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这一生,活得轰轰烈烈,在战场,冲锋陷阵,九死不悔;他这一生,过得平淡无华,在地方,淡泊名利,笃定笃行。
他英勇善战立功无数,他看淡功勋心态平和,他深藏功名从不居功,他捐赠奖章毫不犹豫。他穿过战场硝烟,一路走来,步伐稳健有力;他经历社会变革,初心如炬,时刻以军人标准要求自己。在他身上,“伟大”淡去光芒,剩下的只是“平凡”,一如他给自己的定位——“小兵”。
他就是建安区委党校离休干部武丙水。

8月1日,武丙水老人挂起国旗,向国旗敬礼。孔刚领 摄
身经百战屡立战功
日前,在市区某小区里,记者见到了这位身经百战的老人。已过鲐背之年的武丙水,身体硬朗,精神矍铄,说话时思路清晰,声音洪亮。在战争年代,他的双耳被炮火震坏,近年来随着年龄增长,听力更加退化。看到记者前来,他迎在门口,热情地同记者握手,然后看向儿媳妇刘春玲,等着她“翻译”。
“他听不明白时,我就写在纸上让他看。”刘春玲解释。整个采访过程,武丙水是通过刘春玲大声讲话和不停地在纸上写和记者交流,他向记者讲述了那段难忘的战争岁月。

1950年武丙水获得的立功证书。(资料图片)
武丙水1923年出生于山东邹城市(原邹县),7岁开始给地主放牛、放羊、干农活;1939年1月参加八路军,参军后不久就拿起枪杆子开始打仗。在后来的回忆录中,武丙水写道:“在抗日(战争)期间,对日作战大、小50多次,对伪军、汉奸(作战)30多次,对坚决反共的顽固派(作战)6次;参加了百团大战、临沂战役、辽沈战役、第四次四平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湘南和海南岛战役。”
自1939年1月入伍,到1952年年底在中南军区编练司令部作为巡视员的工作结束,对十几年戎马倥偬行伍生涯,武丙水甚至对子女都鲜少提及。“直到帮父亲整理回忆录,我才知道原来父亲曾经是一位抗战大英雄。”刘春玲说。
“您为什么不向孩子讲述当年的故事呢?”记者问。
武丙水未语先咽。“几乎每打一仗,都有战友牺牲。想起他们,我心里就难受。”96岁的老人眼圈红了,他说,现在晚上做梦还会梦到枪林弹雨中激烈的战斗,想起牺牲的同志,仍然忍不住流出眼泪,那些场景他永远不会忘……
1945年5月,攻打潍坊市临朐县冶源镇,武丙水所在的班担任爆破任务,负责炸开敌人设置的围墙和碉堡。当日20时,漆黑一片,暴雨如注,敌人火力凶猛,大量投掷手榴弹,战况胶着,战斗惨烈。武丙水用了13包炸药才接近敌人围墙,还有一道钢丝网没有炸开,排长高俊杰却牺牲了。
部队休整后强攻西门,西门前有一道又宽又深的壕沟,武丙水连冲3次,投了30多颗手榴弹也没有冲上去。第4次冲到沟边,手榴弹刚投出去,武丙水大腿上就中了一枪。武丙水以惊人的毅力用一条腿撑着身体蹦着回到营地。军医给他包扎伤口时,发现伤口撕裂得可以放下半个馒头。在治疗养伤期间,拄着双拐刚能下床,武丙水就在烈士墓寻到了二哥的坟头……
1945年9月,虽然日本已经投降,但是汉奸、反共分子王洪久在国民党反动派的支持下,仍然负隅顽抗。抗战期间,王洪久曾在八路军抗日大学学习,用学到的知识对付共产党和八路军,血债累累,作恶多端。上级命令武丙水所在的团必须消灭王洪久,除掉这颗毒瘤。
武丙水带领战士连夜开挖交通沟逼近寨墙,在双方距离不到百米时,开始互相射击。枪来弹往,子弹横飞,双方互有损伤,僵持了许久。武丙水心生一计,一边大声劝骂王洪久,乱其心智,一边持枪瞄准对方,等待时机开枪射击。等王洪久“共匪”二字刚出口,武丙水马上扣动扳机。只见对方碉堡的枪眼处闪出一道亮光,王洪久的骂声停止了。
