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莲城英杰

王石青

时间:2019-10-18  来源:  作者:沈世昌
王石青,许昌市魏都区人。1919年生,1938年参加革命,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辽宁省建设厅副厅长,党组书记,中共抚顺市委委员,抚顺市副市长等职,1983年病逝,终年84岁。
王石青出身于一个职员家庭。10岁入小学读书,15岁入河南省立许昌中学就读。在校渴求进步、喜爱阅读进步书刊,接受新事物快,思维敏捷,富正义感,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积极参与校内进步学生组织的《圈外文艺社》的活动。“一二·九”反帝爱国运动爆发后,他报国之心如火添薪,积极联合进步同学参加许昌中学等校师生声援北平学生的反帝爱国大游行。
1937年底,河南大学教授嵇文甫、范文澜领导的“河南大学战时教育工作促进团”来许昌开办第二期抗敌训练班,王石青踊跃参加。在训练班,他认真学习《游击战争》、《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大众哲学》等课程,开始受到革命理论的启蒙教育。结业后,他根据工作需要暂留许昌,与同学一起从事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不久,他经徐干青介绍赴竹沟参加新网军。投军后,他吃苦耐劳,作战勇敢,不怕牺牲,深受领导赞赏。1938年春,土匪段永祥,安可祥汇集的3千余人被收编。这股土匪被收编以后,当时,财政困难,无力供给他们生活费用。有些人匪性难改,纪律很坏,彭雪枫、王国华、张震等领导同志对此早有警惕,决定以联欢的形式,缴了他们的枪,教育分化瓦解一股匪众。王石青有文化,善演讲,又富政治素养,在联欢会上积极对匪众进行宣传教育。他说:“新四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的人民军队,是使中华民族不受日本侵略,为广大贫苦群众翻身求解放的军队。你们出身贫苦家庭,谁家无有妻儿老小?随匪首四处窜扰,危害人民,为匪首卖命有什么好处?为什么不抗日呢!”他义正词严,又情真意切的话语,使大多数匪众惭愧地低下了头。他根据部队首长的安排,当众宣布:“如愿留下抗日,热烈欢迎,若愿回家的发放路费……”。经过劝说动员,有的泪流满面,表示坚决参加新四军。不少人后来在对日军战斗中英勇杀敌,有的还成了战斗英雄。
1938年底,王石青返回许昌医治疥疮。中共豫中特委书记张维桢来许视察工作时,见到王石青,经过交谈和了解,认为王石青政治素质好,有人民军队的战斗经验,又做过群众工作,于1939年春介绍他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留在许昌从事党的地下工作。王石青入党后,按照豫中特委的指示与党的负责人李持英到城郊刘王村和城内织布厂(人们常称打布厂)等处开展活动,秘密发展党员20多人。1939年上半年,中共许昌县支部委员会建立,李持英任书记,王石青任宣传委员。同年夏,在张维桢指导下,组建了中共许昌县工作委员会,王津臣任书记,李持英任妇女委员,王石青任宣传部长。中共许昌县工作委员会以民众教育馆名义,组织建立许昌抗敌剧团。王石青擅长文艺,他和其他同志,经常率领剧团在城关和五女店、石固、繁城等中心集镇演出,积极宣传党的抗日救亡政策,唤起民众,共同抗日。剧团的宣传活动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不满。有一次,剧团在南关三星舞台公演时,许昌专署保安司令部的特务,竟向舞台投掷了一颗炸弹,当场炸死观众4人,炸伤30多人。爆炸事件发生后,抗敌剧团并没被吓倒,在党组织和社会舆论的支持下,王石青和话剧团的同志们更加坚定,他们除了在城市演出外,还深入到附近农村进行抗日演出,有力的推动了许昌的抗日救亡活动。
1939年秋,国民党在日本的诱降下,加紧反共、限共,统一战线出现破裂,许昌党组织的活动遇到严重困难。同年10月,王石青调离许昌,绕道转往竹沟新四军留守处。
