓大军的所有战斗三纵几乎都参加了,这是一支战功赫赫的队伍。
解放战争胜利后,我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作为南下干部支持驻地建设,投入到建设新中国的浪潮中。先后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担任领导,1981年调任许昌卷烟厂党委书记。许昌烤烟种植历史悠久,曾被毛泽东主席赞誉为“烟叶王国”。生产卷烟具有得天独厚的原料优势,又恰逢国家改革开放的大好机遇,于是,我带领全厂干部职工抓住机遇、迎头赶上,把一个作坊式的小厂变成了现代化企业,成为了全省骨干企业、许昌市纳税大户、河南烟草行业的重要力量。回想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们大家都保持了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
1989年,我在许昌卷烟厂党委书记的工作岗位上离休。离休后,我一方面坚持学习,关心时政,不断充实自己,让自己的思想观念不落伍。另一方面,继续发挥余热,献计献策、捐款捐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