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知情者说

科技圆了贾集农业一年翻番梦

——记1990年长葛市贾集村科技兴农史实
时间:2021-08-13  来源:  作者:宋德明、孙怀然

  在党发出“小康”之际,我们自愿到长葛贾集村,立下了减产要赔的科技承包合同,在党领导下成功了。今天,我们拙笔写下1990年亲历一段科技承包往事,作为微不足道之作,汇报给党和人民,权作深化改革一块砖吧!

  一、反哺为民,“三不”立誓

  1978年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邓小平在大会开幕式上作了重要讲话,明确指出“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重申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从而使百万知识分子“脱掉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之帽,加上劳动人民知识分子之冕”。无疑,将把孕育在知识分子胸中的创造力积极性调动出来。之后,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中,无不饱含着科技工作者汗水、心血和才能。

  扪心自问,像我们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专、本科毕业的一代大学生,求学的平台是党和政府提供的,贫苦生活度过是党用人民的血汗救助的,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都是在党的雨露,毛泽东思想哺育下,唱着社会主义好、共产党好成长的。忠诚于党、热爱新中国是发自内心的。特别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又不失时机地在出访日本时宣布“中国本世纪的目标是实现小康”。千百万知识分子同全国亿万人民无不心花怒放地为实现小康目标尽心出力。

  许昌市政协常委、高级农艺师、植保专家谭欣然,市政协委员、农艺师、植棉专家赵清亮和当时在政协工作的经济师宋德明,经过推心置腹的商议共同感到,20世纪末实现小康的难点在农村。而我们3人从许昌解放走进中学、步入大学殿堂都是党和人民恩哺的结果。实现小康是党的号召、民心所向。而我们学获的知识技能,恰好与农业、农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以己之力帮农业发展,助农民致富,既是滴水不忘人之本能,又是反哺为民的体现,也是3人行将步入“耳顺”之年在岗历职谋计效力最佳时刻。

  心意已定,3个人寻机到禹州市、长葛市不同地方实地考察后共同认为,长葛市古桥乡贾集村农业发展潜力大,是科技手段大显身手的好地方。可进一步又想,凭多年的经验清楚地知道,在当时农业仍处于半自然经济的条件下,受着各方面的制约,成功有望,砸锅难免,有伤筋动骨的可能。如若实施下去,靠外力承担风险是不可能的。3人心照不宣地表示,去掉杂念、勇往直前。同邓小平提出的要让全国人民过上小康生活的千秋伟业相比,一个人的荣辱更是微不足道。有邓小平理论指导,科技下乡发展农业将是历史的必然。不管此途是波涛是荆棘,3人决心不变,风险自担,无怨无悔。

  为使科技兴农计划顺利开展,首先要争取市政协的支持。3人计议由谭欣然常委出面,笔者随同,向时任市政协党组副书记、常务副主席张庚午汇报。通过谈认识、讲打算、表决心、说请求,张主席明确表示同意3人的计划和请求,也同意笔者除政协另有新的任务需要参与外,科技部已铺展的项目实体可以不参与。因为到贾集村搞科技兴农不是一日半时能完成的,而且远离政协机关很难双方兼顾。并鼓励说贾集村基础不错,我在长葛当县委书记时多次去过,只要科技手段跟上,有望成功,要有信心。俗话说“三人同心,黄土变金”。在得到领导明确同意后,我们3人商讨,义无反顾地自立了“三不”誓言作为之后工作的鉴证。“三不”是在贾集村实施科技兴农,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只能前进不能后退;推行技改措施计划,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万一砸锅了,3人拿工资抵上,不让农民兄弟受损。

