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积极应对、战胜各种风险、困难和挑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项目建设步履铿锵,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工业在全市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对全市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十三五”期间全市工业平均增速7.8%,累计完成工业投资6500亿元,是“十二五”期间的1.54倍。
产业兴则城市兴,产业强则城市强。站在新的起点,许昌加快构建“633”工业发展体系,形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智能装备、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六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烟草及食品、发制品三大优势产业和建材、化工、轻纺三大传统产业协同发展的格局。同时,全市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产业发展动能持续增强,在《河南经济发展报告(2022)》中,经济综合竞争力居全省第三位。
聚焦产业结构优化 夯实经济发展四梁八柱
走什么路,比如何走路更要紧。
许昌工业经济经过连续多年的平稳较快增长,工业增加值总量先后超越了平顶山、安阳、三门峡、焦作等传统工业大市。2021年,全市生产总值3655.4亿元,总量居全省第4位,全市第二产业增加值1912.8亿元,居全省第3位,占全市生产总值的52%以上。工信部所属赛迪研究院赛迪顾问发布的《先进制造业百强市(2021)》中,许昌排名第90位。
既无资源禀赋,又不靠山临海,许昌提振经济发展“精气神”的动力从何而来?一条隐含的主线贯穿始终——牵牢产业结构优化这个“牛鼻子”。
党的十八大以来,许昌市委、市政府在保持工业经济中高速发展的同时,更为注重工业发展的质量,坚持优化存量与扩大增量“两手抓”,推动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加快转型、互促共进,深入实施“三大改造”,促使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
在继续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坚决淘汰煤炭、钢铁、电解铝等行业的落后产能,煤炭完成省定任务,钢铁和电解铝产能全部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国家鼓励支持的新兴产业。全市着力推进即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智能装备、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6个新兴产业。“十三五”期间,制造业在工业中的比重超过90%,共实施“三大改造”的工业企业共计1600余家,累计完成工业技改投资1800亿元,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工业发展的主导力量。
新兴产业只有集群化发展,才能激发出更大的能量。许昌实行产业链链长和产业联盟会长“双长制”,推进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改造,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加快细分领域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围绕全市重点产业链引进一批行业龙头企业、知名品牌企业、科技创新企业,充分发挥15个重点产业链和17个产业联盟作用,着力打造了一批千亿级现代化产业集群。
2022年2月,经省发改委批复,许昌产业集聚区进行了重新调整划分,目前,全市有9个开发区。9个开发区入驻企业2658家,其中工业企业149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40家,从业人员接近30万人,培育形成电力装备、节能环保2个超千亿级产业集群,生物医药、汽车零部件、发制品、煤化工、超硬材料等多个产业集群规模超百亿,开发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对全市的贡献率在65%以上,已成为全市经济转型发展的主阵地、主战场、主引擎。
存量增量双向发力 聚力项目落地筑牢兴市之基
初秋时节,走进工业重镇长葛市,一个个先进制造业项目让人眼前一亮——位于长葛市黄河工业园区的黄河集团培育钻石产业化项目,总投资26.7亿元,利用国际一流的超高压合成装备及大单晶合成制造工艺技术,可形成年产培育钻石320万克拉的生产能力,实现年销售收入45亿元、利税10亿元。百菲萨公司电炉除尘灰利用项目总投资3.5亿元,每年处理电炉炼钢除尘灰11万吨,实现产业闭路循环、绿色发展。裕同环保智能工厂项目,实现了从原料仓储、印刷、装配到成品的业务贯通,成为全国印刷包装行业首个智能工厂……
