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百年奋斗路 启航新征程 > 历史转折

南陈北李 相约建党

时间:2021-03-30  来源:  作者:

  五四大街和北河沿大街交口处,矗立着一座古色古香的四层小楼,这就是北大红楼,现为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所在地。1918年8月,营建两年的北大预科学生宿舍大楼在沙滩汉花园落成。因大楼用红砖砌成,人们形象地称之为“红楼”。红楼建成后由学生宿舍改为北京大学文科、图书馆和校部。半地下室设有印刷厂,第1层为图书馆,第2层为行政办公室,第3、4层为教室。

  北大红楼

  北大红楼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近代建筑,这里曾经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营垒、五四爱国运动的策源地、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北大文科学长陈独秀曾在这里办公;图书馆主任李大钊在这里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未来的两位主要领导人“南陈北李”同在一座楼里共事。当时流传一首嵌名诗盛赞两人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业绩:“北大红楼两巨人,纷传北李与南陈,孤松(李大钊曾用笔名‘孤松’)独秀如椽笔,日月双星照古今。”

  1917年,陈独秀、李大钊先后受聘北京大学,陈独秀为文科学长(相当于系主任),李大钊担任图书馆主任。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编辑部也由上海迁到北京,李大钊、胡适、鲁迅、钱玄同、刘半农等都参加到编辑中来,并成为主要撰稿人。他们中很多人都在北京大学任教,北京大学成了新文化运动的阵地,北大红楼也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中心。

  十月革命以后,北大红楼图书馆主任李大钊接连在《新青年》等刊物上发表颂扬俄国革命的文章。在1918年7月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等著名文章,明确宣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局“是民主主义的胜利,是社会主义的胜利,是二十世纪新潮流的胜利”。他满怀豪情地预言:“试看将来的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每周评论第1期

  为弥补《新青年》标榜“不谈政治”而无法密切配合政治斗争进行宣传的不足, 1918年12月,李大钊与文科学长陈独秀、文科讲师张申府等,在红楼二层陈独秀办公室创刊《每周评论》,这里也作为这一刊物的编辑部。《每周评论》为李大钊开辟了更加有效快捷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阵地。1919年元旦,他在《每周评论》上发表题为《新纪元》的社论,进一步阐述俄国十月革命的深远历史意义,称之为“洗出一个新纪元来”。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积极参加,陈独秀亲自拟就《北京市民宣言》,印刷后外出散发。而此时,北京警方已将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列入黑名单,准备实施抓捕。

  6月11日,陈独秀在散发传单时被捕。据高一涵回忆,这天陈独秀和他来到新世界游艺场的屋顶花园,见下面露台上正在放映电影,观众黑压压一大片,就将传单朝着下面观众撒下。不料,阴暗角落里走出一个人,向陈独秀要传单看,陈独秀摸出一张传单递过去,那人一看马上说:就是他,屋顶花园暗处旋即蹿出几人,将陈独秀抓住。

  陈独秀作为思想界领袖人物,在当时有着巨大影响力,他的被捕立刻引起社会舆论哗然,全国各地报刊争相转载报道,社会各界函电交驰,强烈谴责北洋政府,要求释放陈独秀。在社会各界的强大压力下,经李大钊等人多方营救,9月16日,陈独秀被保释出狱。

  陈独秀出狱后,行动仍受到监视与限制,他于1920年1月底应友人邀请前往上海。2月初又乘轮船到了武昌,在文华大学连续几天发表了令政府大为震怒的演讲,再度引起了北洋政府的警惕。当他离开武昌返回北京后,发现警察在背后跟踪。他没有直接回家,而是躲藏在北大教授王星拱家中。李大钊等人为了陈独秀的安全,决定帮助陈独秀逃出北京。由于警方已在车站及主要街道、场所布控,李大钊挺身而出,护送陈独秀从公路出走。

  1920年2月,一辆骡车驶出了寒冷的北京城,车上的两个人一副商人装扮。这两人就是李大钊和陈独秀。为帮助陈独秀摆脱北京政府的迫害,李大钊护送他先到自己的家乡——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暂避,然后再转道天津前往上海。就是在这辆骡车上,两位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一路驱车,一路交谈,相约在上海和北京南北呼应,组织建党。“南陈北李”,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

  1920年4月,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来华,通过北大俄籍教员柏烈伟介绍,先认识了李大钊。李大钊在红楼图书馆主任室会见了维经斯基,商讨建党问题。谈话后,李大钊找罗章龙、张国焘、李梅羹、刘仁静等同维经斯基会面。根据罗章龙的回忆,他们的会面在北大图书馆举行,维经斯基介绍了十月革命,并带来一些书刊,如《国际》《震撼世界十日记》等,除俄文版外,还有英文、德文版本。维经斯基详细介绍了苏俄的各项政策、法令;还谈到苏俄十月革命胜利后,为解决困难,不得不临时实行军事共产主义,余粮征集制,等等。这次谈话,使李大钊感到耳目一新,使他们对苏维埃制度从政治、经济、军事到文化都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看到了一个新型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轮廓,对十月革命,对苏维埃制度,对世界革命都有了信心。李大钊还介绍维经斯基到上海会见陈独秀。

  在维经斯基等人的帮助下,陈独秀以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基础,加快了建党工作的步伐。5月,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6月,陈独秀与李汉俊、俞秀松、施存统等人开会商议,决定建立共产党组织。关于党的名称,陈独秀征求李大钊的意见,李大钊主张定名为“共产党”,陈独秀表示完全同意。经过酝酿和准备,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于1920年8月在上海法租界老渔阳里2号《新青年》编辑部正式成立,取名为“中国共产党”。这是中国的第一个共产党组织,陈独秀为书记。

  北大图书馆主任李大钊办公室

  10月,李大钊在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基础上,在红楼图书馆主任室,成立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取名“共产党小组”,李大钊为小组负责人。他还当众宣布每月捐出个人薪俸80元为小组开展各项活动的经费。1920年底,北京党组织在这里召开会议,决定成立“共产党北京支部”。李大钊任书记,张国焘、罗章龙分别负责宣传和组织工作。随后陆续发展一些成员,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时,北京的早期党组织已拥有李大钊、张国焘、邓中夏、罗章龙、刘仁静、高君宇、范鸿劼、何孟雄、张太雷、缪伯英、宋介、吴汝铭等十几名成员,他们大多是北京大学的进步师生。

  北大红楼见证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历史赋予这座红色建筑以新的含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