  二、建科技集团,签赔奖合同

  位于长葛市中东部的古桥乡贾集村,2000多人,600余户农家,3000亩耕地,肥沃平原适宜耕种多种农作物。可由于多种原因,该村自1984年粮食亩产达800斤,人均收入500元后,一直徘徊不前。村民渴望发展,增加收入。据此,我们依照村无集体企业的现状,在“农”字上做文章。通过实地查看,测土测算,在和村党支部、村委会及德高望重的村民座谈商议后,本着稳粮、扩棉(花)、增经(济作物)的精神,提出1990年达到“双千”目标,即人均粮食超千斤,人均收入超千元,农业产值翻一番。村民们对此都拍手叫好,可又怕是嘴上抹石灰——白说。一些人形象的说画饼能充饥吗?我们出身农家的人对村民的担忧是心知肚明的。为让村民吃上定心丸,放心放手跟我们一起战天斗地,我们提出用文字形式同贾集村订立科技承包赔奖合同。和谁签订呢,村干部嘴上虽没说什么,心中却打嘀咕。有个年轻人当着赵清亮和笔者的面说,搞成了村民们乐意给你们提成奖励,搞砸了你们赔得了吗?飞鸽牌的上哪儿找呀!3个位轻职微的科技人员能担负起赔偿的重任吗?怎么办?实需成立个貌有实力的科技兴农集团站在那儿贾集村民才信服。不仅如此,就实施农业科技手段本身来讲,任何措施的推行都需要有一定的物资条件作支撑。不然的话,科技手段再好也难以取得应有的成效。而在上世纪80年代,时下人皆知农资市场仍是以卖方为主体,物资匮乏的局面。因此,组建科技集团既要考虑科技兴农需要与经济相结合的问题,也要使经济部门有所获,实现双赢。将这个设想向张庚午副主席等领导提出后,都认为十分必要。为支持这项工作,张主席同意我们提出的让时任市政协经科委主任孙怀然协助,对外称之为顾问。如遇3人解决不了的困难时,孙怀然出面协调。

  为要尽快把科技集团组建起来,我们就三番五次分头登门找市供销社、市棉麻生产资料公司等方面有关领导和同志讲来意、说设想、谈双赢,并以政协3个委员用工资抵顶赔罚作底线,藉以表明有望成功的信心。孙怀然同长葛市政协联系请他们协助做长葛有关部门的工作,尽可能对贾集科技兴农提供方便。赵清亮前后10多次找市棉麻公司杜俊卿经理及有关同志商谈;笔者先后12次找市公销社党组书记周国珍、主任黄忠民、副主任王润箱说计划、讲意见、求支持。俗话说心诚则灵,很快,我们获得方方面面同意和支持,最终确定由许昌市、长葛市政协牵头,许昌市、长葛市供销社、棉麻公司、生产资料公司为主,8个单位参加的科技兴农集团成立了。为表明各有关方面对在贾集村搞科技兴农的支持,在签订科技承包合同前后,我们呈请许昌市、长葛市政协,供销社,棉麻公司等有关领导和同志到贾集村指导工作。据统计,仅许昌市政协主席、副主席及各委、办主任、副主任先后到贾集村帮助指导工作就有7次,其中不少次都是孙怀然协调成行的。我们3人也尽其可能,用个人凑聚的钱接待,有据可查,未让贾集村破费。与此同时,为充实科技力量,又聘请笔者同村好友、土肥专家、高级农艺师宗明甫加入到兴农行列,从而增加了实力。贾集村民高兴地说,“有这么多单位领导出面承担风险,这说明他们有办法搞成。没有金刚钻,哪敢揽瓷器活。照他们讲的办法去干,没错。”经过把风险责任细化,明确规定,完成各项承包指标,贾集村按每亩耕地1.5元提取综合技术服务费,超额完成各项指标,按超产部分1%提取,作为对科技贡献有功人员奖励。因科技集团科技指导失误造成影响承包指标完成,按减产部分10%赔产。如此,用经济手段把全村的利益同承包者利益紧紧连在一起。“人叫人动人不动,承包调动积极性”成了那时的经典之言。

