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水才同志推车塑像
杨水才同志是许昌县(今建安区)桂村乡水道杨村党支部原副书记,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先进典型、农村基层干部的优秀代表。
1966年12月4日,开会、劳动、调查、座谈——忙碌一天的杨水才披着破棉袄,坐在桌前拟定进一步建设水道杨村的计划……次日凌晨,人们发现他趴在办公桌上再也没有醒来。
不论时光如何流逝,英雄始终不曾远去。尽管今年杨水才同志已离开我们50多年,但他的光辉事迹在许昌大地一直流传,不朽的精神生生不息,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在不同的岗位上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共同建设美丽大家园。
青松翠柏守英雄
纪念馆里忆往事
从许昌市区出发,沿天宝路经省道237线抵达建安区灵井镇路口后,再向北行驶4公里就能到达位于桂村乡水道杨村的杨水才纪念馆。
8月30日,阳光灿烂,青松翠柏掩映着一座并不高大的坟茔,墓碑上“杨水才之墓”几个大字很是醒目。
对杨水才纪念馆的讲解员兰芳来说,每天的工作虽然重复,但很有意义。据她介绍,杨水才纪念馆始建于1969年,当时为杨水才事迹展览馆;2001年重建,更名为杨水才纪念馆;2008年起免费对外开放。该馆占地面积20665平方米,主要包括事迹展馆、手推车广场、捞核桃井、杨水才同志墓地、幸福塘等景点。每到节假日,这里都会迎来大批社会各界的参观者。针对企事业单位职工、学生、党员干部等不同参观群体,兰芳会采用不同的方式为大家讲解,争取让大家更好地了解那战天斗地的岁月。
“水才总是想着群众,心里唯独没有自己。”曾与杨水才并肩工作的83岁党员岳建智对杨水才有着很深的感情。如今,回想起当年与杨水才在一起工作的日子,他忍不住掉下眼泪。1963年,岳建智从部队转业回到水道杨村。时任水道杨村党支部副书记的杨水才找到他,动员他当村干部。岳建智在村里一干就是29年。

讲解员兰芳(右一)在给孩子们讲解杨水才的事迹。

杨水才墓
在部队是“人民功臣”
复员后献身乡村建设
1925年出生的杨水才曾参加人民解放军,在解放大江南北的历次战斗中,荣获“人民功臣”称号。复员回乡后,他投身水道杨村建设。20世纪60年代之前,岗地高低不平、缺少水源,是导致水道杨村贫穷的主要原因。当时村里可谓一穷二白。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杨水才带领群众挖塘治岗、植树造林、创办农中……杨水才身患肺结核等多种疾病,却说:“病算什么!小车不倒只管推,只要有一口气,就要干革命。”
“开口最好向北,防止雨水还抗风……” 水道杨村77岁的党员杨永胜至今还记得杨水才当年在果树嫁接方面编的顺口溜。杨水才在工作中十分注重研究问题和总结经验,还经常对大家进行劳动辅导。
1966年12月4日深夜,积劳成疾的杨水才仍然在忙碌。第二天早晨,人们发现他的时候,桌子上的煤油灯依然亮着,毛主席著作平展着,稿纸上“学习毛主席著作,进一步建设水道杨村的计划”两行半大字清晰可见……
家乡的群众自发开展学习杨水才精神活动。1969年,许昌县、许昌地区、河南省先后作出了学习杨水才的决定。1969年7月13日,《人民日报》头版头题发表了名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共产主义战士——记共产党员杨水才同志的光辉事迹》的长篇通讯。随后,全国各省(区、市)的报纸和电台相继转载和播出。杨水才的事迹迅速传遍了大江南北。

杨水才纪念馆
红色精神代代传
砥砺奋进谱新篇
杨水才同志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共产主义战士,是农村基层干部的优秀代表。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光辉的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杨水才同志牺牲了,但他的小车不能倒,也没有倒!
1969年,岳建智接任水道杨村党支部书记,继续带领村民改变贫困的面貌。他一直干到1992年。1990年,中共许昌县委向全县人民发出了学习杨水才的号召,还编印了《学习杨水才资料选编》一书。随后的不同年代,我市不同层面学习和弘扬杨水才精神的活动一直在持续!
杨水才精神是“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岳建智说,杨水才身上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作为水道杨村的党员,我们不能忘了群众的期盼,应该接过杨水才同志的‘小车’,把它推好,并且推出更好的成绩。”
“小车不倒只管推”精神,至今激励着水道杨村人。水道杨村党支部书记岳晓嘎说,老书记杨水才曾提到要把水道杨村建成“桃花岗”“柿树沟”“花椒寨”“苹果园”。如今,这些设想正在逐步变为现实。在水道杨村党群服务中心北部,一条荒沟里栽种了柿子树,明年就能挂果。在随后的乡村振兴中,他们将依托杨水才纪念馆,打造杨水才乡村振兴体验示范基地,发展乡村旅游、果园采摘。
青松翠柏掩忠骨,精神永存激后人。杨水才同志的光辉事迹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人,在国内外被广为传颂。如今,杨水才纪念馆成为机关、企事业单位、部队、学校开展主题教育的学习阵地,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