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知情者说

偏银周:一位抗战老兵的传奇人生

时间:2020-12-14  来源:许昌日报  作者:孔刚领

       核心提示:这是一位传奇式的老兵,13岁加入新四军,多次受到部队表彰。这是一位令人称赞的道德模范,心系群众,乐善好施,传播真善美,弘扬正能量,2012年被评为“襄城十大好人”。

  一个老兵,一个军礼,偏银周老人似乎回到了70多年前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偏银周老人被评为2012年度“襄城十大好人”。

  为了加强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偏银周老人经常为学生讲自己的抗日经历。

  偏银周老人在果园里忙碌。

  如今,偏银周老人就住在这个环境幽静的小院内。

  他叫偏银周,今年86岁,襄城县麦岭镇岗西前街村人。

  火热的7月,记者多次奔赴襄城县,采访这位不同寻常的老人,近距离了解到一位抗战老兵的传奇人生。

       外出逃荒放牛娃当上新四军

  1943年,家乡闹灾荒,家里揭不开锅。偏银周不愿意坐家等死,就含泪离开了家乡。

  年仅13岁的偏银周跟着一个远房表哥一起逃荒。表哥会做小生意,一路上,表哥推着小独轮车,他在前面用绳子拉车。到了泌阳县,经介绍,偏银周在那里找了个“饭碗”。平时,主要任务就是放牛,空闲,用小扁担往地里挑粪。按事先约定,只管饭,不给工钱,但饭有时也吃不饱,可对于这个13岁的逃荒少年来说,已经不错了。

  有一天,偏银周正在山上放牛,遇到三个当兵模样的人,他们问他是哪里人,为啥出来放牛。谈了一会儿,其中一人就试着问他:“小鬼,愿不愿意当兵,当新四军。”他一听,愣了一下,下意识地说:“当兵,能不能吃上饱饭?”

  “能,当然能,吃不饱饭,咋打仗?有时打鬼子还能缴获很多战利品,还可以吃上肉罐头呢!”偏银周一听,心头一热。他说:“只要能吃上饱饭,打鬼子不成问题。走,我愿意跟你们走。”

  偏银周到了部队上,连长冯学义看他年龄虽小,很机灵,就让他去侦察班里当侦察兵。从此,偏银周走上了革命道路,开始了新的人生。

  当侦察兵,确实不容易。每天从早到晚,总是走村串街,侦察日军、皇协军(伪军)、土匪的一些情况,及时把准确信息带给部队。因为那时部队来回转战,生活条件很差,有干粮吃干粮,没干粮,就生着火,找铁锨当鏊子,在上面炕馍。白天,他化装成一个走街串巷做小生意的,或是一个逃荒要饭的叫花子;夜里,没有机会赶回驻地,就住在破庙、牛棚、猪圈以及树林里。天长日久,偏银周染上皮肤病,腿上屁股上长脓包、疥疮。部队首长对这样一个“小鬼”非常关心,战士们也对他格外亲,帮他洗衣服,教他识字,给他讲革命道理。自此,偏银周渐渐懂得:当兵不是为了一个人有饭吃,而是让所有的挨饿群众吃上饭。小小少年暗暗下定决心:打跑日本鬼子,让老百姓早日过上好日子。

  据偏银周老人回忆,他外出侦察时,经常打扮成一个做小买卖的,挎一个小竹篮,里面放一些薄荷糖和香烟。一个小孩子凭借年龄优势,多次出色地完成侦察任务。

  1943年冬天的一天下午,寒风刺骨,他和战友王明接到一项任务。

  他穿了一件破棉袄,还露着套子,而王明则化装成一个卖剪子的哑巴。 两人从郭沿冲的西口进入,一路上也没有见什么人走动,也没有发现敌人在哪里,静悄悄的。他们商量了一下,决定分开行动,两人顺利进入敌营,摸清敌营里面的详细情况。撤离时,原来,敌军可能看出破绽,开始追赶偏银周。他见势不妙,急中生智钻进一片高粱地,一口气跑了几百米,才出了高粱地,发现没有什么危险,又跑回到部队。

       小小少年多次受到部队嘉奖

  年少的偏银周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他胆大心细,善于学习,逐渐成为一位优秀的侦察兵。几年时间,他参加过无数次侦察行动,每一次都收获不小,为部队用兵打仗提供了重要依据。采访中,偏银周自豪地说,有一次他们几个侦察兵还巧妙抓获一个“舌头”,根据这个俘虏的供述,部队迅速出击,成功捣毁鬼子的一个小据点。