这一枪,让全团士兵受到启发,全团组织开展了“神枪手”训练,瞄准敌人枪眼,用冷枪杀伤敌人……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跟着共产党打败日本鬼子、替哥哥和牺牲的战友报仇,是武丙水的信念;跟着共产党打败国民党解放全中国,还是武丙水的信念;跟着共产党搞改革搞发展,让人民生活好起来,更是武丙水的信念……这是他一生孜孜不变的追求。
武丙水说,他最难忘的是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当时听到这个喜讯,我高兴得不知不觉流出了眼泪。”武丙水说。
很快,武丙水接到上级通知,作为解放武汉部队和战斗英雄代表,参加武汉市组织召开的30万人庆祝大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武汉解放)。
“我高兴得不知如何是好。听到主持人请部队英雄代表讲话,我立即起身,在主席台上敬了个军礼,四下一看,人山人海,一眼望不到边。我一高兴,就把要讲的话忘了。”时隔70年,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武丙水仍然难掩激动。
虽然准备的话忘记了,但是作为一个有着坚定信念的解放军战士,武丙水说出了深藏心底的话,也是全军战士的心声:“一是请武汉人民放心,我们解放军坚决听毛主席的话,听从党中央的指挥,党中央指挥到哪里,我们就打到哪里,解放全中国。二是坚决保卫我们的新中国不受侵犯。”
话语铿锵,落地生根。往事不散,历历在目。
2000年8月,河南省举行“继往开来·百年文物征集”活动,原许昌县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的工作人员找到武丙水征集文物。武丙水一听是给国家作贡献,毫不犹豫地捐赠了战斗英雄奖章、特功远东军区奖章、解放华中南纪念章等19枚奖章。武丙水说:“这些功劳不是我自己的,是大家的,是那些流血牺牲的战友的,我只是代替牺牲的战友享受这些荣誉的。再小的事情一个人也做不了,我只是海水中的一滴。”
乐于助人名扬乡里
武丙水回忆录的最后部分这样写着:“1953年调到河南省许昌县人民武装部任参谋。”“1958年3月转业到地方。”“1981年6月离休。”
寥寥三句话概括了他后半生的平淡生活,也掩去了他曾经的激情岁月。在武丙水看来,自己从来不是什么战斗英雄,只是一个“小兵”,一个和广大劳动人民一样的平头老百姓。
1958年3月,武丙水转业到许昌县邓庄公社供销社工作,转业费1100元。在20世纪50年代,1100元是一笔“巨款”,但武丙水没留下一分钱。“我把转业费分给老百姓了。”武丙水说。
当时武丙水在许昌县邓庄公社烟墩郭村驻队,看到生产队经济困难,他拿出300元交到生产队;烟墩郭村一位姓齐的群众,小女儿从树上摔下来摔断了腰,急需用钱看病,武丙水二话不说,给了他150元;邓庄公社蒋店村困难群众刘芳军家里穷得揭不开锅,武丙水支援他200元;邓庄公社邓庄村困难群众张喜明家徒四壁,武丙水给他200元……
1100元钱在武丙水手中还没有捂热,就被分完了。“把钱分给群众,能帮助他们,我就高兴。”武丙水说。他觉得自己有工资,比群众的日子过得都好,只要自己力所能及,就要帮助群众。
“从父亲1958年转业到1981年离休,这么多年,他从来没有提高过级别待遇。”刘春玲说。每次到调整级别的时候,武丙水都主动推让,优先推荐其他同事。“我工资高,不用提级别。”武丙水总是这样说。
其实,武丙水的工资能有多高?在许昌县人武部工作时,他一个月工资96元;转业后,一个月工资90元。“这比以前好多了,1954年营级干部每月才15块钱呢。我现在的工资已经够多了。”武丙水很满足。从战场浴血而归,他觉得能保住性命已经是“赚”到了。金钱和荣誉都是身外之物,他从不看重这些。
