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红色故事 > 豫中惊雷

杨根思部队前身闽东红军独立师:红旗永不倒

时间:2022-01-13  来源:  作者:
编者按:驻许杨根思部队前身闽东独立师,在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长征后,曾与党中央长期失去联系,留在福建省东北部地区同国民党军进行的三年游击作战,但各级党组织凭借对党的无比忠诚和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孤悬敌后主动斗争,用鲜血和生命坚守根据地,播下红色火种。

革命星火 燎原闽东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武装斗争,实行土地革命的方针。毛泽东同志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著名论断。
闽东靠山面海,山海资源丰富,面对列强的经济掠夺和文化侵略以及封建统治者的腐败无能,闽东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起反抗。
1931年初,闽东建立了工农武装。次年秋天,福安秘密游击队发动“兰田暴动”,率先打响了党在闽东武装斗争的第一枪,正式成立闽东工农游击第一支队,极大地鼓舞了群众的斗志。
此后,宁德霍童、寿宁西区等地纷纷发动农民暴动,建立起7支工农游击队伍,形成了闽东工农革命武装的完整的战斗序列,为正式创建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奠定了基础。

红军亭
1934年春,闽东革命形势迅速发展,先后建立了闽东红军独立第二团、第十三团,闽东苏区从此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地方红军。而武装力量的不断壮大,推动了闽东苏区的创建,形成了“十八年红旗不倒”的革命根据地。
1934年9月,为了更有效地发挥主力红军的战斗作用,以闽东红军独立第二团、独立第十三团为骨干,在宁德霍童支提寺整编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肩负起保卫红色政权,扩大苏区的重任,冲破敌人主力,把闽东七县苏区联成一片,还发展到古田、屏南一带。
此时,闽东工农武装力量前所未有地壮大,连同各县独立营、游击队、警卫连、赤卫队,还有海上游击队以及红带会等,全闽东革命武装达数万人之众。
独立师成立后,从桃花溪出发,挥戈出击,连战连捷,攻克占领了周墩县城,打通了宁屏古通道,扩大了闽东革命根据地,震动了国民党福建当局。
 
 
三年游击 红旗不倒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国民党召集数万重兵对闽东苏区实行大规模“清剿”,闽东苏区逐渐陷落,独立师遭遇重大挫折。
1935年1月,洋面会议(闽东临时特委紧急会议)的召开,确定了实行战略转移,闽东革命转入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时期。
 
桃花溪村红军会场
1935年至1937年,在国民党“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策略的白色恐怖笼罩下,红军活动区域极大缩小,地下交通线遭到分割,斗争局势严重恶化,闽东红军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
面对敌众我寡的局面,为了保存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的有生力量,闽东临时特委委员叶飞、阮英平及在各地坚持斗争的负责人范式人、许旺等,紧紧依靠群众,带领干部和部分红军游击队隐蔽在宁(德)屏(南)古(田)、福寿、霞鼎等边沿地区与敌人周旋,涌现出了惊天地泣鬼神的“百丈岩九壮士”等英雄壮举。
 
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展陈馆内雕塑
1936年9月的一天,闽东特委组织部长阮英平率领闽东红军独立师第三纵队120余人,从连江、罗源一带山区转战宁德,路经虎贝东源村。国民党保安队闻讯派出3个连的兵力,分别从桥头、桃花溪、林口三个方向包抄过来,企图把红军部队一网打尽。二支队长阮吴近为掩护主力突围,率领20多名战士吸引敌人兵力,终因寡不敌众,最后剩下9名战士被逼退到百丈岩的边沿。身后是百丈深渊,面前是敌兵逼近。阮吴近等9名壮士视死如归,毅然砸烂枪支,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纵身跳下悬崖,壮烈牺牲。

桃花溪村“铁军历程”景墙
这时期,闽东的汉、畲群众把红军部队当成自己的亲人和子弟兵,涌现了“畲嫂舍子救曾志”等事迹,闽东红军则以山区根据地为依托,风餐露宿、昼伏夜行,创造性地运用“狡兔三窟”战术,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粉碎了国民党军的“清剿”,不仅恢复巩固了闽东游击根据地,还开辟了政和、屏南及闽浙边一带新区。闽东整个游击根据地扩及闽浙两省的二十余个县,成为中国革命在南方重要的战略支点之一。
1937年七七事变后,长期处于独立坚持革命斗争的闽东红军独立师辗转作战,从各种渠道获悉中共中央有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后,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以强有力的军事行动支持和配合了闽东特委同国民党福建当局的国共合作抗日谈判,终于促成了闽东地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与此同时,闽东红军独立师及各县游击队陆续集中宁德桃花溪根据地。1937年11月,集结在桃花溪的闽东红军独立师、地方游击队整编为国民革命军福建抗日游击第二支队。1938年1月,移驻屏南棠口,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团长叶飞、副团长阮英平。2月,六团一千三百余名将士踏上抗日征途。
 
闽东红军独立师战斗历程图
 
 
红色基因 源远流长
 
1938年5月,六团部队东进苏南,深入华中,先后进行了夜袭浒墅关、火烧虹桥机场、保卫郭村、决战黄桥等数百场战斗,成为新四军的主力部队和华中敌后抗战的中坚力量。
而在南征北战的征途中,这支队伍也融入了许许多多的新鲜血液,还发展出北上抗日的江南抗日义勇军、第83集团军59师175团、南京军区海防陆战3旅50团1营机步1连等同样流淌着闽东红军“红色基因”的部队。从此,这支新四军英雄团队,纵横驰骋在拯救民族危亡的沙场上。
 
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抗日战争时期战斗历程图
解放战争时期,六团部队奋战于中原、华东两大战场,在泰山、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济南、豫东、淮海、渡江和上海等战役中屡建奇功,成为华东(第三)野战军主力,被开国上将张爱萍誉为“百旅之杰”
 
1950年10月,新四军1师教导旅(老六团)整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58师入朝作战,在长津湖战役中,58师174团2连官兵冒着零下40多度的严寒,坚守水门桥5昼夜,以顽强毅力支撑到生命最后一刻,全部冻死在阵地上,众多血肉之躯与冰雪化成了冰雕。
58师172团3连连长杨根思为切断敌军退路,抱起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用生命保住了小高岭阵地,为夺取第二次战役的胜利立下卓越的功劳,被追授“特级英雄”称号,其所在的3连被命名为“杨根思连”,成为我军第一支以英雄的名字命名的连队。
 
1979年3月,这支英雄部队参加了对越自卫还击作战;1985年10月,改称陆军第20集团军步兵第58师,执行甲种摩托化步兵师编制;1998年9月,缩编为摩托步兵第58旅;2017年4月,改称陆军第83集团军某合成旅。
 
(作者单位:宁德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