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红色故事 > 豫中惊雷

许昌特色的“无废之路”

许昌市“无废城市”建设专班办公室
时间:2023-01-20  来源:许昌市“无废城市”建设专班办公室  作者:许昌市“无废城市”建设专班办公室

  许昌是中原城市群、郑州都市圈核心城市,总面积4979平方公里,总人口约500万,近年来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等20余项“国字号”名片。许昌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特别是2019年4月获批全国“无废城市”建设试点以来,坚持把“无废城市”建设作为践行新发展理念、建设“生态强市”的具体实践,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全面推进 “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如期完成试点55项指标、59项体系建设任务和33项重点工程,努力打造了“无废产城”制度链、“无废乡村”生态链、“无废经济”发展链、“无废文化”传承链“四个典型示范”,基本构建了制度、技术、市场、监管“四位一体”体系框架,总结凝练了7个经验模式,其中4个被编入《无废城市建设:模式探索与案例》进行全国推广,走出了一条具有许昌特色的“无废之路”。

  坚持顶层设计,筑牢建设组织保障。许昌市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的“无废城市”建设新格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书记、市长为组长的工作推进机制,副市长任专班长,9个县(市、区)、26个市直部门共同参与,建立了“1+9+26”工作体系,建立工作会议制度、信息报送制度、调度通报制度和督导考评制度等4项工作机制,召开市级层面推进会30余次,安排部署推进工作。明确工作任务,市委市政府印发《许昌市“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许昌市“无废城市”建设试点重点任务台账》,明确8大任务,确立55项目标指标,构建制度、市场、技术、监管等四大体系。实施30多项工程项目,开展“无废细胞”创建,动员了企业公众参与。开展督导考核,印发《许昌市“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成效考核办法》,与各县(市、区)签订《目标责任书》,定期对任务责任单位开展工作督导,督导座谈50余次,压紧压实了部门属地责任。

  坚持创新引领,夯实四大体系支撑。将新发展理念贯穿于“无废城市”建设全过程,创新思路方法举措,强化科技动力支撑。强化政策制度约束,建立健全生活垃圾、餐厨废弃物、建筑垃圾等长效管理制度,在全省率先出台《许昌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条例》。各相关职能部门建立协调机制,联合开展固体废物督导检查,许昌市涉固体废物污染信访、投诉、举报案件办结率达到100%。完善政策激励机制,积极落实污染防治第三方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在全市污水排放大户、重点污染企业和产业集聚区全面实行差别化污水处理收费机制。再生能源上网电价严格执行国家政策,国网许昌公司按标杆电价0.3779元/度价格进行结算。优化投融资机制,积极争取中央、省财政农村环境整治、生态文明建设、资源综合利用等专项资金1.6亿元,用于我市大气污染防治、农村环境整治等,统筹支持了“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采用特许经营、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成功发行专项债券12.07亿元,有力推进了“无废城市”政府投资项目实施。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围绕再生金属、煤焦化、建筑垃圾、节能环保装备等主导产业链布局创新链,积极引进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开展了10余项技术研究,同步应用到相关领域。许昌德通振动、河南大张过滤等企业,通过持续技术创新研发,专利技术全国领先,产品和服务具有较强竞争力。

  坚持产业带动,加快发展“无废经济”。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产业向“低污染、高收益”转变,建成超千亿级电力装备产业集群和一批超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以绿色发展为引领,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施产业链绿色化改造,累计完成技改投资2200亿元,创建国家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9家,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15个,省级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1家。以再生利用为核心,提质发展循环经济。依托长葛大周“城市矿产”示范基地,与德国百菲萨集团加强合作,形成了废旧金属回收、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循环经济产业链。立足襄城县煤化工优势,推进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实现了由煤炭“黑色经济”到硅碳新材料“绿色经济”的蝶变升级,把煤炭“吃干榨净”。以节能降碳为方向,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紧盯“双碳”目标,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发展工程,培育出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智能装备、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等6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规模近2000亿元,节能环保产业集群纳入第一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以产业园区为重点,开展园区循环改造。通过引进符合生态环保和投资强度要求、能够延伸产业链、对转型升级带动作用强的重大工业项目、重点技改项目和高质量发展项目,不断完善产业循环链条,促进产业延伸升级,在全市10个省级以上产业集聚区开展了循环化改造,市域内产业集聚区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96%。

  坚持废污利用,积极打造“无废产城”。围绕城市废弃物收运处置一体化目标,建成许昌静脉产业园,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有机融合。生活垃圾方面,坚持“城乡统筹、焚烧为主、综合处理、可持续化”原则,推进生活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中心城区共配备240L分类投放桶32600个,智能分类回收箱(房)85套,回收驿站72个,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设施覆盖率89.02%。餐厨垃圾方面,与德国欧绿保集团合作,建成年处理3.65万吨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与中心城区2000余家餐饮企业签署了处理协议,将餐厨垃圾整合处理为油脂化工原料和清洁能源。建筑垃圾方面,出台《许昌市建筑垃圾管理及资源化利用实施细则》,制定了《建筑垃圾再生集料道路基层应用技术规范》,完善规范建筑垃圾管理“两制度一体系”,对建筑垃圾分类消纳处置,转化为再生原料或用于复耕填埋、道路修建、公园造景等,全市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达到93%。污水处理方面,建设再生水输送工程,污水提标后形成中水,全部用于补充市区河湖水系生态用水、市政杂用水和重点工业用水。污泥处理方面,推行污泥转移联单制度,中心城区污泥综合利用率达到100%。

  坚持绿色发展,加快建设“无废乡村”。推动农业绿色转型,以无废乡村治理成效助力乡村振兴。实现秸秆综合高效利用,开展秸秆“五化”利用,大力培育以秸秆为原料的食用菌、生态板材等骨干企业,市场化运作实现秸秆高值化利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6%。加快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推广种养结合模式,推动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实现全覆盖,创建省级生态畜牧业示范场16个、美丽牧场2个,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3%。推进投入品废弃物减量,开展农膜及农药包装废弃物专项整治,农膜综合回收率达到96%以上,实施农药减量行动,农药使用量实现负增长。实施农村清洁取暖改造,加快建设农村清洁取暖提质工程,入围国家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项目实施城市,提升了农村人居环境。

  坚持共建共享,大力弘扬“无废文化”。以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为抓手,挖掘许昌“莲城”无废内涵,打造城市“无废”名片。加强“无废文化”宣传,编印“无废”科普读本,拍摄《无废如许》系列公益广告,发布《变废为宝》宣传歌曲,在中心城区建成1处“无废”公园、3处“无废”主题展厅。推进无废细胞培育,将“无废”理念融入社会生活各方面,在机关、学校、饭店、景区等重点领域建成“无废细胞”300多个,使“无废”理念深入人心。开展低碳社会创建,大力推动绿色出行,实现新能源公交车、出租车全覆盖,8000 辆“小绿”公共自行车遍布城区;打造15分钟休闲健身圈,引导群众践行绿色生活方式,促进“无废”与“低碳”深度融合。通过问卷调查,许昌市公众对“无废城市”建设成效的满意度达90%以上。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