项目建设特别是重点项目建设是经济稳增长的“压舱石”。多年来,许昌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产业链发展的着力重点,紧扣国、省重大战略和政策,结合全市产业发展布局。牢固树立“抓经济发展就要重点抓工业发展,抓工业发展就要抓项目带动”的思想理念,把上大项目、上好项目作为推进工业化发展的重点,把与国内外大企业集团的合作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积极开展定向招商、填空招商和点对点招商,下大力气引进能够推动产业整合、提高产业关联度的大项目、好项目。
紧紧抓住对德合作、豫沪合作机遇,围绕重点新兴产业开放招商,加大力度引进高成长性、高科技型新兴产业企业。2016年以来,许昌把对德合作作为对外开放主战略,获批全国第8个、全省首个中德(许昌)中小企业合作区,累计签订对德合作协议达到129个,62个项目已落地实施,实现了“德国质量”与“许昌速度”的完美嫁接。德国百菲萨环保科技公司、欧绿保公司等一批德国独资企业纷纷落户许昌。2020年,许昌以豫沪合作为重点,坚持领导带头、高位推动,强力推进与长三角地区的企业和项目对接,举办了许昌市“长三角”招商活动周,与上海电气、迅达电梯、平安建投、振德集团等近百家企业积极沟通对接,成功签约30个项目,涉及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多个新兴产业领域。当年,全市招商引资新签约项目188个,计划总投资1068亿元,累计到位资金687亿元,履约率99%。
新项目亮点纷呈,新产业未来可期,新态势催人奋进。如今,以许继电气、森源电气为代表的电力装备产业,是全国重要的电力装备产业基地;以瑞贝卡为龙头的发制品产业规模全球第一,成为我市出口创汇的支柱;黄河集团的超硬材料及金刚石制品生产规模亚洲第一;另外,我市还是中西部最大的电梯、卫生陶瓷生产基地,长江以北最大的中小型农机生产基地、再生金属集散地……
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深化企业服务形成发展合力
发展靠项目,项目靠招商,招商靠环境。
民营经济是许昌快速发展的重要“密码”,是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党的十八大以来,许昌多次召开高规格的企业家座谈会,组织全市领导干部和重点企业负责人外出考察学习,出台了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和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的意见,充分激发了民营经济发展活力。目前,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占经济总量的80%,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总投资的90%以上,从业人员占全市就业总量的90%以上。全市民营企业达到8万余家,1家民营企业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3家企业入选河南省民营企业100强。
许昌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战略性、基础性工程紧抓不放。建立省、市、县三级“白名单”体系,共认定1756家白名单企业,实现全市正常生产规上工业企业全覆盖。统筹做好运行监测,用好“电眼看经济”“税眼看经济”,加强监测预警和日常调度,确保经济运行始终保持在合理区间。以深化“放管服效”改革为核心,全面构建标准统一、智慧便利、共享开放、协同联动的政务服务体系,推动业务流程革命性再造、线上线下深层次融合、服务能级全方位跃升、政务运行全过程公开,实现政府管理体制机制根本性变革和系统性重塑,打造放权更有力度、办事更有速度、服务更有温度、沟通更有态度的政务生态系统。
启动开展了“万人助企”活动,2021年,全市共收集问题3129个,办结3126个,办结率99.9%;经回访核实,企业满意率99.9%,获评河南省万人助万企活动优秀省辖市。同时,许昌深入贯彻落实“企业办好围墙内的事,政府办好围墙外的事”的理念,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落实《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加大清欠力度。积极帮助企业争取上级政策和资金支持,实现企业稳步发展。发挥“许昌英才计划”作用,加大工业领域高层次人才、紧缺型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和实用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全面推行工业用地“标准地+承诺制”,实现企业拿地即开工。
良好的营商环境不仅吸引了华为、欧绿保等一大批国际国内知名企业成为许昌市的战略合作伙伴,为全市工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远东传动、瑞贝卡等本土企业无论如何做大做强,都始终把许昌作为企业的根据地大本营,都愿意把企业总部留在许昌这块沃土之上。
许昌的实践证明,营造和谐的政商关系,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是经济繁荣发达的“秘诀”。
“征途漫漫,唯有奋斗。”回望十年,全市工业正在转型升级、强势崛起;展望十年,工业强市必将潜能释放、厚积薄发。
(文章来源:《许昌日报》2022年9月27日,选编时文章标题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