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 > 许昌志愿军老战士英雄往事

王文献:连续行军28天到达三八线

时间:2020-10-14  来源:许昌晨报  作者:郝晋


  王文献,1932年7月出生;他1949年至1950年参军;1951年10月赴朝鲜战场;1953年8月回国;在朝鲜战场,担任营部通讯员;1953年12月转业到许昌工作。
 

  9月7日,88岁王文献回忆起赴朝作战时的情景,显得特别有精神。

  他声音洪亮,随着尘封的记忆被青春的英雄气息唤醒,战友们的脸庞似乎又开始变得清晰。

  1932年7月,王文献出生于周口市扶沟县汴岗乡东桥村。其儿子提供的档案资料显示:他1949年至1950年参军,是许昌独立三团战士。

  “我们连队在1951年7月份到达我国东北地区,1951年10月份进入朝鲜。”王文献说,他和战友们绑紧腿、扎实鞋带,连续行军28天赶至三八线。

  在到达三八线的第一天,敌人飞机从空中呼啸而过,投下炸弹。他所在的连队当时有3名战士牺牲。在敌机的轰炸中,他跟随队伍冒着硝烟前行,隐约中发现自己左手上有血,才发现自己被炮弹皮擦伤。说话间,王文献抬起左手,其大拇指向上部位仍有一大块伤疤。

  “当时,这个部位伤的很深,可以看见骨头。”王文献爽朗地说,当时行军途中,战士们晚上不脱鞋、不脱衣服;遇到河流,就把枪、背包放在头上顶着过河。

  到达三八线,他和战友们的第一项任务就是挖地道和防御工事。“当时,64军190师工兵营的营长是姚四德。”王文献说,他与战友们一起在山上用䦆头掘,用铁锹挖,连续干了3个多月。随后,他被调到营部当通讯员。

  敌人的轰炸机在空中肆虐,完全控制着制空权。白天,他们连队很少活动。晚上领给养时,大家手拉手,摸黑背着粮食回来。通讯兵大多时候是在晚上传送信息。

  “当时,我不到20岁,晚上骑着马给兄弟连队送信。战马非常机灵,行进途中若遇到前面有动静,就会立即停止前进。如果不紧抓缰绳,很容易从马上摔下来。”王文献说。

  “在抗美援朝的日子里,那是真吃苦了!因为缺少蔬菜,营养跟不上,冬天下雪后,个别战友得了‘雪盲症’。”王文献说,敌军武器装备好,三八线以北被敌军的探照灯照得通亮。志愿军能打胜仗,一是战士们勇敢、不怕牺牲;二是具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到达朝鲜战场,我军能根据地形很快挖出坚固的防御工事。

  从1951年10月到达朝鲜前线到1953年8月回到国内,近两年的抗美援朝经历成了王文献刻骨铭心的人生经历。1953年12月,王文献退伍回到家乡。因为在部队做通讯员具备相应的技术,民政部门安排他到扶沟邮电局上班,随后又被派往郑州学习发电报。因为成绩优异,他被分配到许昌邮电局工作;1970年又转岗到许昌自来水厂,直至退休。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国人民从来不畏惧任何强敌!”王文献说,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每个人都应该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