  三、团结出智慧,合力奏凯歌

  科技承包合同签订从经济上、组织上使科技集团同贾集村结成了盈衰一体共同体,奔盈又是人心所向。如何把奔盈迸发的向上力汇聚到完成“双千”目标上,我们采取了如下做法:

  首先,拟定出各方赞同的指标计划。按照因地种植的原则有效利用土地、阳光的潜在能量,把种植结构调整与良种良法的采用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专家会商由下而上和由上而下反复商讨,确定在贾集村全面推行“一扩”“两改”“四化”“六落实”。“一扩”是扩种麦棉套1000亩。“两改”是改劣种为良种;改单作为间作套种。“四化”是种植作物区域化;作物管理规范化;作物栽培模式化;测土施肥配方化。“六落实”是棉花移栽施用营养钵;巧施节缩胺,把握住棉花促和控;土壤搞好测试,因地因苗用肥;搞好小麦一喷三防;玉米授粉和合理密植;病虫害防治实施连片。表面上算,这样搞少种一些粮食作物,我们对此没有回避,当时粗算了一下,大约减少20%。但综合起来看,通过科学种植、合理密植、间作套种等措施,利用不同农作物高低不同的空间差、熟获不一的时间差、喜好阳光有别的阳光差,大面积推行麦棉、粮经、粮菜、粮豆等套种间作,粮田面积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加之边行优势的发挥,贾集村当年实施的结果是粮食增加,棉花丰收,产值翻番,收入加倍。

  其次,健全科技网络,精心搞好村民的技术培训。不言而喻,在贾集村实施所有科技措施主体是村民。为解决好村民信科技、懂科技、干科技的问题,我们在贾集村建立了“四有”科技网。即村里建有科技推广委员会,专家当顾问;村民组(队)建有科技推广小组,3户(自愿结合)村民有1个科技明白人;户户发有科技集团结合该村技改措施实际自编的科技手册。由专家讲授,通过办夜校或以会代训方式,前后搞了16次科技培训,加班培训了300名科技明白人,使他们从作物的种子、移栽、配方施肥、防病治虫、农药配制、玉米授粉等达到能识别、会操作之后,通过他们向村民传帮带,自然成了村民身边老师。所以,在贾集村推行各项技改手段时能够一呼百应,说干就干,还能干好。

  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上述工作做铺垫,承包目标和措施各方不仅认同也认为可行。为其实现尽心出力,成了无可推辞的义中之事。从而,一度无人知晓,3个政协委员为搞科技兴农打消农民顾虑,甘愿拿自己工资作赔罚抵垫,在贾集村搞得日渐热火。一些单位闻知不谋而合,自愿出一份力。许昌市档案局、妇联会就曾派人到贾集村给了不少帮助。部分自编的科技手册就是笔者托档案局无偿印刷的。参加科技集团的单位更是不遗余力。一旦为实现“双千”目标需要干什么,各方都会尽力完成。种棉花急需优良品种,市棉麻公司得知安阳存有所需的棉种,告知我们后,赵清亮二话没说,垫款冒雪带车同棉麻公司同志一道连夜赶到安阳,把3000斤棉花种子运到贾集。一喷三防时,农药农械紧张,贾集又无备用。许昌市供销社领导闻讯后查询到鄢陵县尚有少量存货,谭欣然担心等贾集村把钱凑够再去,错过时机,就自带现款,同市供销社同志一起,带车到鄢陵把所需的药械一并运到贾集村里。随之,按照谭欣然依据时下贾集村小麦生长现状,所需微肥农药配方配齐,适时搞了喷洒,为小麦增长创造了更加有利条件。

  众人拾柴火焰高。怎样才能使众人之力聚起来呢?实话实说,3人自议在贾集村搞科技承包却是一张白纸,自立的“三不”誓言就是无奈中的拙法。随后声张出去了,反而成了鞭策3人攻坚克难无尽的力量。千万不能搞砸锅了,也成了我们3人的座右铭。为解决科技兴农的难题,在“无意思”“无酬应”与世俗相悖中,不厌其烦地登门求帮求助,除低至下跪外,所有手法都用了。兴农所需肥料、农药、农械、种子、技术等没用国家一元钱投资,全都解决了。“双千”目标的实现就是这样奠定了基础。