  1943年11月的一天傍晚,在桐柏县刘沟村,偏银周发现一队四五十人的鬼子正在向县城方向移动。他迅速将这一情况上报。首长决定打伏击,于是80多名新四军战士急行军至这队鬼子的前方守株待兔。战斗打响后,鬼子被切成“两截儿”,大量鬼子举手投降。这一仗,带伤侦察的偏银周再次受到表彰和嘉奖。

  1944年6月的一天晚上,偏银周在回驻地的路上发现一伙日军在几个伪军的带领下,带着迫击炮、轻机枪等武器,向附近的沟竹村行进。发现这一情况后,他立即跑回驻地,向部队领导汇报。部队立即部署对这些日伪军进行夹击。战斗中,偏银周为参加战斗的新四军战士送饭,不幸被敌人击中右腿。

  虽然没有全歼日军,但是偏银周及时发现敌情,避免了整个村庄遭受洗劫。战斗结束后,偏银周被部队表彰和嘉奖。

  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当年11月,偏银周伤口感染。部队转移时,根据组织安排,偏银周等几名伤病员就地隐蔽。在当地老乡的帮助下,偏银周回到老家襄城县农村。1955年至1962年他在兰州铁路局从事铁路建设工作,后因病回家乡襄城县麦岭镇岗西前街村务农至今。

  2005年,他获得“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金质纪念章。

       开荒种地“小农场”里瓜果香

  7月3日,记者再次来到襄城县麦岭镇采访。在岗西前街村后的一片农田里,一位身着衬衣的老人,正拿着锄头修整一块菜地。老人腰板挺直,满脸皱纹,但精神矍铄。这位老人便是86岁的偏银周。

  偏老看到记者到来,赶忙搬出一个大西瓜切开。然后又端出一筐桃子,热情地说:“尝尝,我自己种的,可甜啦。”

  “偏老,这么大岁数了,还经营这么大一个园子,累吗?”记者问。

  “我说不累是瞎话。人老了,天天干点活儿,权当锻炼身体。你看我们老两口这身子骨多硬朗。”偏老自豪地说。

  10多年前,偏老看到村头老窑坑一片荒芜,便找到村干部要求,把这片废墟承包下来,从此,偏老便开始了“造田运动”,开出一点儿地,老人便种上果树,蔬菜,大一点的地块种粮食作物。如今,一块6亩大的园子瓜果飘香,桃、杏、梨、苹果、核桃等都已经进入盛产期。凭着这个“小农场”,一年收入1万多元。

  至今,偏银周仍在努力地种田、植树,自己干不动的重活找人帮忙,小活轻活自己动手,偏银周老两口把6亩大的农场打理得有条有理。“从小吃苦吃惯了,年龄大了也闲不住,做点儿力所能及的事,我高兴!”

  村民王大娘告诉记者:“偏银周这么大岁数了应该在家享清福,可他不甘寂寞,天天去种地。好不容易种出来的果实,看见谁都让吃。他种的菜卖出去一部分,有不少都免费送人了。”

  偏银周说,自己家里致富了,看到村里还有一些群众因病致贫或者因病返贫,他心里很着急,希望乡亲们都能走出困境,共同富裕起来。“不能光顾着自己过得好,还得关心帮助别人。”

  他的儿女们都理解和支持父亲的行为。他的儿子告诉记者:“今年春节,俺爸还领着我们带着东西去看望了几个困难户,我们也很感动。”偏银周告诉记者:“我利用荒地种些庄稼、蔬菜、瓜果,让土地发挥应有的作用,帮助了更多人改善生活,我心里可舒坦。”

       凡人善举获“襄城好人”称号

  多年来,年迈的偏银周一直热心公益事业,他到部队作爱国主义报告,鼓励年轻战士苦练本领,报效祖国。他还经常到附近学校向学生讲当年的抗日经历,激励孩子们好好学习,志存高远,长大以后为国家作出贡献。

  在采访中,提起偏银周老人,很多村民都会伸出大拇指夸赞,村民王大爷说:“一个参加过抗战的老英雄,多年来一直坚持为大家服务,好事做了一箩筐,令人佩服。”