1939年11月,“竹沟事变”发生,王石青积极参加战斗,勇敢杀敌,后随部队辗转至延安。在陕北根据党的需要,先后任陕甘宁边区税务局秘书兼人事科长、关中税务局分局局长。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他刻苦学习,任劳任怨,努力工作,参加了边区政府第一部税法的制定工作。1945年,抗战胜利后,组织调他任东北黑嫩联合省税务局长。在此期间,他坚持原则,奉公守法,深入调查研究,虚心听取群众意见,为保证军队的供给,支援解放军作战,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王石青先后任沈阳市税务局长、专卖局长、财政局副局长、沈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工商局长等职。工作中,他千方百计开源节流、增加收入、节俭支出,加强经济执法管理,为争取财政经济工作的好转做出了新的成绩。
1955年底,王石青任辽宁省建设厅副厅长,党组书记。1958年调任抚顺市副市长,分管城市建设工作。由财税工作转上城市建设工作,他知难而进,更加刻苦学习。他原仅初中毕业文化程度,因勤奋学习,加之30多年的城市建设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城市建设知识和经验,被人们称为“建设通”和“党内专家”。正当王石青根据长期的工作经验,意气风发地投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  “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他“靠边站”了。
1973年王石青被解除变相监禁,安排到抚顺市二建公司工作。王石青浑身充满活力,总想把失去的工作时间挽回来,每天早出晚归,带着饭盒,徒步到单位上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王石青的冤案被彻底平反,继续负责城建工作。从此,他象一架上满发条的时钟,更加忘我地为党工作。为把抚顺的职工住宅搞上去,他带着多病的身体,亲自带队到外地学习。返回后,因患尿毒症住进医院,他仍不肯休息,经常找人到病房研究工作。病情稍有好转,就不顾一切地继续工作。他连续工作几个昼夜,为《抚顺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写了书面意见。后来,国务院正式批准了这个规划,这是他病逝前给党和人民的最后奉献。
在制定抚顺城市规划时,经调查研究,他根据实际建议修建浑河戈布大桥。他说:  “戈布大桥关系抚顺市人民的生活、工业生产和城市建设的全局。原桥年久失修,一旦老桥停用,势必严重影响河南、河北的主要交通……”。与会者听了王石青深谋远虑的意见,权衡利弊,一致同意修建新桥。1980年,戈布大桥破土动工。他背着医生,让人搀扶着亲临工地指挥。现在,戈布大桥已雄伟地飞架在浑河上。
王石青长期处于领导岗位,身为高级领导干部,总是把自己当做人民的勤务员,办事坚持原则,从不以权谋私,始终保持共产党员与人民同甘共苦的优良作风。有一次,他的妻弟从黑龙江远道进城,要他姐夫帮助在城市安排工作。王石青耐心地对他说:“大城市人口多,农村人口随便进城,增加城市的负担,再说,参加工作,要靠自己的努力……。”劝他返回农村参加农业建设。至今,他的弟弟、妹妹等家属,没有一个“借光”进城的。
王石青不仅对亲属,即使长期在一块的老同志、老上级也是按原则办事,坚决抵制不正之风。1980年,沈阳市有位领导干部的孩子,去抚顺求他批条子购买液化气罐。王石青委婉地说:“抚顺的液化气罐都满足不了,咋能随便外流”。后来,那个人通过别的渠道搞到了液化气罐。爱人埋怨他又“得罪了人”,王石青告诫爱人说:“你的思想变了,不要随波逐流”。
按照规定,王石青应享受单房舍,当组织上分配他一套单栋住宅时,他却主动让给别人一半。
1980年,王石青患尿毒症住院期间,他的挚友、广东省副省长黄静波得知后,与广东中山医学院两位著名教授联系,特电告王石青前去医治,王石青舍不了手中的工作,辞谢了黄静波的关怀。王石青与知识分子广交朋友,逢年过节,来他家的络绎不绝。王石青也经常登门探望他们。“文化大革命”后,他重新主持城建工作,迅速将被赶返乡的高级工程师陈文焕请回抚顺市,亲自为他安排工作,解决住房。
王石青对党的革命事业忠心耿耿,时刻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1983年他在生命垂危之际,抚顺市委负责人亲临病榻,问他有什么要求,他没有为个人提出任何要求,只是说:“一定要和党中央保持一致,对三种人要认真清查,严肃处理,决不能让他们钻进领导班子”。
(作者单位:许昌市委党史研究室)
 
友情链接