  四、风雹肆虐,灾害中取胜

  正当贾集村干部群众满怀信心管护着茁壮成长的不同农作物的时候,意外发生了。1990年5月10日凌晨,一场龙卷风暴雨灾害降临到贾集村。风雨持续了一小时零三分,降雨200毫米以上。据灾后查看,有100多棵树被刮倒或拦腰折断,其中13棵直径30公分以上的大树被连根拔掉。1900亩受灾麦田,像石磙压了似的匍卧在地上。500亩棉苗被压在麦棵下,还有一些移栽到大田不久的棉苗在风雨肆虐中折断不少。谁知祸不单行,当年7月9日伴晚,沿贾集村一条线又降了一场冰雹,大如鸡蛋,持续了十分钟,棉花块块受灾,果枝被砸断,花蕾被砸脱落。面对第一场风雨灾害,元气稍有恢复又遭雹灾,其祸害之重,政府和村民都认为是罕见的。在这种情况下,贾集村“双千”目标还能实现吗?已成悬念。我们完全可以以此为据,借遇到人力难以抗拒的灾害,不再历行承包风险。谭欣然、赵清亮和笔者听闻之后经彻夜商讨,共同认为贾集村民是按照我们拟定的兴农方式耕作的,现在遭遇罕见的大灾,是在危难之中,我们此时撒手离开不等于是成人之难,雪上加霜吗?我们不能这样做。3人共同表示要迎着困难上。议定赵清亮和笔者第二天从许昌赶往贾集,摸清灾情做好工作,拟定出从灾害中取胜的办法。谭欣然提前同有关方面联系,做好应急准备。赵清亮和笔者准时在灾后第二天早晨5点从许昌步行出发,途中幸遇顺路的小拖,加快了进程,成为第一批赶到贾集的国家工作人员。到村后一方面协同村党支部、村委会尽快做好村民的说服动员工作,反复表明“双千”计划不变,承包的指标不减,科技集团坚决同村民一道抗灾夺丰收,很快把民心稳住了;另一方面争分夺秒组织由谭欣然商讨联系的专家科技人员深入田间,逐方逐片查灾情议措施,在很短时间内就拟定出补救措施和办法,迅速掀起了排积水、剥雹冰、缺苗补、断垅种、增施偏心肥、增加偏心工热潮。刹那间一度灾后出现的消沉悲观情绪不见了,重新焕发出万众一心战灾害的景象。许昌市棉麻公司得知贾集村灾后急需20吨品种不一的化肥,经理杜俊卿想方设法挖库存、搞调剂,凑够配齐,特批特供。可村上一时拿不出那么多现金,情急之下,杜俊清、谭欣然、赵清亮和笔者二话没说各自的想法拿工资动存款,凑够8500元垫上。当天派车把化肥送到贾集。如此上下左右协力兴农,罕见的龙卷风、暴雨冰雹被贾集村民战胜了。