工作多年,武丙水从来没有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唯一的儿子武忠义,工作是自己找的,孙子的工作也是自己通过一层层选拔考试得来的。“我不能给组织添麻烦,组织让我干啥我就干啥。”武丙水的话语掷地有声。
离休后,武丙水又给自己找了一份“工作”——义务帮邻居们买菜。当时他住在许昌县委党校家属院,距离市区新兴路菜市场有三四公里。家属院里的居民白天上班没有时间去菜市场买菜,武丙水就义务承担起买菜的任务。
燕去燕归,寒来暑往,这份“工作”,武丙水坚持了20多年。每隔两三天,武丙水就蹬着三轮车到菜市场一趟,按照邻居们列出的清单,一样样买好带回去,再一家家送上门。“武大爷帮我们买菜从来不多收一毛钱,有时候块儿八毛的他也不要钱,真是一位热心人。”忆起往事,邻居小王感激地说。“多少年来,街坊邻居谁家有困难,武大爷总是主动上门想办法提供帮助,这样的好人令人感动。”提起武丙水老人,邻居张大婶赞不绝口。面对大家的赞誉,武丙水只是说:“感谢啥呀,我现在老了,只能帮大伙儿买点儿菜,别的事也做不了。”
就这样,20多年如一日,这位曾经的战斗英雄默默地行走在人民群众中间,如同一颗火红的心融入无边的霞光……
珍惜今天幸福生活
现在,英雄卸甲,“小兵”归来,但“小兵”心底的沙场气魄,从未褪色——
多年来,每到建党节、建军节、国庆节、春节,武丙水家中总有一个特别的“节目”——挂国旗。每次,武丙水把国旗挂到窗边,对着国旗缓缓地举起右手,庄重地敬一个标准的军礼。
虽然双耳听不见,但国歌印刻在武丙水的心底。老人的一个军礼,彰显了他一生对党、对祖国的热血忠诚,生动诠释了一名军人的本色。
身教重于言教,这件事也感染着家人。刘春玲每次都会帮父亲展开国旗,敬礼之后再平平整整地把国旗叠起来,收好。“这么多年了,每次看到父亲挂国旗,我就会觉得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心里也会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刘春玲告诉记者。

如今,老人仍每天坚持读书看报。董凡 摄
“您挂国旗有什么原因吗?”记者问。
“为了纪念。”武丙水说。
“纪念烈士,纪念我那些牺牲的战友。新中国的建立是烈士流血牺牲得来的,国旗的红颜色代表了烈士的鲜血,我忘不了他们,我要铭记。”武丙水语速缓慢,却无比坚定。
纵使背着累累伤痕,武丙水仍言从不后悔,将英雄本色诠释得淋漓尽致。96岁的他身体还算硬朗,看到现在祖国繁荣富强,心里非常高兴。
“虽然我在战场上立过功,但是比起那些牺牲的战友,我的功劳根本不算什么……我是一个农村放牛娃,参加了革命,没有党,就没有我的今天。我永远是党的一名小战士!”采访中,武丙水老人对记者说,“今天的人们能享太平,是因为无数革命先辈曾经流血牺牲、默默付出。我们要教育年轻人不要忘记历史,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看着眼前这位白发老人,听着他讲述那些惊心动魄的战斗故事,故事里的沙场传奇和生活中的慈祥老人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此刻,他就坐在记者身边,鲜活而平静,伟大而平凡。
如今,武丙水老人每天5时准时起床锻炼身体,拿着放大镜读书看报,甚至瞒着子女去田地里挖野菜……他的生活平淡安详。
2016年,武丙水拿起笔,在床头的台历上颤颤巍巍地写下几句话:
太平盛世里,吃穿都不愁。儿女都孝顺,行动都自由。无事散散步,景区游一游。天南海北都去过,不知何时白了头。
这也许是作为一个“小兵”,武丙水对自己目前生活的评价吧。
(作者:孔刚领 董凡 秦帅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