  几年前,村头一条路坑洼不平,邻村一位老人骑三轮车通过时侧翻,腿部划伤,鲜血直流。偏银周恰好路过这里,急忙上前搀扶,把这位老人送到附近医院包扎。路不好走,让偏银周记在心头。第二天,他便带着工具开始修路。

  2009年“三夏”大忙时节,早起的偏银周走到通往麦田的路上,看到一堆儿麦秸起火,他奋不顾身地冲上去灭火,当村干部和村民闻讯赶来时,大火已被扑灭。在灭火过程中,老人的腿部被烧伤了。

  年迈的偏银周对下一代情有独钟,他一有时间就到附近学校给学生们上爱国主义教育课,勉励孩子们从小发奋图强,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几年来,他还多次购买书包、书籍等学习用品送给困难学生。

  偏银周有6个儿女,儿女们都很孝顺,关心老人的生活,定期给老人零花钱,老人每月有700元优抚金,可谓衣食无忧。然而,他日子过得清贫,省吃俭用,把用勤劳和汗水换来的收入用在了关爱弱势群体上。

  2012年偏银周被评为“襄城十大好人”。提起这个,在岗西前街村,得到过偏银周关照的村民王书定、汪文套、偏保亭、偏新卫等人就会伸出大拇指。

  偏银周常说:“我为社会作点儿奉献都不算什么,全是分内事,但上级给了很大的荣誉。”村民方小明由衷地感叹:“老偏思想好,当过兵的人就是不一样,肯帮助别人,热心公益事业。”

       一心向党耄耋之年圆了入党梦

  “从小逃荒要饭,是共产党救了我,救了千千万万个像我一样的穷苦人,我一辈子也不会忘党的恩情。”采访中,偏老动情地说,“年轻时,我就有一个愿望,就是要加入共产党,成为光荣的共产党员。到了晚年,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

  多少年来, 偏老一直有加入党组织的愿望。他的儿女中有三个是党员,非常支持父亲 。于是, 偏老多次向党组织递交申请,请求加入党组织。

  偏老的老伴儿蔡大娘悄悄告诉记者,多年前,偏银周就提出来要入党,自己不理解,劝他说,你一大把年纪了,入不入党不重要,只要干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就行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入党的愿望越来越迫切,不断给党组织写申请。经过组织考察、研究,批准了这位老人的入党申请。2014年,这位一心向党的耄耋老人,站在党旗前举起右手庄严地宣誓,终于圆了入党梦。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愿意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可我的时间不多了,我要利用有限的时间为社会奉献余热。”偏老深有感触地说,“杨水才同志说过,小车不倒只管推,我有生之年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不辜负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对我的厚爱。”

  襄城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说:“像他这么大的年纪,本来该接受别人的帮助,他还在力所能及地下田劳动、帮助别人。他虽然文化程度不高,思想觉悟却很高,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一直以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这样的老人,值得年轻人学习!”

  采访结束时,偏老说,我们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现在的中青年人,当薪火相传,记住“七七事变”,勿忘国耻,自立自强,发奋工作,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心中有民品自高

  从13岁加入新四军到在家务农,从日常生活乐善好施到奉献爱心。偏银周平凡淡泊,以一颗赤诚之心倾情于为人民服务。一个年迈的老人做着平凡的事,他那不计得失、不计名利、不愿邀功的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党员本色”。

  心中有民,偏银周身为农民,但他对党忠诚、一心为民,积极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哪里有困难就往哪里去,不忘那些在贫困线边缘生活的群众,经常用养老金救济帮助他们,践行了“共产党员是不朽螺丝钉”的价值追求。

  心中有爱,一个普通的老农民,不忘公益事业,值得称赞。一个共产党员,肩负社会责任,以回报社会的举措来引领社会价值取向,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公益事业是现代社会的一项重要的爱心工程,其发展、影响标志着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高低。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乐善好施,扶贫助残等一件件平凡的小事充满了时代需要的正能量。

  凡人善举折射的可贵精神总是能够教育人、引导人、激励人、塑造人。为传递正能量的偏银周,正是当下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党员干部的标杆。笔者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习他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学习他与群众建立浓厚深情,懂得感恩;学习他朴实无华、志在千里。这样才能使党的事业薪火相传,鲜艳的旗帜永远飘扬。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是86岁的偏银周的出彩之处。虽然多年来,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使党旗更鲜艳、使党徽更闪耀、使党性在平凡中闪烁出夺目的光彩。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