  五、受到市政府关注,现场推荐贾集方式

  贾集村科技承包的“双千”目标在实现无悬念之际,许昌市政府副市长张焕章亲自主持在古桥乡贾集村召开了由各县(市、区)副县(市、区)长,乡(镇)长及部分基层干部参加的现场会。会议的开法是让与会者先到贾集村去看去听去问,然后由古桥乡政府贾集村支部作简要介绍,与会者因有了自己感受的第一手资料,议论热烈实在成为必然。一致认为贾集村的情况在当时市区范围有一定代表性,无或少有村办企业依靠科技发展农业,帮农民致富是十分正确和必要。市政协在这个时候组织专家、科技人员在贾集村搞科技承包,又敢于担负失误减产赔产的责任,实是顺民心之行,这种让农民放心的搞法,哪能不受到欢迎呢?况且,他们在贾集村实施的科技手段并非高不可攀,实在可行。只要人到心到功夫到,就能成功。得知真正在贾集担责搞的就那么几个人,不怕吃苦,为搞成尽心出力,没有杂念,嘴上喊百遍为民,不如一步行动。张市长根据会议讨论情况作了总结讲话,他热诚希望广大科技人员自觉自愿到农业一线,为促进农业发展,帮农民致富献计出力。要求各地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借鉴贾集的方式,把科学技术推广的农村,运用到农业发展农民致富上。方法可以多种多样,而依靠科技振兴农业的方向是必须坚持的。

  会风是体现党风的重要平台。24年前在贾集召开的现场会,成了今日反映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力推进廉洁之风的行动。中午会餐,从市长到所有与会者都是大锅菜、杠子馍、甘泉水。老百姓对张市长主持召开这样的现场会,赞语久未间段。会风廉了,会议成本低了,效果并不差。据会后有关部门反映,科技兴农的热潮百花齐放,科技兴农方式,参加促农、扶农、帮农的科技人员在各县(市、区)日渐扩大。仅长葛市1991年就搞了12个2000亩以上、25个百亩以上立体种植科技示范村。

  六、获科技成果奖,受到省政协经科委举荐

  为核实搞清贾集村够不够授科技成果奖称号,许昌市科委农业专家组负责人、高级农艺师汪新汉同志协同有关同志到贾集村进行了实地考察。通过丈量测算、实收计算、不同类型座谈推算,认定上报的材料翔实不虚,没有水分。核定的结果是,全村1990年3000亩耕地收获粮食275万斤,比1989年增收60.5万斤,人均1390斤,比1989年增加338斤。1000亩棉花亩产皮棉160.1斤,其中16亩示范田亩产皮棉超过200斤,亩产均产值1100元。棉花良种加上其他间作套种的菜、花生等农作物收益,全村当年农业总产值达206万元,人均1040元,比1989年增长101%。由棉麻公司掌控,供应外地棉花良种超过万斤。原订承包的人均粮食千斤,人均产值千元,农业总产值翻一番的目标超额实现了。尤其可喜的是,经济效益之高也是前所未有的,全村为种植农业当年新增的投入,包括化肥、农药、农膜、制钵器、药械、种子、微肥、机柴油等支出总计9万元,同新增农业产值96万元相比,投入与产出比是1:10.6。按照程序,经过评定,贾集村获许昌市1990年度“双高”科技成果奖。

  当贾集村用科技承包的方式获得成功的消息传到省政协经科委,时任经科委主任赵国琳曾亲口对笔者说,农口一些专家建议,要向省科委举荐,不是因为成果多么突出,而是精神感人,3个即将步入耄耋之年的委员甘愿拿个人工资做赔罚垫底,到一个村搞科技承包,没用国家投资搞成功了,少有,不易。虽错过了年度评定时间,没有参加评定,但科技兴农的路是必须走的。

  依照科技承包合同,按最低的提取比例,又减半从贾集村提取了5000元作为综合技术服务费。从中拿出2500元,分别以1000元和500元现金奖给对科技承包有贡献的赵清亮、谭欣然和宋明甫。笔者谢绝了有关同志的盛意,没取技术服务费。另有2000元现金,经时任市政协办公室副主任赵土生之手交给市政协机关。剩下几个钱用于科技兴农中必要的应酬,外出必不可少的吃用,以及印刷科技手册和申报材料等。为圆满了结科技承包这项工作,在时任市政协秘书长马松甫参加参与监审下,有关同志在场,各项收取支出凭据核对无误后,付之以炬。干干净净搞兴农,明明白白助民富。谭欣然、赵清亮、孙怀然和笔者为1990年实施的科技承包划了圆满的句号。

  (作者系许昌市政协离退休干部)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